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套管批发
1. 石油行业会不会开放市场
现如今石油行业的民营资本参与程度很低,一般为承包低产低效区块、简单的油水井维护工作、再就是私营加油站。希望石油行业能够放开,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竞争,给普通百姓带来质优价廉的油品。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个行业即便放开,准入门槛也不会很低,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员的投入。一般民营资本也无法完整参与到整个行业。因为油气开采运输环节大多数都是远离人口密集区域的,因此不从事与此相关工作的人了解很少,甚至还有人以为钻油气井跟打水井差不多。但是这是一个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风险的行业,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广、烈度高。因此如果有民营资本进入,门槛也必须高,以便于万一事故发生后,可以完全追责赔偿。
2. 井中物探
井中物探,或称钻井(钻孔)地球物理勘查,是指把接收传感器下到钻井中采集有关物理量数据,从而获得钻井周围某些待查隐伏目标有用信息的各种物探方法。
和前述测井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井中物探的勘查范围是钻井四周、钻井之间或钻井下方的较大空间。其具体范围决定于所用物探方法技术及探测目标状况,目前一般为井轴横向或井底垂向数十至数百米。
应当说明,某些主动源电法和弹性波法,有把激发源置于井中而在地面采集有关数据的工作方式,即“井-地”工作方式。按我们的分类原则它们应属于地面物探。事实上,主要采用井-地方式工作的某些物探方法,如充电法、接触极化曲线法、逆垂直地震剖面法等,我国物探界通常也是把它们视为地面物探方法。也有一些物探方法,如激发极化法、声波透视法等,我国许多物探工作者习惯上把它们的井-地工作方式和其地-井、井-井工作方式一概视为井中物探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列为井中物探方法的垂直地震剖面法又常被地震工作者视为地面地震方法的组成部分。
(一)应用发展
井中物探在我国首先用于金属矿产勘查。1958年地质部门在辽宁大套岫峪铅锌矿区进行的井中单分量磁测应是我国井中物探工作的开端。此后,随着我国铁矿找矿工作的大规模展开,20世纪60~80年代井中磁测方法在全国大量推广使用,投入仪器数百台,勘测井孔数千个,成效卓著[1~4]。20世纪60年代开始,井中激发极化法和井中电磁波法在我国铜、铅锌、镍、铬等矿产勘查中的应用也得到较快发展[5~10]。上述三种方法在判断地面异常性质,找寻井旁井底隐伏矿体并推定其位置、延伸、边界、产状等方面发挥了特有的重要作用,曾被我地质部门物探工作者誉为“地下物探三朵花”。20世纪80~90年代,其他一些井中物探方法,包括井中脉冲瞬变电法、井中低频感应电法、井中弹性波法等也在我国金属矿勘查中得到应用,在一些地区取得良好效果[11~14]。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金属矿勘查工作特别是钻探工作量锐减,金属矿领域的井中物探工作也大幅度减少。
井中物探在我国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是油气勘查和开发。主要使用了井中弹性波法,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垂直地震剖面法,以及90年代获得应用的井间地震法及声波法。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垂直地震剖面法已成为我国油气地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辅助地面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井孔附近地层构造细节及岩性变化,预测钻头前方目的层深度和岩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5]。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是近年油气领域最活跃的前沿技术之一,它在储层描述、油藏开发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16]。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石油部门引进了井中重力仪器和技术,用于测量井周地层密度从而获得有关孔隙度及溶洞裂隙构造资料,初步取得成效[17,18]。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石油部门又引进低频电磁成像仪器和技术,获得了较大井间距的电导率构造图像,认为在研究井间砂体连通性,监测储层水淹状况及残余油分布等方面有良好应用前景[19]。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井中物探在我国煤炭勘查中也有较多应用。主要是使用井中电磁波法勘查煤矿区地下溶洞裂隙等构造,在解决矿区水文地质特别是井下水害防治问题上发挥了良好作用[9,10,20]。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煤田地震工作的蓬勃发展,垂直地震剖面及井间地震方法也在煤炭勘查领域获得应用[21]。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煤炭部门引进了钻孔地质雷达,取得初步成效[22]。
20世纪80、90年代,井中物探在我国水文及工程勘查领域获得快速发展,其应用的广度已超过同期固体矿产勘查领域。使用方法主要是井中电磁波法和井中弹性波法。电磁波层析成像和弹性波层析成像在我国大桥、水库、电站及其他大型高层建筑基础探测,坝体及其他大型混凝土建筑质量检测,以及岩溶区地下暗河调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l0,23~27]。
(二)技术进步
在我国曾经使用的井中物探方法主要有磁法、电法、弹性波法和重力法。其中电法和弹性波法又有多种具体方法及单井、井-井、地-井等工作方式。
1.井中磁法
井中磁法在钻井中采集地磁异常数据。和地面及航空磁测目前主要测定标量总磁异常不同,迄今为止我国井中磁测主要是测定地磁异常单个或三个分量。
1958年我地质部门用自制磁通门式单分量井中磁力仪在辽宁大套岫峪铅锌矿区试验,取得了我国首条井中磁测曲线,在磁黄铁矿层上获得明显地磁异常。当时,沿用了原苏联“磁测井”名称。1960年地质部门工厂曾生产出一批磁通门式单分量井中磁力仪,但性能不过关。随后,冶金部门在研制出补偿式磁通门单分量井中磁力仪的基础上,1965年试制出我国首台三分量井中磁力仪[28]。1968年冶金和地质部门合作制出正式样机,1970年地质部门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我国首批野外推广应用的井中三分量磁力仪,其传感器采用了当时居先进水平的垂向三轴系统。1979年至1985年地质部门工厂又先后生产出两种型号小口径三分量井中磁力仪。它采用了五个磁敏元件,除测定地磁异常垂向和水平三分量外,还可同时测定钻井顶角。总体性能也有所改善。
这些井中磁力仪在全国强磁性矿床——主要是磁铁矿床的普查勘探中普遍推广应用。我国物探工作者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产状磁性体三维空间磁场(包括磁性体内部磁场)的理论及异常特征,单分量及三分量井中磁测数据处理解释作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实用的野外及室内工作方法技术,并出版了专著[1,29~31]。
由于在小口径下井探管中磁敏系统自动高精度定向技术和工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迄今我国所生产井中磁力仪垂向分量观测精度仅为±(100~150)nT,水平分量精度更低,尚仅能用于强磁异常探测,影响了这一方法的扩展应用。
2.井中电法
井中电法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此后的三十余年中,发展了包括传导类和感应类,低频和高频,频率域和时间域的多种方法。其中获得广泛应用的是井中激发极化法和井中电磁波法。
A.井中激发极化法和直流电法
井中激发极化法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原苏联传入我国。我国对其较系统的研究、实验和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一些金属矿区发现或追踪井旁隐伏矿体取得良好效果。由于井中激发极化法的应用理论基础和地面激发极化法相同,工作方法技术类似,在地面采集系统基础上增添简单设备即可实施井中采集,因此迅速在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建材等部门许多基层物探工作单位获得推广。
在推广应用的同时,我国物探工作者对井中激发极化法的数据采集及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作了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物理和数值模拟,编印了模型实验图册,编写出版了方法专著[32~35]。地质部门仪器工厂还专门生产了配套的井中激发极化采集系统[36]。
和地面方法一样,井中激发极化法在获得井周或井间激发极化异常的同时,也实现了井中直流电法作业,获得井周或井间电阻率分布资料。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我国已经开展了某些在地面或邻井中以点源或线源方式供电,在井中观测电位或电位梯度分布的井中直流电法工作。在发现井旁或井间低电阻或高电阻矿体或其他异常体方面取得一些成效。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在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发展带动下,井间直流电法也进一步受到重视,研究发展了根据井中直流电场数据获得井间电阻率分布图像的方法。我国物探工作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37~40]。
B.井中电磁波法
井中电磁波法(也称“钻孔电磁波法”或“井中无线电波法”)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借鉴了原苏联“阴影法”技术资料。1964年我地质部门科研单位研制出我国首台电子管电路的井中电磁波仪,次年即在安徽月山铜矿区找寻深部盲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这一方法在其他金属矿产及水文工程勘查工作中也取得良好成效,在技术上和应用上获得快速发展。1982年我国物探工作者编写出版了这一方法专著[41]。
至20世纪末的三十余年中,我国地质、煤炭、铁道、地震等部门有关工厂及科研单位先后研制生产了14种型号适应于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工作条件的井中电磁波采集系统,总数近200台。其工作频点由少到多进而实现宽带跳频扫描,频率范围扩展到0.3~35MHz,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生产微机化采集系统。在配用小型宽频有源天线方面也作了一些努力,但尚未达到实用水平[9,42~44]。
我国物探工作者在扩大井中电磁波法应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其理论和数据处理解释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最初的正常场对比、平面交会,到空间交会、吸收系数剖面,进而到层析成像,我国物探工作者作了大量深入研究工作。发展了多种处理解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物理和数值模拟,形成了系统的处理解释软件并逐步升级[40,41,45~52]。作为地球物理层析成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物探工作者在电磁波层析成像的理论、方法和软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53~59]。
也应指出,迄今为止我国实际应用的地下(包括井中和坑道)电磁波方法及仪器尚仅限于利用振幅参数,限制了其功能和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早在20世纪80年代原苏联在这一方法中已开始综合利用振幅和相位两种参数,最近我国多参数地下电磁波系统的研究已经起步。
C.其他井中电法
除上述外,在我国曾经使用过的井中电法还有井中低频电法、井中脉冲瞬变电法和钻孔雷达方法。这些方法在我国开始使用较晚,工作不多。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地质部门勘查单位研制了频率域的井中低频电磁仪。它使用三种频率和地面回线源,曾在一些金属矿上试验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并通过模型实验编制了典型曲线图册,但未继续发展和推广应用[10]。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石油部门和美国公司合作引进了井间低频电磁成像系统和技术。它使用100~103Hz间多个频点。在胜利油田工业性试验中获得了间距434m裸眼井对间及间距150m裸眼井-套管井对间良好的电导率图像资料[19,60]。我国物探工作者对井间电磁成像的反演算法也作了初步研究[6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有色金属工业和地质部门在发展地面瞬变电磁法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地-井方式井中瞬变电磁法的试验和应用。引进并研制了有关仪器和下井探头,进行了模型实验,在一些矿区找寻井旁和井底隐伏矿体取得了成效[14,62,63]。我国物探工作者在瞬变电磁法专著中也对井中瞬变电磁法作了系统论述[64]。
1995年,我煤炭部门首次引进了瑞典公司生产的钻孔雷达系统,用它在煤矿区探测碳酸盐岩裂隙和溶洞发育情况。使用了单孔反射和跨孔层析成像两种工作方式,取得初步成效[22]。
3.井中弹性波法
在我国使用的井中弹性波法包括井中地震法和井中声波法。前者的地-井和井-井工作方式分别被称为“垂直地震剖面法”和“井间地震法”;后者也有地-井和井-井工作方式。实际上,井中地震法和井中声波法工作频段相近或相同,具体作业方法技术也无实质性差异。通常,前者泛指使用各种不同类型震源和检波器(以井中三分量检波器为主)采集不同类型和性质弹性波(纵波和横波,透射、反射和折射波)数据的工作方式;后者则特指使用压电、磁致伸缩或电火花振源和压敏式井中检波器采集透射纵波的工作方式,故又常被称为“井中声波透视法”。
采用地-井工作方式的“地震测井”仅作为一种求取平均速度和层速度的参数测定手段,我们不将其列入井中地震勘查方法。
20世纪60年代末,井中声波透视法首先在原苏联开始应用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部门有关单位开始研究用于工程领域的声波探测技术。1979年我铁道部门科研单位研制出用电火花振源的井中声波透视仪并用于野外岩体结构探测[65]。1986年我地质部门科研单位研制成首台可用于矿产勘查记录声波走时和振幅的井中声波仪。此后又陆续研制生产了多种型号的微机化井中声波探测系统,形成了系列产品,配套了包括层析成像在内的处理解释软件。这些采集系统都使用电火花振源,并成功地把蓄能和控制电路全部置入下井探管,避免了电缆传输高压脉冲的损耗。井中声波法在我国矿产和工程勘查中取得了良好效果[66,67]。
垂直地震剖面法在我国主要应用于油气勘查领域,煤炭及工程勘查工作中也有应用。它在提供地层岩层弹性力学参数,配合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处理解释质量,研究井旁地质剖面,预报钻头前方反射层面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垂直地震剖面法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开始发展,很快引起我国物探工作者的重视。1983~1984年我地质及石油部门使用引进的井中三分量检波器,在江苏、中原、南海首先进行了试验,以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1988年我国物探工作者编写出版了有关专著[15]。我石油和地质部门工厂生产了多种型号的井中三分量检波器,满足了野外工作需要。我国物探工作者对垂直地震剖面法数据处理和反演解释方法技术的研究,包括偏移处理、波场分离、定向井资料处理、各向异性介质资料处理解释、纵横波联合解释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进展和成果[68~76]。我国物探工作者还在用人工电场改善垂直地震剖面数据质量方面作了初步尝试[77]。
井间地震方法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才随着井中震源等技术问题的解决和地球物理层析技术的兴起而得到发展。它能以比地面地震高得多的分辨率提供井间岩层、地层、储层特征及结构图像,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井间地震方法技术的试验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井间地震法在我国工程领域,如大型或高层建筑基础勘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994~1995年开始在吉林、辽河、胜利等油田用于油气储层研究,随后在其他一些油田也获得应用。工作中使用了电火花震源、锤击震源、特制井中炸药震源及井中液压可控震源等多种类型震源。我国物探工作者在数据采集技术和井间观测系统的设计、采集系统的改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或研究成果[78~82]。把井间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逆垂直地震剖面、地面地震等方法综合应用形成所谓“立体地震法”的实践也取得良好效果[83]。
我国井间地震方法实际应用历史尚较短,但对作为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弹性波层析成像技术,我国物探工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给予充分关注,在理论、方法、软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编写出版了专著,发表了许多有关论述,涉及弯曲射线、最短路径、最大熵、级联、透射、反射、折射、纵波、横波等射线层析和波动方程层析方法和算法,其中不乏有创意的进展和研究成果[84~108]。
4.井中重力法
井中重力法的发展主要决定于井中重力仪制造技术。1966年国外研制出首台可实用的井中重力仪以来,虽也有新产品问世,但限于其较大外径,迄今仍只能在油气钻井中使用。主要用以测定井周地层宏观密度进而获得不受泥浆滤液侵入影响的孔隙度及裂缝溶洞发育情况。我石油部门1991年引进了美国拉科斯特公司井中重力仪,在重庆地区作了深井实测,对其效果和局限性作了初步分析研究[17,18]。
(三)评价和差距
井中物探在我国起步较早,受到不同领域物探工作者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扩大应用和发展技术上作了积极努力。我国井中电磁波法和井中激发极化法技术及应用居世界先进水平,井中三分量磁测技术及应用在20世纪70~80年代曾一度堪称世界领先。我国在电磁波、电磁场及弹性波层析成像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先进水平成果。
作为物探向深部和立体空间扩展主要途径的井中物探,在我国的发展总体上尚不够理想。特别是近十余年,在一些方面和国际水平差距增大。我国井中三分量磁力仪研制长期停滞不前,迄今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低精度水平,而国外已有高精度产品。井中瞬变电磁法在国外已成为在老矿区找寻大深度良导电性大型盲矿体的有力工具,生产了多种型号配有三分量深井探头的大功率瞬变电磁系统,而我国目前还只能开展一些较浅的单分量工作。我国实用的井中电磁波法尚停留在仅利用振幅参数阶段。井中物探工作离不开钻孔,而由于认识上和管理上的原因,我国近年在金属矿上使用地质勘查钻孔进行井中物探工作的非技术性困难增多,也影响了适用于这一领域的井中物探技术的发展。
3. 页岩气的政府支持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规模储量大、易探好采的常规能源越来越少,这严重威胁着各国的能源战略安全。近20年来,随着勘探和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资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对提高该国能源安全、降低对外依存度、缓解天然气供应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美国最早发现、研究、勘探和开发页岩气的国家
1821年,在美国纽约州的弗罗里达,页岩气第一次作为一种资源从浅层、低压的裂缝中采掘出来。页岩气的水平钻探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1947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口页岩气井。页岩气的大规模工业开发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那时,美国的传统天然气储量的下降驱使联邦政府对相关的研发项目进行投资,并且最终促成了定向井与水平井、微震成像以及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的形成。直到20世纪70、80年代,页岩气开发仍然被认为是无法商业开发的。 面对传统天然气储量的下滑,联邦政府对许多替代能源项目进行了投资,其中包括页岩气。投资项目包括1976年东部页岩气项目,以及每年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对天然气研究所的研究经费支持。1982年,联邦政府对该研究机构投入了巨额资金。联邦政府通过1980年的能源法案对能源行业提供了税收优惠等其他优惠政策。能源部随后于1986年与几家私人天然气公司成功建造了第一口利用空气钻井技术的多裂缝页岩气水平井。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联邦政府进一步通过29号法案对非传统天然气的税收优惠鼓励页岩气钻探。微震成像技术起源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对于煤床的研究。这一技术后来在水力压裂法页岩气开发和远洋石油钻探方面有广泛应用。George P. Mitchell是公认的水力压裂法之父,而且他成功地将开采成本降到4美元。这使得水力压裂法具有商业价值。Mitchell Energy公司利用各种技术于1998年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具有经济效益的页岩压裂。他们创造性地利用了非胶化压裂液技术。从此以后,页岩气成为了美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主要能源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各国也纷纷开始页岩气的研究。据国际能源署估计,页岩气能够从技术上增加50%的可开采天然气储量。
Mitchell能源公司在美国东部纽约州Chautauqua县泥盆系Perrysbury组Durdirk页岩中钻探,在井深21米处,从8米厚的页岩裂缝中产出天然气。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取得巨大成功,扭转了美国天然气一直以来进口的局面。美国的页岩主要发育在20个州21个大小不等的盆地里。据最近的估算,美国页岩气资源量为42万亿立方米~52.6万亿立方米,2012年前后商业开采主要集中在5个盆地,即密歇根盆地的Antrim页岩、阿巴拉契亚盆地的Ohio页岩、福特沃斯盆地的Barnett页岩、伊利诺伊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和圣胡安盆地的Lewis页岩。其中,Barnett页岩是当前美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层位,也是各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学习的样本,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新的统计,其资源量约0.74万亿立方米,产量在2005年已经超过美国页岩气产量的一半,现所占比例更高。
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历程,从Barnett页岩开采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以前——直井大型水力压裂;第二阶段:1997~2002年——直井大型清水压裂为主;第三阶段:2002~2007年——水平井压裂技术开始试验;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水平井套管完井及分段压裂技术,逐渐成为主体技术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替代能源发展的税收激励或补贴政策,这些政策法规包括:1980年的《能源意外获利法》出台替代能源生产的“税收津贴”条款,对1979~1993年钻探的非常规油气,包括2003年之前生产和销售的页岩气和致密气实施税收减免,对油气行业实施5种税收优惠;1990年的《税收分配综合协调法案》和1992年的《能源税收法案》扩大了非常规能源的补贴范围;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1992年取消了管道公司对天然气购销市场的控制,规定管道公司只能从事输送服务,这使得非常规天然气的供应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的《纳税人减负法案》延续了替代能源的税收补贴政策;2004年的《美国能源法案》规定10年内政府每年投资4500万美元用于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研发等;2005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将水力压裂从《安全饮用水法》中免除,解除了环境保护局对这一过程的监管权力,从而让水力压裂技术很快应用起来。从2005年起,美国政府加大了开发难采天然气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大降低了天然气开采税;为激发土地所有者与开采公司签署土地租赁合同的积极性,政府给土地所有者增加了25%的强制提成;并且鼓励天然气企业积极开展水平井钻探和多级地层水力压裂工序等技术创新。在这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的推动下,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果。
最近几年,随着墨西哥湾深水油气产量的急剧下滑,一些大石油公司开始通过对已有页岩气开发经验的中小公司的合伙、参股或收购等形式参与美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 世界上第二个对页岩气进行勘探开发的国家
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对页岩气进行勘探开发的国家,页岩气生产也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加拿大页岩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且资源分布面积广、涉及地质层位多,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地区,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中泥盆统的霍恩河盆地和三叠系Montney页岩,艾伯塔省与萨斯喀彻温省的白垩系Colorado群,魁北克省的奥陶系Utica页岩,新不伦瑞克省和新斯科舍省的石炭系Horton Bluff页岩。根据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协会(CSUG)的资源评价结果,加拿大页岩气的资源量大于42.5万亿立方米,其中霍恩河盆地和Montney的页岩气资源最为丰富,据世界能源委员会估计,其页岩气资源量为39.08万亿立方米。已有多家油气生产商在加拿大西部地区进行页岩气的开采或开发试验,但与美国相比,加拿大页岩气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性开采。按照CSUG主席Michael Dawson在2009年9月一次报告的观点,加拿大的页岩气区带中只有Montney达到了他所称的商业开发阶段,霍恩河盆地则部分处于先导生产试验阶段,部分还处于先导钻探阶段;魁北克低地、新不伦瑞克省以及新斯科舍省的页岩还处于其所称的早期评价阶段。
加拿大在西部沉积盆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部和艾伯塔地区)上白垩统Wilrich组及其同时代地层、侏罗系Nordegg/Fernie组、三叠系Doig/DoigPhosphate/Montney组、Exshaw/Bakken组和泥盆系Ireton/Duvernay组开展了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预测该区页岩气资源量约24万亿立方米。CSUG认为西部(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Bowser盆地)Colorado页岩段、侏罗系及古生界页岩和东南部的泥盆系页岩具有开发的潜力。
早期的页岩气生产来自艾伯塔省东南部和萨斯喀彻温省西南部白垩系科罗拉多群的Second White Speckled Shale,2000年~2001年才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三叠系的Upper Montney页岩开始商业性的页岩气生产。
2004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能源矿产部将页岩气的区域资源评价列入能源发展。泥盆系评估工作已完成,三叠系评估项目正在进行。2006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油气委员会已核准的白垩系和泥盆系页岩气试验区块共计22个。
随着对页岩气的认识加深,加拿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兴趣大大增强,勘探开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中泥盆统霍恩河盆地与三叠纪的Montney页岩。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许多公司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还扩展到了萨斯喀彻温省、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以及新斯科舍省。 英国和波兰是该洲页岩气前景最好的国家
2009年,国际能源署预测欧洲的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为0.35万亿立方米,其中将近一半蕴藏在泥页岩中,这个数字远低于美国,从全球来看,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欧洲的页岩气储量可能是最少的。欧洲页岩气主要集中在英国的威尔德盆地、波兰的波罗的盆地、德国的下萨克森盆地、匈牙利的Mako峡谷、法国的东巴黎盆地、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以及瑞典的寒武系明矾盆地等。其中,英国和波兰是欧洲页岩气前景最好的国家。
欧洲启动了多项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2009年初,德国国家地学实验室启动了“欧洲页岩项目”(GASH)。此项跨学科工程是一个为期6年的多学科页岩气研究开拓计划,由政府地质调查部门、咨询机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工作目标是收集欧洲各个地区的页岩样品、测井试井和地震资料数据,建立欧洲的黑色页岩数据库,与美国的含气页岩进行对比,分析盆地、有机质类型、岩石矿物学成分等,以寻找页岩气,对欧洲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与有利盆地优选,探索欧洲页岩气的赋存空间、成因机制及其性质。2010年,欧洲又启动了9个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其中5个在波兰,波兰的马尔科沃利亚1号井1620米深处已出现页岩气初始气流。
多个跨国公司开始在欧洲地区展开行动。埃克森美孚、康菲、OMV及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已经分别在德国、波兰、奥地利和瑞典开始实质性的工作。2007年10月,波兰能源公司被授权勘查波兰的志留系黑色页岩。壳牌公司声称对瑞典的Skane地区感兴趣。埃克森美孚公司已在匈牙利Mako地区部署了第一口页岩气探井,并计划在德国下萨克森盆地完成10口页岩气探井。Devon能源公司与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在法国钻探的许可。康菲石油公司宣布已与英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在波罗的海盆地寻找页岩气的协议。波兰政府发放了100多个页岩气勘探许可证,积极引入外资开发本国页岩气,埃克森美孚、康菲和埃尼等国际能源巨头都已介入。2011年4月底,阿索纳塔公司与意大利ENI公司签署了联合勘探和开发页岩天然气的合作协议,借鉴ENI公司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双方将开辟能源合作新领域。同年6月,保加利亚政府将为期5年的页岩气勘探许可授予了雪佛龙公司,允许其在面积达4400平方千米的Novi Pazar页岩气田勘探作业。2011年6月,俄罗斯TNK-BP计划投资开发乌克兰页岩气。2012年6月,雪佛龙(Chevron)和荷兰皇家壳牌(Royal Dutch Shell)宣布,将在乌克兰得到非传统天然气的勘探权,此举可能使该国置身于欧洲新兴的页岩气开采领域的前沿。同期,世界最大油气生产商埃克森美孚公司(XOM)宣布,将停止在波兰勘探页岩气,原因是发现该国东部的两口勘探井的天然气储量不足。这一消息打击了波兰政府的页岩气勘探计划。已有20多家全球性能源公司正在波兰勘查页岩气。 页岩气华东第一井
2013年5月8日,江西省地矿局召开了页岩气勘查工作推进会,确定“华东第一井”首钻施工地点为武宁县清江乡,设计孔深1500米,计划2013年6月左右开钻。至此,号称“页岩气华东第一井”的江西页岩气钻探点火井进入开钻倒计时。
外商助推页岩气开发
中国产业洞察网《2013-2017年中国页岩气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预测报告》显示2012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2015年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000亿立方米。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页岩气勘察开采方面施工钻井80余口,其中水平井20余口,2012年年的产量不过0.5亿立方米。显然,按照这样的进度,《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难以实现。
不过,国家在页岩气政策上有所转变,就是鼓励外国公司开发中国页岩气。新近批准中国石油与壳牌签署中国首份页岩气产品分成合同是标志之一。
受政策鼓励,壳牌将加大对华页岩气投资,法国第一大石油公司道达尔、雪佛龙集团、BP中国公司也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中国页岩气开发。这些国际巨头已拥有美国等地30来年的页岩气开发经验,它们的加入将加快中国页岩气开发的进程。
高端管材需求大增
页岩气开发的提速,除使石油设备制造商进入长期的高景气周期外,相关油井管和输气管制造商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油井管的年需求量在500万吨左右,随着页岩气开发的提速,预计未来油井管的需求每年增长30%以上。其中,高端油井管的增长更快。
同时,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年末全国油气输送管总长度将达约15万公里,以全长9035公里的西气东输二线消耗440万吨钢管来测算,则“十二五”油气管需求量近3500万吨。
页岩气井的地质条件要比常规油井复杂得多。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工程技术人员何宇介绍,页岩气井钻探的深度往往要达到3000~5000米,甚至7000米,如川东北地区的高酸性油气田,油气资源中含有很高的硫化氢,又含有二氧化碳等腐蚀性气体,需要使用镍基合金油井管。
中国钢协专家介绍,镍基合金油井管有多个型号,含镍量从8%~20%不等,有的还需要加钼、加钨、加碳,国内这类管材的售价也从10多万元/吨至20多万元/吨不等,进口的则要达到100万元/吨。目 前,500万吨/年油井管需求中,镍基合金油井管等高端管材占10%左右,因此,尽管国内油井管总体上供大于求,但高端管材需求旺盛,并呈快速增长之势。
岩气中标企业萌生退意
2012年底,国土资源部进行了第二轮热火朝天的页岩气探矿权招投标。在20个区块中,资源条件最好的重庆黔江区块和酉阳东区块引来众多企业的竞逐,而最终拿下这两个区块的是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重庆能源”)及其当时控股的重庆矿产公司。按照合同,在3年内仅黔江区块重庆能源就得投入17.34亿元。这个中标价是中石化出价的10倍,成为当时的“标王”。
然而,不到半年的时间,重庆能源就通过转让重庆矿产公司65%股权的方式,将酉阳东区块转让给了华能集团公司勘探。而如今,其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就黔江区块的合作谈判也正进入最后阶段。“页岩气开采企业投资巨大,基本属亏损经营。重庆能源是迫于勘探开发巨大的风险投资,才将区块进行转让,以降低风险。”参与日前国家有关部门针对页岩气开采现状调研的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两大油开发成本高产量小
中国页岩气开发勘探程度低、区块资源情况不清、面临开发成本高、产量小且不稳定扶持政策不够等投资风险,这从中石化、中石油这两大先行者的身上可窥一斑。
调研显示,截至2012年4月底,我国共计完钻63口页岩气(油)井,其中石油企业61口,国土资源部2口,有30口页岩气井获得工业气流,但产量很低。
“井深3600米,每米费用1.8万元左右,投入7000万元,由于没有精勘、储量不清,也无法测算能否实现连续产气,能否收回成本或盈利还很难说。”上述参与调研人士称。
据他介绍,美国的页岩气埋藏深度仅为1000米左右,储层厚度达数百米,单井钻井成本不足两千万,完钻时间仅需一周左右,经估算,页岩气开采成本是1元至1.27元/立方米。但中国四川、重庆等地的页岩气埋藏深度普遍在2600米至3000米,储层厚度仅几十米,单井钻井、压裂成本接近亿元,而且钻井平台整体水平明显落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智能化和系统化水平低,打一口井需3个月左右,综合下来中国开采成本大约是美国的4至5倍,即5元至6.3元每立方米。
我国没有专门的页岩气运输管道,页岩气只能通过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和公路进行运输,加之天然气管道在页岩气分布地区非常有限,且缺乏分支官网,页岩气无法接入管道,只能通过公路运输,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长宁和重庆涪陵焦石坝页岩气生产井每天生产页岩气5万至6万方,只能通过压缩,使用压缩天然气运输车进行运输,增加了成本。上述参与调研人士告诉记者,如没有国家扶持,前期投入巨大,企业基本属于亏本经营。因此,截止2012年,参与页岩气实验区勘探开采的基本上仅是中央油企。虽然国家出台了补贴标准为0 .4元/立方米的扶持政策,但页岩气开发企业能否收回成本或实现盈利心里没底,开发的积极性普遍受到影响。
四川盆地取得页岩气勘探突破
2014年9月17日,经过近5年的努力,我国率先在四川盆地取得页岩气勘探突破,探明首个千亿方整装页岩气田,勘查开发技术基本实现国产化,开始进入规模化开发初期阶段;页岩气这种清洁高效资源,可望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9月17日国土资源部专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介绍,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相继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宁、威远、昭通、涪陵、延长等地取得页岩气勘探突破,获得三级储量近5000亿立方米,形成年产15亿立方米产能,建成首条93.7公里的输送管道,累计生产页岩气6.8亿立方米。
预计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将达到65亿立方米,2017年达150亿立方米,2020年将超过300亿立方米,如果措施得当,有望达到400亿~60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产量的1/5左右。专家预计,页岩气这种清洁高效资源即将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焦石坝页岩气生产能力将超过50亿立方/年
2014年10月18日,中石化集团党组成员王志刚在一个能源论坛上表示:焦石坝地区的焦页1井获得高产,围绕焦石坝地区部署的焦页2、3、4这三口井也都获得了成功,钻明页岩厚度基本上在38到42米之间,产量15万到35万之间,动用的面积是229平方公里,部署了253口井。初步估算,实际钻的100多口井,最终产能高于50亿。 印度、阿根廷、澳大利亚均发现页岩气资源
2011年1月25日,印度ONGC公司在靠近西孟加拉邦杜尔加布尔的一口研究和开发井的大约1700米深处的Barren Measure页岩中发现了天然气。
阿根廷的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1.9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是南美天然气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国家,特别是内乌肯盆地页岩气前景看好,为此吸引了一些世界大油气公司的青睐。
澳大利亚Beach石油公司在大洋洲7个盆地中发现了富有机质页岩,前期评价的资源潜力大,计划对库珀盆地的页岩气进行开发,已在新西兰获得单井工业性突破。
4. 精密无缝管厂推荐
“精密无缝管”是什么?其实当小编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也觉得陌生呢!但根据小编查阅资料可知精密无缝管是一种新型钢管材料,其处理过程十分苛刻,是通过冷拔或者热轧处理形成的。所以,如果不是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不知道也不为过的!市面上生产精密无缝管厂家数不胜数,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几个优秀的厂家介绍。
![](http://www.quanen100.com/images/loading.jpg)
精密无缝钢管厂家推荐
一、重庆都天钢材有限公司
1、公司简介:重庆都天钢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钢材仓储、不锈钢加工销售、运输于一体的企业,并建成了具有现代化生产手段的生产线。公司在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和无锡均设有独立销售公司,拥有独立品牌和商标,产品轻松辐射于全国。
2、主营产品:不锈钢材料:无缝钢管批发、高压管、合金管、厚壁管、不锈钢管、不锈钢板、精密管、铝板批发等。
二、山东鑫诺钢管有限公司
1、公司简介:山东鑫诺钢管有限公司是专营无缝管的大型流通企业,位于飞速发展的聊城凤凰工业园内,我公司在长期的经营业务中与各大钢厂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业务合作关系。
2、主营产品:现主要经营山东无缝管厂、成都、宝钢、冶钢、包钢、衡钢、鞍钢、天津等精密无缝钢管厂生产各种无缝钢管•精密钢管•合金钢管•镀锌钢管•螺旋钢管•考登钢管等。
三、山东亿泰钢管有限公司
1、公司简介:本公司常年经销成都钢铁集团、冶钢集团、包钢集团、宝钢集团、鞍钢集团、天津大无缝、无锡钢厂、衡阳钢厂、西宁特钢、太钢、武钢、洪都、宝丰等国内各大钢厂生产的优质无缝钢管。
2、主营产品:各种材质的无缝钢管、厚壁无缝钢管、精密无缝钢管、高压无缝钢管、结构用无缝钢管、合金无缝钢管、20号钢管、45号钢管等。
四、聊城市江山物资有限公司
1、公司简介:聊城市江山物资有限公司专营Q345B无缝管,42crmo无缝管,精密无缝管,16mn钢管,公司现有Q345B无缝管穿孔机组生产线四条,42cromo无缝管冷拔生产线四条,公司实力雄厚,货源充足,是规模较大的无缝焊接钢管供应基地。
2、主营产品:Q345B无缝管,42crmo无缝管,精密无缝管及国产、16mn钢管,常备材质:10#、20#、45#、16Mn、27SiMn、12Cr1MoVG、15CrMoG、10CrMo910、Cr5Mo、35CrMo、A335P11、P22钢研102、T91、P91、WB36等,所经销管材执行标准分别为:GB/T8162-1999(结构管)、GB/T8163-1999(流体管)、GB3087-1999(低中压锅炉管)、GB5310-1995(高压锅炉管)、GB6479-2000(化肥专用管)、GB9948-88(石油裂化管)、石油光套管(钢级、K55、J55、N80、P110)不锈钢(304L、321、316、316L)等。
作为工业材料的紧密无缝管来说,这是种高精密、高光洁度、不易变形的钢管,工业生产领域上的许多领域都要用到这类钢管,比如我们熟知的汽车行业、造船行业、军工行业等,精密无缝管的使用完全是不可取代。上述小编已整理了几个生产精密无缝钢管的厂家推荐,有需要的读者朋友可以做个参考!
5. 重庆鑫达钢管有限公司有没注册
有
简介
重庆市鑫达钢管有限公司 专业销售的大型物资流通企业,在重庆销售行业中有较高的信誉,并以库存多、品种全的绝对优势倍受客户青睐。我公司资金雄厚,货源充实,交通便利。公司常年以代理的形式销售天津无缝钢管厂、成都无缝管厂、宝钢无缝钢管厂、衡阳无缝钢管厂、重庆无缝钢管厂、天津小无缝钢管厂、天津大无缝钢管厂冶钢无缝钢管厂、鞍钢无缝钢管厂包钢无缝钢管厂天津大无缝钢管等厂生产的优质合金钢管、无缝管、无缝钢管、厚壁钢管、大口径无缝钢管! \r\n 天 津市大无缝钢管厂、天津小无缝钢管厂、通化钢铁集团磐石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鞍钢股份无缝钢管厂、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无缝钢管厂的现货无缝管,常备资源材质为: 20#、45#、16Mn、27SiMn、12Cr1MoV、10CrMo910、15CrMo、42CrMo。执行国标:GB8162-99结构管、GB8163-99流体管、液压支架管、GB3087-99、GB5310-85中高压锅炉用管、石油套管 光套J55,K55, N80等合金管,经营各种焊管。本公司以卓越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合理的合金管、厚壁管大无缝管、国标无缝钢管价格服务于广大客户。\r\n 本公司常年销售成钢无缝钢管、重庆无缝钢管、重庆合金管、包钢无缝钢管、重庆锅炉管、天津无缝钢管厂的现货无缝管,常备资源材质为: 10#、20#、35#、45#、16Mn、20Mn、45Mn、27SiMn、20G、40Cr、10CrMo910、15CrMo、35CrMo、42CrMo、Cr5mo、12Cr1moV、10MoWVNb、STFA25、STFA26、A335P11、A335P22、SA106B、DZ40、DZ50、N80、X20CrMoV121、13CrMo44、Q235、Q345、J55等。
6. 谁能简单说一下中国石化涪陵气田的勘探开发状况
效果不错,
战略布局篇·中国石化加快实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
“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要走在中国前列。”——傅成玉董事长高度重视并亲自组织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在2011年6月就明确提出了要求。
早在2008年,中国石化就涉足页岩气领域研究。2009年,在中国石化集团党组的部署下,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成立非常规勘探处,统一组织实施上游页岩油气勘探。
认识实践篇·探寻页岩气“大粮仓”从建立评价标准开始
“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必须有非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受地质认识和关键技术制约,国内页岩气发展前景受到业界普遍质疑。但中国石化没有放弃,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工作者在深刻反思中摸索前行。
高效开发篇·探得着更要“牵”得出 21口井口口高产
埃克森—美孚的页岩气勘探评价专家评价:“中国石化川东南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是一流的,无论是页岩气综合评价技术,还是水平井钻井技术,以及分段压裂试气工艺技术, 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安全环保篇·安全与环保并重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在中国石化与重庆市合作开发页岩气项目签字仪式上承诺:中国石化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一定做到保证安全生产,一定做到保证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一定做到让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提高。
组织管理篇·从打先锋到大协同 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充分发挥中国石化整体优势,建立适合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流管理模式。”这是所有参建单位共同给出的响亮回答,也是聚力的源泉。
铁军奉献篇·从探路人到建设者 用拼搏铸就清洁能源发展之基
从勘探到开发,焦石坝这个大战场,会聚了一支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石化铁军。他们是勇敢的探路人,用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探寻出一条崭新的清洁能源发展之路;他们是勤劳的建设者,用坚定的信念、忘我的奉献构筑起一座安全环保高效的绿色大气田。
未来发展篇·新发现点燃新希望 全方位建设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2014年3月1日,中国石化与重庆市签署了《关于涪陵页岩气开发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努力将重庆开辟成“全国页岩气主战场”。
展望未来,这股来自武陵山脉深处的绿色之气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增值,它孕育的不仅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发展的万千机遇,而且是观 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必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新的生机与活力,那些昔日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绿色能源畅想,将一步步绘成身边的画卷。
7. 西南地区有宝钢r780材质无缝钢管销售吗
钻杆(Drill pipe):
钻孔工具中连接钻头、用以传递动力的杆件。 钻柱通常的组成部分有:钻头、钻铤、钻杆、稳定器、专用接头及方钻杆。钻柱的基本作用是:(1)起下钻头;(2)施加钻压;(3)传递动力;(4)输送钻井液;(5)进行特殊作业:挤水泥、处理井下事故等。
钻铤(drill collar):
处在钻柱的最下部,是下部钻具组合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壁厚大(一般为38~53mm,相当于钻杆壁厚的4~6倍),具有较大的重力和刚度,它在钻井过程中主要起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给钻头施加钻压;
(2)保证压缩条件下的必要强度;
(3)减轻钻头的振动、摆动、和跳动等,使钻头工作平稳;
(4)控制井斜。
钻铤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如圆的、方的、三角形和螺旋形的。最常用的是圆形(平滑的)钻铤和螺旋形钻铤两种。
套管(casing pipe):
套在另一部件上的管子
断面为环形,用于保护其他设备的各种材质的圆管,多为铁,钢质。
套管是放入裸眼的大直径管,并且需要使用水泥固定。油井设计者须设计套能够承受各种外力,如碰撞,爆裂,拉力等,以及化学侵蚀。
在钻井过程中将套管固入井眼,可以起到稳定井眼的作用。套管作为井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1. 防止井壁坍塌,隔离不同地层以防止地层之间液体对流,进而起到打钻时控制地层液体和压力作用。
2. 套管还能够辅助地面井控设备和井下生产设备实现各自功能。
3. 套管适用于不同井径,以及不同材质等级。
管井沉淀管(grit compartment):
位于管井最下部,用以容纳进入井内的沙粒和从水中析出的沉淀物的管段。
在地质管、地质钻探管实际应用中:
为探明地下岩层结构、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情况,利用钻机打井。石油、天然气开采更离不开打井,地质钻探用石油钻探用无缝钢管是钻井的主要器材,主要包括岩芯外管、岩芯内管、套管、钻杆等。由于钻探用管要深入到几千米地层深度工作,工作条件极为复杂,钻杆承受拉、压、弯曲、扭转和不均衡冲击载荷等应力作用,还要受到泥浆、岩石磨损,因此,要求管材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冲击韧性,钢管用钢用“DZ”(地质的汉语拼音字头)加数字一代表钢屈服点表示,常用的钢号有DZ45的45MnB、50Mn;DZ50的40Mn2、40Mn2Si;DZ55的40Mn2Mo、40MnVB;DZ60的40MnMoB、DZ65的27MnMoVB。钢管都以热处理状态交货。
8. 川威集团在四川省怎么样
这个企业还是可以的在四川
川威集团有限公司 一 、企业概况
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是1998年5月由原威远钢铁厂改制组建而成的混合所有股份制企业,始建于1929年,原为四川军阀刘文辉的兵工厂,是四川冶金工业的鼻祖。几年来,川威集团肩负“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改革、改制、改造和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实施低成本战略和区域市场战略,使企业由一个濒临破产、单一的钢铁生产企业发展为集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川威集团主营业务为制造业、矿业和现代服务业,拥有资产总额130亿元,拥有控股或实际控制公司57家(其中境外公司3家),参股公司10家。2007年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利税12亿元,就业17000余名,企业综合实力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08位,是四川省十大民营企业之一,是四川省首批着力培育的做大做强类的大企业大集团。
在制造业上,企业已形成了成熟的深加工产业链,钢铁产业具备年产钢300万吨、钢材310万吨、焦炭110万吨、金属制品6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产钢规模位居四川省第二位,具有热轧带肋钢筋、普通线材、焊接用钢盘条、热轧板、冷轧板、焊丝、焊管等几大产品系列,其中,热轧带肋钢筋是全国免检产品,获冶金实物质量最高荣誉金杯奖,焊丝获英国皇家船级社认证;在资源开发及加工业上,川威集团先后在内江、凉山、阿坝和云南以及印尼拥有储量丰富的15座矿山,其中铅锌矿、钒钛矿、铜矿、石灰石和煤炭等具有一定的开采规模,这为企业资源深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泥产业是四川省水泥行业前三强,是川威集团走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产业,具备年产水泥360万吨(其中内江地区230万吨以上、凉山州地区130万吨)的生产能力。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辊式立磨矿渣水泥生产线。现“重龙山”牌水泥是四川省水泥精品,获得全国免检产品称号,被四川省称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二、生产经营
该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方针,生产围绕经营转,经营跟着市场转,生产适销对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兴企的治企理念,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转换,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健全并完善质量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紧盯生产成本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降成本增效措施,加强生产过程的控制,多项生产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扎实有效的推进各项生产管理工作。加强营销管理,打造一流营销团队,不断提升营销队伍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取得了辉煌的销售业绩。特别是近十年来,企业生产经营稳定、顺行,员工队伍士气高涨,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营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质量效益型的稳步发展之路。
三、国际市场开拓
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力表现。该公司立足于钢铁行业的特点,确立了“国际化、公众化、区域化”的三化战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国内和香港分别成立了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公司,打通了国际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外贸渠道,该公司的盘条、中宽带等钢铁产品远销菲律宾、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等国,并受到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以此同时,企业已经在印尼建立了自己的矿山基地,整合了国外矿石资源,为国内钢铁产品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四、品牌建设
长期以来,该公司始终坚持以《川威集团品牌管理办法》为指导,在品牌上狠下功夫,加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充分发挥名牌的规模效益,扩大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覆盖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等全国各大省市;狠抓国内重点知名大型工程,在国内多项重大知名工程(例如:重庆綦江新彩虹桥、广西柳州大桥、四川二滩电站、四川二郎山隧道)当中指定使用川威产品,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川威产品质量过硬,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了市场潮流,得到了社会和客户的高度信任;对产品和企业进行立体式宣传、全方位展示,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和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过多年的努力,川威集团形成了热轧带肋钢筋、普通线材、焊接用钢盘条、热轧板、冷轧板等几大产品系列,其中热轧带肋钢筋是全国免检产品,获冶金实物质量最高荣誉金杯奖,是全国用户满意产品、WTO推荐产品,企业是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川威商标是内江市知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
五、技术创新
近几年来,该公司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创新、重在应用、重点突破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努力发挥科学技术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和保障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贡献率。
坚持科技兴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兴企”方针,紧紧围绕发展战略,以规范高效为目标,建立健全了三级科技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科技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在安全、环保、生产、装备、研发、技改等各方面的作用。紧紧围绕公司战略,成立川威集团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以《川威集团技术创新发展纲要》为指导,大力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和科技水平,先后与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公司的自有科技力量和外界科技资源,搭建起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平台;狠抓科技攻关,大力应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对标挖潜降成本;在科技成果方面,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
加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狠抓新产品开发,努力夯实差异化竞争优势。多年来,新产品开发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做到了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开发了一批附加值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进一步形成了新的拳头产品体系。成功开发了以含铌钢、耐候钢、石油导管钢、ST12冷轧板材、ST13深冲钢、无取向硅钢和管线钢为代表的数十种产品系列。
六、产品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多年来,该公司始终以“创造一流,满意一切”为质量指导方针,严格工艺纪律、严格质量控制、严格出厂检验,坚持质量第一,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切实将以质取胜的经营方针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围绕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生产经营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严把质量关,狠抓质量管理,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力求创造一流的产品,实现客户最大的满意。在众多质量管理人员的多年不懈努力下,企业所有单位都通过了三体系认证。焊接用钢盘条、低合金热轧钢带多次获得全国冶金行业金杯奖,热轧带肋钢筋多次评为国家免检产品。过硬的川威“三心”产品(购买放心、使用称心、售后服务贴心),不仅赢得了客户、赢得了市场,而且树立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七、人才队伍建设
狠抓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和根本。川威集团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理念,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人才素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人事、薪酬、培训三大系统,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留用四个环节,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操作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形成了技术、管理、技能三大人才成长通道;构建起了以战略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突出重点的培训体系;抓好了人才胜任力评价,推行了人才末位竞聘制,实施了KPI全方位绩效考核。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吸引优秀人才,留住关键人才;重点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人才和企业战略发展亟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公司培养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重执行、勇创新、专业技能高、策划能力强的人才团队,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忠诚企业、千万次把平凡的事做对、做好、做优的员工队伍。
八、抗震救灾工作
面对5.12汶川8级大地震的自然灾难,尽管该公司也处在地震灾区,并且部分公司受灾严重,企业在党、政、工、团的齐心协力下,大力弘扬“扶贫济困、扶贫济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迅速开展了“踊跃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活动”,截至目前,总计向灾区捐款553万元,钢材30余吨,调集大型运输车36台次,累计工作403天,以实际行动为灾区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作出了贡献。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川威集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统一指挥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充分发挥川威产品的市场引领作用,维护市场稳定,防止价格暴涨,有效稳定钢材、水泥市场价格;制定向灾区重建地区倾斜的销售政策,竭尽全力保障灾区重建项目钢材、水泥的需求;迅速成立“川威集团抗震钢筋生产领导小组”,为灾区抗震救灾钢筋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加大抗震钢筋的研究和攻关;加快再建水泥项目的速度,为灾区重建水泥需求的集中放量做好充分准备。川威集团抗震救灾工作在集团公司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反应迅速,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为此川威钢筋被确定为灾后重建指定使用产品,川威集团被确定为灾后重建指点指定单位,该公司将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各方面的工作,为灾区重建、重返家园、重现河山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本段]九、川威集团厂歌
《超越》
所获荣誉
1979年11月威远钢铁厂生产的螺纹钢盘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经委会评为为优秀产品;
1984年11月威远钢铁厂生产的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被评为优质产品;
1989年威远钢铁厂生产的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
1991年连续三次省级质量监督抽查产品合格;
1992年11月在全国市场商品质量抽查中受到质量好的表场;全国同行业质量抽查榜首
1993年-2009年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一直保持四川省名牌产品至今。
1993年9月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被四川省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合格产品
1994年7月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等获94年省名优特新博览会银奖;
1994年9月川威牌热轧钢筋、钢盘条均获94首届中国大西南名牌产品博览会金奖产品
1994年川威公司获全国“产品、服务质量十佳企业”第三名;
1995年1月川威公司成为《中国质量万里行》质量大家行定点监督单位;
1995年2月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获省免检产品;
1995年2月川威牌钢盘条在省级质量监督检查中连续五年合格;
1995年2月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在省级质量监督检查中连续六年合格;
1995年10月威远钢铁厂被评为用户满意企业;
1995年10月川威牌钢盘条获95省工业产品博览会金奖;
1995年10月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获95省工业产品博览会金奖;
1995年-2009年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获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
1997年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获97年畅销品牌称号;
1997年川威牌钢盘条荣获97年畅销品牌称号、四川名牌;
1998年川威集团获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
1999年川威集团获四川省连续三年无投诉单位;
1999年5月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获99年省名优特新博览会金奖;
1999年5月川威牌焊接用系列盘条获99年省名优特新博览会金奖;
1999年12月川威集团被评为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1999年川威牌圆盘条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
2000年川威牌热轧钢筋、钢盘条、圆盘条被列为质量信誉跟踪产品;
2000年川威集团评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企业、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
2000年川威牌热轧钢筋获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
2000年川威集团被评为四川省用户满意企业;
2001年川威牌热轧钢筋、焊接用钢盘条、低碳钢热轧圆盘条被评为高质量产品;
2001年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被评全国用户满意产品;
2001年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焊接用钢盘条、低碳钢热轧圆盘条被列入中国进入WTO推荐产品;
2001年川威集团被评为国家首批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免检产品质量10佳企业;
2001年川威集团被评为四川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2001年川威集团被评为争创中国名牌先进单位;
2001年川威集团被评为首批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2001年川威集团被评为全国首选线材产品质量过硬企业;
2002年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焊接用钢盘条、低碳钢热轧圆盘条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2002年3月川威集团获全国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双达标先进企业;
2002年10月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中国质量无投诉企业;
2002年10月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产品无缺陷企业;
2003年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荣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
2004年度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荣获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
2005-2007年四川省川威集团在四川省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定中,被评为AAA级企业;
2006年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荣获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
2006年9月四川省川威集团荣列2006年中国企业313名;中国制造业企业167名;
2006年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荣获内江市金融诚信企业称号;
2007年四川省川威集团被评为世界钢铁行业排名100位,在国内钢铁行业排名42位;
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川威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焊接用钢盘条、低碳钢热轧圆盘条为“四川名牌产品”;
2007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为四川省十佳民营企业;
2007年9月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荣列2007年中国企业308名;中国制造业企业167名;
2007年建筑用超级钢筋研制与开发荣获二等奖;
2007年石油套管用热轧中宽带钢155研制开发荣获三等奖;
2007年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用热轧中宽钢X52研制开发荣获三等奖;
2007年冷轧钢带鼓包攻关研究荣获三等奖;
2007年汽车大染用热轧中宽带钢CW510L研制开发荣获三等奖;
2007年950热轧带钢生产技术荣获三等奖;
2008年4月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信用等级为AAA;
2008年5月捐赠抗震救灾物资3300根钢钎及五百万现金;
2009年连界工业园区(川威集团厂区所在地)荣登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第15位;
9. 我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是
我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是自贡,故选A。
千年盐都自贡地处四川南部,东汉章帝时期开始,有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生产历史,迄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之一,年产井盐200多万吨。
井盐的开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后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可供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使用,销往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过个省份。根据史料记载,在井盐开采的2000多年历史中前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可达1000米。
(9)重庆石油套管批发扩展阅读:
自贡井盐的盐矿形成于中生代早期三叠系时期,最早这里是一个海洋,后来由于地壳上升,逐渐形成一个内陆的咸水湖。那时的天气更像现在的新疆,由于干旱的天,湖水不断蒸发,湖里的盐份开始沉积,等湖水完全蒸发掉,就形成两亿年前的“罗布泊”。
沧海桑田,经过两亿年的变化,四川盆地不再是干旱的荒野,而是山清水秀之地,两亿年前的“罗布泊”也被后面的风沙堆积物、河流沉积物以及湖水沉积物等给掩盖,至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才被人门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