武宣零食批发副食品
❶ 武宣县金黔湾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武宣县金黔湾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是2004-04-08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武宣县武宣镇城东路。
武宣县金黔湾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5132375977727X2,企业法人丁旭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武宣县金黔湾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制造销售:淀粉,食用酒精,医用酒精,变性淀粉;销售:桔水,食糖,蔗渣,焦糖色素。(凭许可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武宣县金黔湾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❷ 武宣县大米厂食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武宣县大米厂食品有限公司是2018-12-04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武宣县武宣镇上南街二巷六号。
武宣县大米厂食品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51323MA5NJ1BU9W,企业法人潘汉宁,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武宣县大米厂食品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粮食收购、销售;大米、食用油、糕点、饼干、面条、挂面、米粉、粉丝(条)、香肠、腌腊肉、腌制蔬菜、咸菜、笋干加工、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武宣县大米厂食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❸ 武宣县的经济概况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7亿元增加到47.4亿元,年均增长15.5%,比“十五”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562亿元,年均增长28.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3亿元,为“十五”期间的5.53倍,年均增长44.04%;累计完成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7亿元,年均增长19.1%。2010年比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1.19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1.27番,财政收入翻1.7番,工业增加值翻1.94番,服务业增加值翻1.31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2.62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26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翻1.56番,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翻1.82番。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21.5亿元、33.6亿元、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25%、15%,工业增加值30.8亿元,同比增长2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4亿元,同比增长37.6%;财政收入完成5.2938亿元,同比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19.4%;农民人均纯收入5203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18元,同比增长16%。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亿元,同比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5亿元,同比增长42.9%;财政收入完成6.23亿元,同比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92亿元,同比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11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75元,比上年增长17.6%。武宣县2012年财政收入完成6.23亿元,同比增收0.94亿元,增长17.68%。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7.29亿元,同比增长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89亿元,同比增长28.0%;财政收入完成6.75亿元,同比增长8.42%;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101亿元和37.25亿元,同比增长0.8%和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38亿元,同比增长9.8%;三次产业比重由27.5:48.4:24.1调整为27.6:47.2:25.2。
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5亿元,增长8%,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24.3亿元、44.1亿元、24.1亿元,增长2%、12%、7.7%;工业总产值112.8亿元,增长1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6.9亿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9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731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 由27.6:47.2:25.2调整为26.27:47.68:26.05,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下降至36.05%,下降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明显优化。 解放前,武宣县有打铁、印刷、榨糖、榨油、制面、酿酒、织布、陶工、石工、木工等手工操作加工的小作坊。民国5年(1916年)起有锰矿石的开采。1950年至1957年,县内工业属初发阶段,兴办了大米加工厂、酱料加工厂和陶器社。1958年至1965年,扩建和新建县发电厂、自来水厂、县农业机械厂、县印刷厂、县大米厂、县陶瓷厂、县副食品加工厂、县锰矿以及国营武宣农场附属工厂等小型企业。各公社也先后成立了农具厂、车缝社等集体企业。但由于1958年至1960年工作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瞎指挥风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1961年以后作了调整。1966年至1975年,国营工业由原来的9个单位增加到17个单位。其中:1970年县磷肥厂、县电池厂建成投产。1971年,增加县水泥厂、铜矿、构件厂、制药厂、三○厂等企业。1974年新建县糖厂、县氮肥厂。1979年,武宣县糖厂生产正常,工业总产值27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6.90%;经整顿后的县锰锌矿工业总产值2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71%。1980年至1990年,工业又有新的发展。1984年武宣农场糖厂建成投产,当年制糖工业产值7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1.25%;锰锌矿工业产值占11.65%。1986年以后,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扩建和技术改造,使工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4950万元。其中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44个,产值4286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厂21个,产值3944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23个,产值342万元)。上交税利总额887万元。仅制糖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41.07%,上交税利占54.79%;锰锌矿产值占19.66%,上交税利占37.77%;水泥产值占1.86%。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707倍。
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工业增加值9.44亿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8家,比上年增加9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3.18亿元,增长20.5%;完成增加值7.11亿元,增长31.7%。年末累计产品销售率为93%,比上年降低6.6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明显高于轻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6.4%,同比增长14.3%。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53.6%,同比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3亿元,增长20.4%。利税总额2.05亿元,同比下降30.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764万元,同比下降47.8%。五大支柱产业中:制糖业实现利润6073万元,同比下降43.3%;矿业实现利润130万元,下降95.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7万元,下降97.0%;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2183万元,增长132.3%;电力供应业实现利润20万元,下降95.1%。
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4.47亿元,增长28.3%,工业增加值完成37.5亿元,增长2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93.5亿元和33.33亿元,分别增长31.6%和33.6%,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44.3%,拉动经济增长达11个百分点。 武宣县地处低纬度,气候温和,耕地集中,适宜发展农业。民国时期,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徘徊不前。民国28—36年的九年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44.83%。解放后,中共武宣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变革生产关系,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同时,国家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尽管在完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农业生产仍得到较快地发展。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0年增长2.27倍,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11560万元。
2008年,武宣县耕地总面积3.5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82万公顷,有林面积5.82万公顷。主要作物有:优质谷28万亩,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甘蔗25万亩,是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水果16万亩,主要品种有龙眼、牛心柿、巨峰葡萄、大果枇杷等;食用菌73万m2,是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优质茶叶7000亩,年产优茶叶70万斤。另外,武宣还是广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23亿元,增长9.3%;粮食总产量达17.15万吨,增长8.6%;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植30.88万亩;甘蔗新增种植面积5.96万亩,预计甘蔗总产量达210万吨,进厂原料蔗达19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50万平方米。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2010年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评估验收;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四年超千人,上线率跃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顺利完成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10年县职业技术学校被确立为自治区职业教育立项建设示范性学校。
2011年,武宣县中学普通高考本科上线1831人,保持在来宾市同类学校第一名,同时刷新了记录,其中一本121人,增长33%,二本610人,增长17.8%,三本1100人。武宣县第二中学,2012年高考参加人数772人,上本科线477人,其中音乐本科上线率91%,美术本科上线率84.8%,体育本科上线率87.5%。
2012年全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教职工358人,在校学生5200多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专任教师54人,在校学生3524人;初中10所,专任教师1031人,在校学生18325人;小学136所,专任教师1761人,在校学生3249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4人;全县各类幼儿园37所,在园幼儿96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民办九年一贯学校一所。
2014年,实施全县教育九大重点工程,扩大公办和多元普惠幼儿园覆盖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实施县城区小学划片区域就近入学,完善教育教学奖励机制,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县职教中心被列为广西县级职业技术学校改革试点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9.18%,高考各项指标继续位列全市同类学校第一。
2014年,县城学校如下:
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武宣县职业教育中心)
武宣县中学
武宣县第二中学
武宣县民族中学
武宣县仙城中学
武宣镇中学
武宣镇中心校(原武宣镇第二小学)
武宣镇实验小学
武宣镇第三小学(原草厂小学)
武宣镇第四小学(新建)
武宣县教师进修学校附设小学
武宣镇对河小学 2010年相继完成县人民医院医技楼、业务综合楼,河马卫生院等8个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启动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9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在来宾市位列前茅;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0%以上。
2012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97.62%;在全区率先创新实施新农合床日付费运行模式,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电子建档人数29万人,建档率达82.16%。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扎实推进。计生事业:计生各项指标运行良好;在禄新中学创建全区首个“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区第一批“诚信计生示范县”和“基层计生阳光行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到2008年底,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9028人,比上年净增1461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2亿元,发放养老保险金3581万元;医疗保险参保18260人,比上年净增855人;工伤保险参保7975人,比上年净增853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5764人,比上年净增13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880人,比上年净增515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00人,领取养老金人数210人,发放养老金2.5万元;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1524人。
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城镇和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贫困人口从2005年底4.6万人下降到2010年底1.95万人。
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1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6%,低于控制率0.24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转移就业11667人,获批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参保人数达10.7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县人社局获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和“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城乡居民生活救助和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纳入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分别有4698人和23647人,五保供养3116人,救助孤儿70人,获“全区五个民政建设年活动先进县”和“全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荣誉称号;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256套,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002户。
2014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1103人,新增城镇就业35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新农合参合率达97.8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092人,发放养老金3693.2万元;享受农村低保22654人、城镇低保3746人,分别发放低保金2451.3万元、106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3116人,发放五保供养金671万元。2400户农村危房改造、36套廉租住房、379套公共租赁住房、500户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投入1466万元完成29.95公里村屯级道路、扶贫培训、扶贫产业开发、“雨露计划”〔11〕等扶贫项目,全面完成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底的2136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4600元,增长52.3%,扶贫工作提质增效。
❹ 武宣有什么特产
1、双髻龙茶 产于河马乡双髻龙茶,因山而得名。由于该山高且雾多,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壤肥力适中,故其茶品质优良。加之采用传统制茶技术和现代制茶技术相结合,金龙茶成品外形若龙,汤色青绿,香气幽长,味道甘醇,成为名茶,远销港澳及新加坡等地。
2、金龙茶 产于河马乡金龙茶,因山而得名。由于该山高且雾多,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壤肥力适中,故其茶品质优良。加之采用传统制茶技术和现代制茶技术相结合,金龙茶成品外形若龙,汤色青绿,香气幽长,味道甘醇,成为名茶,远销港澳及新加坡等地。
3、武宣李子 武宣县李子主要有胭脂李、三华李和早李。(1)胭脂李:是该县名优品种。成熟时果皮附有一层腊质的粉,与红色果肉相映,形似胭脂,故得名。其果个大核小,肉脆嫩酸甜,肉核极易分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宜鲜食,亦可加工成果脯、蜜饯、果酱、果粉和糖水罐头。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目前该县种植面积1.1万亩,2000年可有产量3600吨。(2)三华李:果呈圆形,肉质爽脆,糖度比胭脂李稍淡而酸度比胭脂李稍浓,核...
4、双孢蘑菇 武宣县优势农产品,2003年全县栽培面积100万平方米,总产1万吨,栽培主要分布于武宣、桐岭、二塘、马步等乡镇,2000年以来全县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产品质量、产量稳步提高,90%以上产品经玉林东方食品公司,新加坡刘氏姐妹公司等加工企业收购出口欧美市场。双孢蘑菇栽培已成为武宣县优势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
5、牛心柿 牛心柿原产于武宣县二塘大琳,群众习惯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据老果农说,牛心柿早在解放前以其生食脆、甜的品质已远销深圳、澳门等地。武宣县选送的牛心柿在“2001年国际农牧业科技成果及产品推广博览会”荣获优秀产品金奖。目前武宣县正在抓紧申请牛心柿的注册商标,打响牛心柿的品牌。牛心柿果呈四棱,果沟四条但不明显,果似心脏形,果顶类凸似牛心,故此得名。平均果重170—196克,最重372克;果皮薄,橙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