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邊大鍋灶批發
❶ 求北京的美食(要位置,最好在景點附近的)~~~~~~~~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內地之首。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內地之首。北京的風味小吃[編輯本段]娛樂休閑
北京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種類型的演出、國際性的展會等一應俱全。京劇被譽為中國的「國粹」,有二百餘年的歷史,華麗的戲服、動聽的唱腔、百變的臉譜,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中國國家大劇院、長安大戲院、湖廣會館、老舍茶館、中國京劇院、梅蘭芳大劇院、保利劇院等都 王府井大街常有傳統的京劇演出。北京的夜生活同樣精彩,後海、三里屯、南鑼鼓巷酒吧街是很好的去處。
旅遊景點
北京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6處)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北京旅遊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9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地質公園、15處國家森林公園。 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天壇、頤和園、明十三陵 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八達嶺長城: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八達嶺―十三陵、石花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北京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國子監街、煙袋斜街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密雲縣古北口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門頭溝區: 齋堂鎮爨底下村、齋堂鎮靈水村、龍泉鎮琉璃渠村 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大運河; 北京雲居寺塔、藏經洞及石經; 北京古觀象台; 北海公園; 盧溝橋
風俗特產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風習俗:北京小吃、京劇、京韻大鼓、相聲、舞台劇、鐵板快書、景泰藍、牙雕、毛猴、漆雕、賽蟈蟈和蟈蟈籠、吹糖人、捏麵人等等。
博物館
北京是「博物館之都」,注冊博物館151座,列世界第二(僅次於倫敦)。國家博物館為世界最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首都博物館、中華世紀壇、北京天文館、中國科技館、自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抗日戰爭紀念館、軍事博物館、航空博物館等。
現代文化
798藝術區、北京國際音樂節、糖果俱樂部(TANGO)、Cargo、Babyface、Banana舞會俱樂部、唐會、三里屯酒吧街、後海酒吧街、南鑼鼓巷、Lost In Beijing、地鐵客、北京時尚地圖、SOHO等。
人文景點
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天壇、頤和園、明十三陵、什剎海、圓明園、蘆溝橋、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金山嶺長城、居庸關長城、箭扣長城、恭王府花園、醇親王府、北海公園、北京大學、胡同、北京動物園、北京植物園、潘家園古董市場、古觀象台、德勝門、正陽門、景山、香山、鍾樓、鼓樓等。
宗教文化
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而且充分地尊重每一種宗教。北京地區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北京的寺、廟、觀、堂是宗教界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場所。其中最著名的有:天主教東堂、天主教南堂、缸瓦市基督教堂、崇文門基督教堂、牛街清真寺、東四清真寺、廣濟寺、廣化寺、白雲觀和雍和宮等。 佛教:主要為潭柘寺(北京最古老寺廟,在北京建成800年前就已經建立)、雲居寺、戒台寺、法源寺、報國寺等。 道教:白雲觀 (全真道)、東岳廟(正一道) 藏傳佛教(喇嘛教):雍和宮 伊斯蘭教:主要為牛街禮拜寺、東直門外清真寺、東四清真寺。 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宣武門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西直門天主堂、東交民巷天主堂。 基督教:崇文門堂、缸瓦市堂、珠市口堂、寬街堂、海淀堂等。 東正教:聖尼古拉教堂(遺跡)
購物街區
北京是唯一入選世界15大購物之都的內地城市,擁有百餘家大中型購物商場。王府井大街、前門大柵欄、西單商業街是北京的傳統商業區;國貿商城、東方新天地、中關村廣場是近年來新崛起的商業巨擘。 如果您對古玩感興趣,就到琉璃廠或潘家園的古玩城逛逛吧。如果您對外貿服裝情有獨鍾,那可一定別錯過秀水街和雅秀服裝批發市場。景泰藍、玉器、絲綢刺綉等歷史悠久;民間手工藝品,如泥人、京劇臉譜、風箏、剪紙等物美價廉,都是饋贈親友的上佳禮品。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
體育
廟宇 法源寺北京的宗教寺廟遍布京城,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 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而近年來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城池 始建於明朝1550年的「天街」——前門大街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 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皇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或七座)、內城城門九座、外城城門七座,在民間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清朝滅亡後,北京城池逐漸被拆毀,除宮城保留較好外,現皇城城門只有天安門被保留,內城僅存正陽門、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以及崇文門一段殘余城牆,外城則完全被毀,只有永定門被重建。 西城:
華天護國寺小吃店:護國寺街人民劇場對面,並在護國寺街西口的大街路西新開了一家分店(原北來順),離梅蘭芳故居很近,向東沿定阜街可到輔仁大學舊址和恭王府花園。
華天地安門小吃店:坐落在地安門十字路口東北角。臨近景點:景山、北海後門、什剎海、鍾鼓樓。
華天西安門清真飯館:坐落在西安門西什庫大街把口。離西什庫教堂、北海、西四、西單很近。
華天小吃白塔寺店:阜成門內大街白塔寺對面。
華天新城小吃店:新街口豁口南側路東。
西來順飯庄:和平門西交民巷把口,原來在白塔寺。早點供應部分小吃。
又一順飯庄:黃寺大街西口路南。早點供應部分小吃。
新榮清真小吃店:新文化街和鬧市口交界處東北角。本以為早沒有了,最近路過發現還在。小時候在那裡第一次吃鹵炸豆腐和丸子湯。
南長街清真飯館:西華門南側路西。有部分小吃和爆肚、炒餅、炒疙瘩。炒疙瘩味道不錯,其疙瘩和恩元居的一樣都是手工、小炒(許多店是機制加大鍋,吃起來像剩的),缺點是配菜不夠豐富,最好加上點黃瓜丁和青豆嘴。
此外,六部口音樂廳路東有一家民樂軒清真鍋貼館,是原來的鴻賓樓鍋貼館。
東城:
隆福寺小吃店和白魁老號:東四隆福寺街原隆福大廈斜對面,隆福寺小吃以前非常有名,但隨著東四商業街的沒落和幾經拆建,現已今不如昔。兩家店是通著的,店面很大。
白魁老號飯庄:北新橋十字路口西北角路西。原陽春回民小吃店。白魁老號的燒羊肉和門釘肉餅很有名。此處離雍和宮、國子監、孔廟(首都博物館)、地壇南門很近。
白魁老號飯庄:寬街十字路口東北角。此處為總店,除炒菜外也有小吃,就餐環境不錯。
隆福寺小吃分店:北新橋以南十二條附近路西,店面不大,但挺干凈。
隆福寺小吃分店:鼓樓東側,店面不大。臨近景點:什剎海、鍾鼓樓。
隆福寺小吃分店:安定門內大街路西,104路方家胡同站前。臨近景點:國子監、孔廟。
此外,隆福寺小吃在王府井北京畫店旁有一商亭,但只有幾種小吃,而且居然賣起了羊肉串和老玉米。
興華美食爆肚店:坐落在沙灘紅樓對面,除了爆肚外也有清真小吃,肉餅很好吃。店面不大。臨近景點:故宮、景山、皇城根遺址公園。
清真瑞珍厚飯庄: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僅有小吃外賣,並設有「星月樓炸糕」專櫃。北京特產茯苓夾餅,原是清朝末年的宮廷食品。相傳,有一次慈禧太後得了病,不思飲食,這可難壞了御膳房。廚師們絞盡腦汁,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葯,發現其中產於雲貴一帶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於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為主要原料,配以適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澱粉攤烙成外皮,精工細作製成夾心薄餅。慈禧食後,十分滿意。後來,這種茯苓夾心餅傳入民間,成為深受人們歡迎的京華風味小吃。但,解放前只是東安市場的一些小攤販經營,數量很少。解放後,政府統一管理,使許多風味食品得到了恢復發展。有六十多年歷史的著名風味品店稻香春,專門把北京的茯苓夾餅作為本店的重點自產自銷品種之一。這家商店生產的夾餅選料考究,作工精細。用高級澱粉烙制的外皮,其薄如紙,其白似雪,夾心則精選多種果仁,輔以桂花、蜂蜜、白糖和純正雲貴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且價格低廉,可作經常食用的保健食品。目前,北京已有多處生產茯苓夾餅,以稻香春產品為佳。 錦馨豆汁店:磁器口十字路口向東路北,前些年是北京少數幾個能喝到豆汁的地方,不過現在大部分小吃店都有豆汁。(註:小時候喝過,初喝者可能不習慣其味道和氣味,但幾次之後就上癮了)
紅湖回民小吃店:原來在龍潭北里,現因拆遷搬到了北京游樂園十字路口東北角,就餐環境太差,品種也不多,但早點還可以。
群芳回民小吃店:西花市大街路北,就餐環境不好。
老磁器口豆汁店:新近開張,紅湖小吃店東側。錦馨豆汁店改制後,部分人員另起爐灶開了這家店。
❷ 四合面的鍋初溜怎麼做
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過這么一個故事:說有小兩口,男人好吃懶做,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會做。這天媳婦有事要回娘家,又怕三天兩天回不來,餓死丈夫可不是小事。就到灶間烙了一個很大的餅,放在男人面前。男人看了一眼,懶的手都沒想動一下。媳婦一看這樣不行,就在大餅中間掏了一個大洞,套在男人脖子上。男人低了一下頭,狠狠的咬下一口,媳婦放心走了。沒成想,媳婦回到娘家,天不作美,一連數日,陰雨連綿,河澗發水,小橋沖斷,半月有餘。這天回家,待推門一看,大餅前端咬成豁豁,其餘周邊動都沒動,男人早已體涼發硬,餓死了。
雖是一則編出的故事,成為笑話那些懶人,不自己動手終會被餓死的笑資。也反映了面餅的第一屬性:出行、方便、充飢。
陝北。位於陝西省北部,由延安和榆林兩個市組成。平均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毛烏素沙漠邊緣半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呈現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黃河水「幾」字形流過,把比鄰的甘肅、寧夏、山西省自然分割。形成西南與甘肅相壤,西北銜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北與內蒙古游牧區相連,東鄰山西省,南與八百里平川的關中相望。在幾千年的夾裹中既包容吸納,消化接收,又輻射傳播,延伸擴散,逐步顯現多元文化、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獨特「陝北文化」。
陝北文化滲透於陝北人的骨骼和血液中。構架起淳樸、憨厚、爽直、勤勞的基本秉性和特徵。流疏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在民風民俗、歌舞戲劇、居住建築、穿戴裝飾及飲食文化的基本延展和習俗。細淌於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如住窯洞、趕驢車、穿皮衣、喝老酒、吃熟米和大紅大綠的基本構件和喜好。進而表現於「吃」的基本生存要件中。
吃對於任何生命都反映為第一本能。為維系生存的最低要求,人類把能吃的植物、動物。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盡收眼中,盡果腹中。想著法兒,變著法兒,把一種食品做出幾種,幾十個種類,名曰調劑生活,豐富餐桌。實為利用植物特性,發揮其智慧,為滿足人類對吃的貪欲。陝北人也不例外,除各類大餐充斥酒店、飯店,名目眾多的小吃在陝北各地,城市鄉間,大街小巷,家庭餐桌,相擁而出,做為一道風景,一種文化,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陝北人做面餅的方法多種多樣,從形制上看,既吸納了周圍居民做面餅的特色,也發揮了自己地域特色。形成四季時令,隨即應景,就地取材,看菜吃餅的特色。如出門遠行做出了素餅,既不加油,還易攜帶,隨時可食。早餐吃油餅,晚餐吃盒餅,喝湯吃油旋餅,羊肉泡吃硬面餅等等,不一而足。充分說明了「餅文化」在陝北人生活中的凸顯位置。
款款步入小吃街,一座座烤爐,新式烤箱,一塊塊大面案,一堆醒好的面,一個個擀好的面餅。正等待頭戴高帽,身系圍裙,手握擀杖的師傅放進爐內烤制。膛火紅紅,油香氤氳。小孫子牽起奶奶的手,巴巴望著剛出爐的燒餅,買幾個擱在提籃中,轉身又走向牛油油茶小吃攤的板凳前。一人一碗漂起蛋花、芝麻的牛油茶,咬一口油旋,喝一口油茶。一餐早點用罷,把奶奶、孫子身影送進熙熙攘攘的菜市場。這就是陝北老人和孩子早餐微縮圖,老人已經長年習慣,孩子正在承接前輩遺傳,也許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現代城市快節奏,更加劇了市場小吃攤點發展,尤以方便、快捷食品為人們所衷情。上班族中午休息時間短,經常不回家。今天你請我,吃燴菜烙餅,明天我還你,吃粉湯燴餅,後天他請大家,吃羊肉泡餅。一個星期的中餐食品在大家互請中熱熱鬧鬧過去了,回想一下似乎沒離開過一個「餅」。陝北人愛吃麵食的同時也愛吃餅,面餅與陝北人結下了深深淵源。
那天撞到一位朋友,正好在市場里做燒餅,與他約定,用了一個休息日,親手實踐了一回,體味了一次大餅的製做。於是,才有了這篇親歷後的文字。
無論做什麼餅,面和的好壞非常重要,和好面醒不到也不行。大多和面的時候要放入少量精鹽,以增加勁道和韌性。冬天用稍熱一點的水和面,易於和均。夏季則可用涼水或稍有點溫度的水和面。有句常言: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和面真是做餅師傅的一道硬功,一袋五十斤的麵粉虛松膨飛,在他們手裡經過加水,反復擠壓,上下翻飛,左右揉杵,不一會柔軟似棉,潤則如膚。還要蓋上蓋子,不然面也會像人的皮膚一樣,發生皴皺,生起一層硬硬的麵皮。同時也是為了醒面,讓所有面粒吃到水,更有黏性,為下一步做餅打好基礎。
在陝北頗有名氣的餅有:子長煎餅、綏德油旋、子洲棗果餡,定邊爐饃、鎮川干爐、榆林糖棋子、佳縣酥面餅,還有燴菜餅、發面餅、燙面餅、甜面餅、糖餅子、小酥餅,芝麻餅、夾肉餅、油煎餅、菜盒餅等等,數不勝數。在火車上、汽車上、渡輪上,甚至老鄉趕著的毛驢車上,或許送親朋好友的禮品盆中,冷不丁就有陝北人掏出來的大燒餅,就一口老鹹菜,喝一口純凈水,美滋滋的一餐,讓你看著痛快、爽氣。有時也可能生出幾分寒酸、吝嗇的問詢,可你哪兒知道,這是他們血脈里的情種,一生割不斷的情緣,黃河水孕育的子民,生來所特有的德性。
陝北人愛吃餅,陝北人也會做餅,下面簡單說幾種餅的製做,以供分享,
綏德油旋:
步入綏德城,可以看到很多打油旋的招牌和作坊。就像那句:米脂婆姨,綏德漢一樣出名。成了綏德縣對外宣傳美食的一個品牌。從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製作:「和面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油旋是用精粉、溫水和面(加少許鹽、鹼水),先和硬,後蘸水搋(chuai以手用力壓和揉)軟,醒兩小時。分劑置油案上擀成長片,抹上化開的熟大油(熟豬油),抓住一頭邊攤邊拉薄。越薄越好,拉至不斷為止。撒上蔥花、鹽、花椒粉,卷為面團,豎立壓扁成餅狀,擀圓上爐,抹油,放在鏊子上反復抹油翻轉烙烤。基本定型後,放入烤爐膛,直至烤熟。出爐後用雙手順著圓邊,向中間擠壓,使油旋層松軟,美觀,顯出千層餅頁。這時的油旋色澤金黃,內軟外酥,蔥香撲鼻。
在當地製作油旋很有講究。首先是和面,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面時的摻水量是不同的。和完面後應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意思是面的軟硬、黏濕程度恰到好處,手上和盆里乾乾凈凈,連一點多餘的面也留不下。其次,在打制油旋時,手中的擀麵杖要不時地敲擊案板,發出有節奏的「鼓點」聲,師傅們說這叫「打點」,是老一輩油旋藝人傳下來的。因為油旋作坊在屋裡,賣油旋不靠吆喝,他們用打點聲音代替吆喝聲。久而久之這種清脆的打點聲,成了這個行當的特有專利。再則,油旋行當有一個規矩,要恪守「師訓」,不賣過夜的油旋,他們知道油旋應趁熱吃,剛出爐的油旋最好吃,如果賣過夜變硬的油旋等於砸自己的牌子。於是,在打烊前的幾個小時,做油旋的師傅不做多餘的,即做即賣,買油旋的人只得站在邊上去等。還有,烤制油旋的爐膛內必須燒的是藍炭(有煙煤燒至無煙後,留下的炭塊)或焦炭,待煤煙徹底燃盡後,才能開張做油旋。這時膛內有火無煙,火焰硬,火苗沖而均勻,烤出的油旋,外層金黃、酥脆,內里保有水份,口感綿軟、適中,老少兼宜。
油旋製做看似簡單,可簡單工藝里蘊含了幾代人經驗累積。他們春夏秋冬,夏背酷熱,胸面烤爐,汗水落地能砸腫腳梁面。而他們的後顧之憂是這個手藝很可能會失傳,現在年青人沒幾個能看好這個行當,後繼乏人才是最大的憂怨。
子長煎餅:
子長縣:民族英雄謝子長的家鄉。在今瓦窯堡和安定鎮。煎餅:因在鐵鏊上攤煎而成的餅子而得名。子長煎餅是子長縣最著名的風味小吃之一。可分為白面煎餅和蕎麥煎餅兩種,其基本做法大同小異。蕎面煎餅。用蕎麥去皮磨成糝子,加水滲透,用手磋成麵筋,再加水和成糊狀,以掛勺為宜。用細密籮過濾後,用小勺澆在鐵鏊子上,使小刮子攤烙成薄如紙,透而亮,狀為圓形或橢圓形餅狀,瞬時而熟,簡單易學。
食用時,根據各人口味,把做好的酥肉切成條卷進煎餅皮,這謂酥肉煎餅,或叫肉煎餅;把洋芋絲、豆芽、粉條、豆腐乾調成涼、熱兩種菜,卷進煎餅里,此為素煎餅或叫菜煎餅;把豆腐乾切成條卷進煎餅皮內,名謂豆腐煎餅;冬季,把豆腐切成片狀,放進鍋內加水煎煮,然後撈出切成條狀,用煎餅皮捲成卷,這叫熱豆腐煎餅。卷以條形的豬頭肉、紅燒肉、酥肉、雞絲名謂酥肉煎餅,「煎餅香,全憑湯」。湯為煎餅特色所在。煎餅湯清澈透涼,用蒜泥、香醋、芝麻調和而成。另配有辣椒油,隨意調用。子長煎餅酥韌相輔,酸辣適度,醇香餘生,回味悠長,具有生津解暑功能。子長煎餅除本地生產、銷售外,西安、銀川、蘭州、太原等地亦有子長人設點經營,頗得食客贊譽。印證了陝北美食文化的延展性和輻射傳播的特點。
子洲棗果餡:
先得介紹一下李子洲:1892年出生於陝西省綏德縣。1929年2月由於叛徒出賣被捕入獄,同年6月18日病逝獄中。毛xxx題詞:「陝北xxx奠基人」。1944年初,根據人民群眾的願望,經XXX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政府批准,將原綏德縣西川、橫山、米脂、清澗4縣的部分區域劃分為一個縣,取名為子洲縣,以志紀念。
當我讀罷這段文字後,為陝北xxx人在陝北這塊土地上,為中國xxx能在陝北,能在延安站穩腳跟,指揮千軍萬馬,打敗日本侵略者,從而取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做出的犧牲而感慨。在陝北地區二十四個縣中,就有劉志丹、謝子長、李子洲三個縣的縣名,用他們的名字命名,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且子洲縣是從他的出生地劃出一塊土地,組合而成一個新縣名,一直保留至今,就更讓人肅然起敬了。
子洲縣產紅棗不多,可他比鄰吳堡、清澗,這些黃河邊上產紅棗大縣。據說清末年間有一條從清澗通往西域的大道,路經現在的子洲縣,子洲人就把大棗做成餡子,逐步演化成棗果餡烙餅,不能不說這是子洲人的聰明。如此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像新疆很少產水稻,可當地人用大米做的手抓飯,不比揚州炒飯遜色。寧夏麥子產量也不高,可他們的麵食,像各類烤餅和面條、面片,做的不但有特色,從數量品種上並不比以麥子產量居高的陝西關中地區差。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會顛覆那句:靠山吃山,有水劃船的老說法。同時也對文化交流跨地域傳播,民風民俗相互影響和滲透提供了佐證。
秋後,收獲了的干棗洗凈,加水放在鍋里煮熟,在杵成糊的同時撿出棗核。因有部分棗皮不易杵碎,再把棗泥置於案板上用刀反復剁,使棗皮徹底粉碎,於棗泥成為一體,棗餡就做好了。
棗果餡餅從外形分,大致有兩種。一種用開水和面,揉均,稍醒,擀成尺五長,六寸寬,二厘米厚,棗泥餡均勻攤在中間,從四邊向中間對折,再擀平。置於鏊子上,不加油,烤至成形,放於爐膛內,熟後取出,從中間一切為二。叫硬棗果餡餅,它可能是原生態棗果餡餅,由於這種餅可長久保存,非常易於出門長途攜帶。從製作工藝,簡約單純外形看,除了食用、充飢再無其它功能。所以,現在城市市面上並不多見,在個別農村集市上偶然能看到。說不定再過幾年,只能從文字記載中去尋找了。現在交通的便利,已把距離縮短,再不需要牽駱駝趕毛驢,十天半月的長途奔波於兩地之間了。硬棗果餡餅退出食品舞台,很符合自然淘汰法則,也不必遺憾和留戀了。
第二種做法:有別於其它餅的製做方法在於,得用食用油和一塊面,叫油酥子。其它面和好,醒到,擀薄,把油酥子均勻抹在上面。從一頭捲起來,豎立壓平,用手套皮,成窩狀,包入做好的棗泥,捏口朝下放在案上。用一塊特製的木模壓成外沿鼓園如輪,中間凸起如倒扣碗形,正中點一紅記號。擺入平底爐鍋內,上下文火,烤至焦黃。其皮酥內甜,棗香宜人。由於在擀薄皮的時候,抹上了油酥子,烤出來的果餡外皮,如千層紙片,金黃透亮,油而不膩。
早時,棗果餡又名「果獻」。有記載說:當地人取紅棗包餡,烙成餅狀物,在年節時敬供神靈或用來祭祀祖先,求吉順,保平安。果物祭灑山野,獻大地,呼蒼天,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叫果獻。由於此棗果餡好吃,有吉祥喻意,逐步演變成饋贈親友的佳品。子長、子洲、清澗、米脂、橫山等地棗果餡更是訂婚時的必需品。男方送女方家8至24個果餡為禮,女方又將果餡分贈給親戚好友。意謂認可此門親事,早(棗)成姻緣,香甜美滿。因之有些地方群眾戲稱待嫁女子為棗果餡或花果餡,平添了幾分依人情感在裡面,讓人浮想翩躚。
吃過許多棗果餡,總覺得子洲周家礆的果餡最好吃。有人說他們在做油酥子時加進了驢油,驢油做餅更加酥軟,潤爽。因此前些年子洲月餅買的最紅,叫的最響,也是這個原因吧。
榆林糖棋子:
當你步入位於陝西省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交界處,一座年代久遠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榆林」時。會被它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跡,和這里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址及大大小小的古遺址、古城堡、古廟建築所吸引。這里是黃土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匯聚、交融、延展、互補的集聚點,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北方四合院,南方塔樓建築,可以聽到有別於周邊地區的鄉土俚語,更可以吃到天南地北的美味佳餚。榆林糖棋子很可能是那些走邊人,從內蒙古學來的一種餅食早點之一。
糖棋子:看了一篇文章這樣寫道:「在明清一條街上,有一不大的商鋪,xxx『韓記祖傳糖棋子』。引得我們好奇,近前一看,所謂糖棋子,就是用麻油烙的一種糖面餅。我們一下子買了兩大包,一嘗,味道還真不錯,若不知道光聽名字,還真以為是用糖做的棋子呢。」這段文字中提供了幾個關鍵詞:明清街,韓記祖傳,糖棋子,買了兩大包,味道不錯等。這是表皮的淺顯了解,沒有介紹糖棋子的製做工藝和製做特點,也沒追溯它的淵源和來歷,就有了欠缺和遺憾的感覺,所以且做以下補白。
榆林糖棋子選用尚好麵粉,先將一定數量雞蛋打開、加入面中。植物油加熱燒熟,紅糖用開水溶化,(紅糖比例可視個人口味,喜好加減)加少許食用鹼攪均,乘熱一並倒入麵粉(這種燙水和面方法在做餅中,也經常見到)中和均。擱置二至二十分鍾醒面,上案搓條,分成一兩左右的小劑子,表面蘸油,擀成餅子狀,上爐烤熟,即可食用。由於麵粉用熱油和開水燙熟,麵粉中的麥芽糖被激活,再加紅糖後,糖棋子黑里透紅,由於幾乎不加水,酥甜綿軟,口感溫潤。是駝城人離不得的首選早餐。
做糖棋子最特別的是那根擀麵棍子。長約二十公分,十公分粗的圓柱體上,間隔二毫米有一深槽,柱體中心線兩邊安兩根細軸,很像碾桿長在碾軲轆上。擀麵棍從面劑子上走過,留下深一條淺一條的線條。擀糖棋子時橫豎各擀一下,留下的印痕就是一張下棋的棋盤,由此就給這種糖餅子起名「糖棋子」。
榆林糖棋子與內蒙厚糖餅子非常相像。從外表看,只是大小、薄厚與表皮的差異。內蒙糖餅子厚而大,表皮沒有棋盤線,並且加入少量酥油,烤制時間加長,更加酥散、清香,可以長途攜帶不腐壞,尤顯地方特點和民族生活習性。
有野史傳說,內蒙厚糖餅子最早產於成吉思汗西征凱旋盛宴上。也有傳說,在明初那達慕大會上犒勞勇士的最好食品中,就是馬奶子、厚糖餅子。哪種說法正確,現已無從考證。榆林糖棋子應該是從內蒙厚糖餅子演變而來。榆林人走邊,做生意的習慣由來已久。最少可追溯到明萬曆三十六年復修長城的年代,在榆林城北有一座長城烽火台,叫鎮北台。它的邊上有一座小城,叫易馬城。據《陝西通志》載:「嘉靖四十三年,令榆林西北古梁,易馬修築城堡。」又「嘉靖中俺答開市凡十一處,在延綏者一,曰紅山寺堡。」易馬城為蒙漢商民互市之地,每年正月十五以台開市,隔日一次。人畜聚會,交易興旺。在此過程中,蒙商可能也用厚糖餅子與漢商交易磚茶等食品,榆林人繼而改制為糖棋子。這是商品交易互惠最原始,也是最快捷延伸和發展的途徑。
榆林糖棋子只在榆林市內製做,周邊市縣不見影跡,這一現象很是費解。按常理,一種好的食品,只要客觀條件允許,就會在很短的時間里蔓延開來,特別是周邊地區吸納最快。糖棋子現象,可能反映了榆林人對食品的認可度和忠信度。試分析,如果出來第二家或第三家糖棋子製做商,從價格、質量的角度看,若勝不過第一家,在沒有銷路和知名度的情況下,會在短時間內倒閉,這種現象並不鮮見。所以前文中提到「韓記祖傳糖棋子」,這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韓記製做的糖棋子,確實名不虛傳,在榆林的各大超市和許多食品商鋪都能見到。它以口感潤爽,甜度適中,易於保存,包裝明快,便於攜帶,不易變質佔領著市場。
榆林糖棋子含有明顯地方色彩,多少年來主宰榆林百姓早點食用,成為不可或缺的晨食美餐,不能不為它獨樹一幟、經年不衰的韌性和特色而叫絕。
定邊爐饃:
定邊縣位於榆林地區的最西端。北與內蒙古的鄂托克旗接壤,南與延安市吳旗縣相接,西與寧夏鹽池縣、甘肅環縣為鄰,東與靖邊縣相連。是個特殊的省市屬邊緣級縣,地方文化融會南北所長,滋生了一個特定的食品種類:爐饃饃(也叫月餅)。
從字面理解爐饃饃,應該是在爐子里烤制的饃饃,饃饃也叫饅頭,通常指不包餡蒸熟的食品。可在當地人的語言里,也把饃當作餅來講。這就於我們通俗理解的月餅有所差異了,也可能於一個傳說有關,從而延續下來的吧:
一六九七年康熙帝率師西征葛爾丹,四月初二從榆林出發,「羽轡行邊六日程」來到安邊堡。遂命大軍宿營,自己扮成腳戶私訪,與當地人一姓高的人談得開心。高將幾位客人請回家,從裡屋抱出一個罐子來,從罐子中取出爐饃招待客人,客人品嘗後,連聲稱好,並向高了解爐饃的做法。臨別時高送了客人一罐爐饃。客人脫下馬褂,贈於高。後來高發現褂內刺有龍圖,方知是皇上爺所贈。
時隔不久,朝廷派人專程來安邊請高師傅趕做爐饃。消息一下傳開,各州府縣衙官吏借機向朝廷敬貢。各路商客爐饃生產火爆,「銷東晉,售南慶,通西涼,出北塞」。民間則「家皆以月餅相饋」。從此以後,百姓稱有關爐饃面叫上面(皇上用之)。麻油叫做清油(大清珍品)。稱鐵爐為「鏊」(傳說康熙帝看了後稱鏊)。百姓吃爐饃用雙手捧著,是對聖上的敬重。定邊東灘現在還保存著寫給康熙帝品嘗爐饃的對聯:「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盞常照萬歲燈」。
這段傳說中就把「爐饃亦稱月餅」,可見當地人「餅」與「饃」的稱謂相近。倒讓我想起了關中人吃的羊肉泡饃,而泡饃中的「饃」,也是一種死面烙制的「餅」。可見「饃」與「餅」之間在陝西人看來,可似一種類同的食品。「爐饃」起源於何時?遠不可稽。相傳元朝未年就有百姓在爐饃中夾紙條,傳信息的事情。爐饃是定邊東灘(包括安邊,石洞溝一帶)的傳統美食。由於選料精、做工細且極其考究,歷經三百年,贏得了四海美譽、八方食客,人們都知爐饃好吃。於是,九洲月下,清韻幾重,桂花對影相思愁,忽聞一陣撲鼻香,覓之,良久未遇。花影過,水深流,皎月之下,佳人持盤玉立,款款月餅,精巧可人,暗香悠然,幾欲垂涎。這般可餐美色給予爐饃倒覺得有幾番近似了,也是陝北人的口福升華吧。
爐饃在配料上比較講究。選用上等優質白麵粉、高級精練油(胡麻油)、紅棗、青紅絲、白紅糖、(核桃仁、芝麻、花生仁炒熟,去皮)、果脯、葡萄乾、枸杞子、梅桂醬、陳皮面、燒酒等做餡。為滿足市場需求,近些年又改進工藝,生產出棗泥餡、八寶餡、水果餡等系列爐饃。
爐饃饃做工精細。先將l/3的麵粉全部用油和起,叫「酥子」,餘下2/3麵粉,倒入剩下的清油中,再用開水和面,加入少許燒酒,即為皮面。皮面和酥子分為若干份,一個皮麵包一個酥子,擀成長條狀,反復折疊擀三四次,擀成圓形,包上餡子壓平。擀麵皮要手放輕、放活,不能壓的過死,包餡時要底薄面厚。將包好的饃饃,點上紅綠花,放進鏊子內烤熟。
做好的爐饃饃,層層多,火色適中,酥脆清香,用口吹其表面,可將表面一層一層吹掉。風動飛紙屑,輕若似雞毛。怎一個工藝了得?
爐饃饃是定邊群眾春節、中秋節必備的食品,也是走親訪友所帶的上等禮品。更是集色、香、味、形俱佳,營養豐富,酥而不膩、味道純正、皮薄多層、酥軟可口、老少皆宜的獨特地方風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距中秋還有一個多月,步入定邊街市,你會看到:合家福、付翔、四季酥、李四、姚記、芙和等廠商已在緊鑼密鼓趕制中秋爐饃。簡包裝、禮盒裝爐饃如山似的,被搬上車運往外地,抓緊節前時機進行銷售,基本形成了地方產業化。隨即會被彌漫在空氣中的濃濃爐饃香味,醉至心底。再看塞在手裡的宣傳名片:中秋佳節,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每年的八月十五即是圓圓好日子,月上中天時每個家庭都要團聚在一起,喝茶暢敘。此時,桌上美味爐饃、美色果蔬。像十五的月亮,都是圓圓的,現出美滿的象徵。古色古香,古風古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出千古流傳的飲食之道。於是,眼迷了,心醉了,腳步沉了,拎起爐饃,急切切盼著中秋月掛中天時,與嫦娥、吳剛、玉兔和那桂花樹切語對飲了。
在魏晉以前,古人將各種形式的麵食均稱為「餅」,而「餅」字最早見於戰國早期的《墨子》一書。可見「餅」淵源之久遠直指我國「麵食文化」,是麵食主桿上的一大分枝,已無任何異議,所以在我國北方以麵食為主食的陝北地區,食品中拋開「餅」而不談,是個非常遺憾的空白點。
飲食傳承不光包括生活習慣,它與當地的民風民俗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雖在文化體系中形成分枝,但不可脫離母體的滋養。在現代社會,雖然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游離於時空的頻次和距離逐漸拉長,則「根」的淵源永遠不可能割斷。就像陝北面餅一樣,它是一張原籍名片,會牢牢把你系牽。
❸ 蘭州拉麵專用大功率電磁灶批發價格多少 蘭州拉麵專用商用電磁灶哪個牌子好
可以用來做蘭州拉麵的爐子也比較多,有大鍋灶、專用的煮麵爐、以及湯爐之類的。至於說哪個牌子好,這個需要自己通過對比商用電磁爐配置才能夠知道。
我們食堂用的一台湯爐,高配款的,當時直接從廠家拿貨的,在一萬多元,效果還可以。
❹ 90電磁大鍋灶價格多少
從當地拿貨需要注意:
1、價格高,做生意別人也要賺錢,不可能有真實的批發價給您。
2、畢竟投入成本高,可能過一段時間就不做商用電磁爐生意了,售後維修不規范,收費高。
3、可選擇產品單一,無選擇餘地,來源不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數是庫存貨,也有可能是返修機或者翻新機。
廠家直接拿貨優點:
1、價格實在,無中間環節,出廠價比幾經轉手的批發價更實惠。
2、產品性能、種類可選擇空間很大,可以根據廠家產品質量及價位對比,再確定是否與其購買。
3、廠家直接承擔責任,對產品質量的把控會更加嚴格,與用戶簽訂的合同,具有法律效應。
❺ 濰坊有沒有廚具批發市場比如說大鍋灶一類的
青年路健康街以南 ,有賣廚房設備的,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希望可以幫到你
❻ 關於 陝西漢中 的地理知識
漢中市 - 漢中概況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與甘肅、四川毗鄰,中部為盆地,中國古代稱為「江淮河漢」四大河流之一的漢江,流經漢中、安康和荊襄大地,匯入長江,成為長江最長、最大支流。全市轄漢台、南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11個縣區,總人口373萬。市域總面積2.72萬平方公里,其中盆地佔6%,淺山丘陵佔36%,中高山區佔58%.
自古以來,就是連接西北與西南、東南的通道和輻射川陝甘鄂的主要物資、信息集散地之一。漢中景色秀麗。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甌玉盆」之美稱。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地改市。
漢中資源富集,其生物、礦產、水能、旅遊、軍工企業五大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尚有一定的位置,經濟開發潛力較大。
生物資源豐富。被譽為「地球同一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區域」。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點和生物種群的多樣性,素有「生物資源寶庫」、「天然物種基因庫」之稱。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1.2%,植被覆蓋率56%,林地面積居全省第一、居西部第二,活立木蓄積量8781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500萬畝。秦巴無閑草,有葯用植物1300多種,居全國地(市)級第二。杜仲、天麻、附子、川芎、黃柏、元胡等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全國產量的50%以上,是全國重要的生產基地。野生動物有280多種,列為國家和省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尤其是漢中獨有的世界珍禽朱䴉現已繁育到260餘只。
礦產資源富集。在漢中已發現的90種礦產中,探明儲量的有60多種,具有中型以上規模的有35種,潛在經濟價值約1568億元。境內略陽、勉縣、寧強三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被李四光先生譽為「中國的烏拉爾」,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鈦、鋅、磷、蛇紋岩、大理石、石膏、石棉等礦產儲量分別位居全國全省前列,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
水能資源豐富。嘉陵江和漢江兩大水系,為長江一級支流。大小支流500餘條,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3條,全市地表徑流量217.6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31.7億立方米,水量佔全省三分之一。水能資源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量87萬千瓦,是西北地區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旅遊資源眾多。漢中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漢中就已設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蔡倫墓、武侯墓、古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靈崖寺摩崖石刻等,是兩漢、三國旅遊熱線,其中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自然景觀有南湖、紅寺湖、南沙河、天台山、午子山等7處省級風景名勝區。漢中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李先念、徐向前、徐海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漢中市 - 行政區劃
區號:0916 郵編:723000 人口:51萬
位置:位於陝西省南部
區劃:區劃:下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等1區10縣。
漢中市 面積27246平方千米,人口374萬人(2004年)。
漢台區 面積 556平方千米,人口53萬人。郵政編碼723000。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街。
南鄭縣 面積2849平方千米,人口55萬人。郵政編碼723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固縣 面積2265平方千米,人口51萬人。郵政編碼723200。縣人民政府駐博望鎮。
洋 縣 面積3206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郵政編碼723300。縣人民政府駐洋州鎮。
西鄉縣 面積3204平方千米,人口40萬人。郵政編碼723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勉 縣 面積2406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郵政編碼724200。縣人民政府駐勉陽鎮。
寧強縣 面積3243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郵政編碼724400。縣人民政府駐漢源鎮。
略陽縣 面積2831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郵政編碼724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鎮巴縣 面積3437平方千米,人口8萬人。 郵政編碼723600。縣人民政府駐涇洋鎮。
留壩縣 面積1970平方千米,人口 5萬人。郵政編碼724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佛坪縣 面積1279平方千米,人口 3萬人。郵政編碼723400。縣人民政府駐袁家莊鎮。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漢中市 - 物產資源自然資源
淡水資源:淡水儲量146.25億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儲量31.75億立方米
地表水儲量31.75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市區可使用土地面積52.2平方公里。
其中:規劃中工業用地7.17平方公里,
商業用地2.85平方公里,
住宅用地16.6平方公里,
農業用地0.26平方公里,
其他用地25.32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漢中市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是省內主要礦產資源富集區,目前發現礦產92種,產地近千處,有探明儲量的礦產60種,礦區289個。重點有金、銅、鐵、錳、硫、磷、石英岩、石膏、纖維水鎂石及石材礦產潛力大,具勘察找優勢。全市非金屬礦產儲量大,經濟價值高,有開發利用優勢,現已開發利用礦產44種,為發展黃金、有色、鋼鐵、化工、建材及非金屬礦工業奠定了基礎。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漢中市 - 漢中八景簡介「漢中八景」分布在漢中和南鄭兩縣境內。這些風景名勝,有的是美麗的自然景色;有的是著名的歷史遺跡;有的是描繪勞動人民的生活。內容豐富多彩,風光鐫美秀麗,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現在,根據文獻資料和民間傳說,對「漢中八景」的歷史和現狀,作一簡單的介紹:
(一)天台夜雨
天台山位於漢中城北,距縣城約70華里,是漢中盆地周圍群山的高峰。山徑小道曲折�環,石台階梯層層而上。峰頂鳥瞰江河如帶,群山如丘,雲似耳旁過,故有「南天門」之設。山間泉水清沏�繞,奇峰怪石,天著畫意,風景非常優美。明、清詩人有的感概不已,清朝嚴如�「游天台山」詩雲:「蒼蒼石困立嵯峨,險道新盤山舊阿,地狹寺隨峰勢轉,僧歸身帶野雲多,金鋪畫暗門常閉,畫壁年深彩漸磨。
從山下盤旋而上,途徑吸呼泉,捨身崖、南天門、瓦寨頂(峰頂)。寨頂平垣,面積約九畝左右,有明代修建的「葯王殿」,殿前後有古松柏。
天台山因其高聳巍峨,易積雲霧,氣候多變,忽晴忽雨,加之晝夜溫差較大,每當夜裡溫度下降,雲霧凝結成雨,因而有人把此自然現象又以神話色彩宣染為「天台夜雨」。
(二)漢山樵歌
漢山在漢江南岸偏西方向,距漢中城約四十五華里。山徑曲折,石級相連。山前村鎮「歇馬店」,相傳劉邦駐軍漢中時,曾於該處下馬歇息,遂以「歇馬」為名。山上有馬鞍峰、青山溝、黃草坪、牛卵寨等地,崗巒四布,溝谷縱橫,梯田重疊,竹樹叢生,風光秀麗,景色如畫。山後有黃龍、黑龍二泉,細水長流,便於灌溉,為山地重要水源。
漢山附近的農民,每於農閑時成群結隊上山打柴,一面辛勤勞動,一面高聲唱歌,一唱一和,一問一答,叫作「對山歌」。漢山的秀麗風光和樵夫的嘹亮歌聲,回盪山谷,隨風飄逸可達數里。協調地組成一幅自然美景,這就是為「詩人」們贊美的「漢山樵歌」。
但是,舊社會里貧苦農民的生活,並不像「詩人」想像的那樣美好,下面抄錄兩首民歌,說明「漢山樵歌」的真實內容:(1)一擔乾柴雙肩挑,(2)雙肩挑起一擔柴,砍柴人兒沒柴燒,急風暴雨天上來。
地主高樓擺酒筵,吹得高樓成平地,樵夫坡前割野劃!下得滿坡紅花開。
(三)龍江曉渡
褒河下游,古名黑龍江。褒水從龍江鋪與長寨街之間橫穿而過,南流約五華里,在柏鄉街與漢水匯合。
龍江鋪與長寨街之間的褒河古渡,又名龍江渡。渡口兩岸,泥沙淤積,形成大片沙洲。蘆葦遍鈽,雜樹叢生。晚秋季節,楓葉紅,蘆花放,水鳥成集,飛雁成行,一派江南蘆盪風光。
每值破曉,天邊朝霞輝映,江上簿霧彌朦,滿載行人的渡船迂迴在鱗鱗細浪的江面上,與周圍沉浸在晨光照射之下的景物互相印襯,組成一幅「龍江曉渡」的美麗畫圖。
(四)梁山石燕
梁山距漢中城西約三十華里,系海底沉積岩經地殼運動形成的山峰,岩層結構,交為完整的保存了地殼變化的情況,為地質研究提供了重要標本。
石燕是古代海底動物腕足類的化石。它和泥沙同時沉積海底,受海水壓力變為沉積岩。後經地殼變化,海底上升,成為陸地,陸地表面皺揩,成為山脈。山石風化,又變為泥沙,動物化石和周圍泥沙分離,露出地面。人們常見的石燕,就是這類化石的一種。
遠在三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漢中還處於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因而,這類化石,在海底沉積岩形成的梁山上經常出現。蘇東坡的《喜雨亭記》中,有「風欲起而商羊(鳥名)舞,天將雨而石燕飛」的描述。「梁山石燕」成為漢中特有的珍奇異物。梁山風雨也被人們視為奇妙的景物。
(五)聖水古桂
從漢中城東南郊一帶隔江南望:群峰竟秀,漢水奔流,崗巒起伏,林木郁蔥。「聖水古桂」即指分布在這崗巒之上聖水寺內的和寺後的五處泉水和一株桂樹。
聖水寺距漢中城約二十華里,修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背倚群山,面對江水,崗上青松翠綠,寺前古柏參天,山花遍地,嫩草如苗,風光明秀,為漢中著名的風景名勝。
泉水分青龍、黃龍、赤龍、白龍、黑龍五泉。赤龍泉在寺內,白龍泉在寺左,其它三泉在寺後山坡上。各泉用五種不同顏色的石塊分別砌作泉口,因而泉水也彷彿分作五色。由於地下「蓄水層」的自然變化,除白龍泉尚涌水外,其它四泉,久以枯乾。
桂樹在寺內中庭,粗約三圍,左側枝桿斜橫,枝葉茂密,秋季花開,多作五瓣,相傳為漢代種值,故又稱漢桂,桂樹學名木犀,屬木犀科亞喬木植物。多產於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在溫帶者,如生活條件無大變動時,樹齡可達一千年左右,樹莖雖顯粗老,但花仍芳香濃烈。這件桂樹,大約系明代建廟前後種植,距今約五百餘年。
(六)東塔西影
東塔在漢中城外東關凈明寺內,是一座十一級的方形磚塔,大約建於唐代早期。城內東南隅古東湖,相傳為劉邦駐軍漢中時的飲馬處,故又名飲馬池。東塔與東湖之間,相距約五百公尺。「東塔西影」即指東塔塔影投入東湖水面的景象。
每逢晴天一碧的白晝,或值浩月當空的夜晚,東塔塔影倒映於碧波盪漾的東湖湖水之中,塔身的層次和塔上的裝飾都清晰可見,歷歷在目,和湖水周圍的古樹垂楊,城垛台閣以及它們映入湖中的倒影互相輝印,景色奇特,風光瑰麗。
《南鄭縣志》載有清初詩人歌詠「東湖塔影」的詩篇,細致的描繪了這一景象:「漢陽蕭寺塔,飛影入東湖。波皺佛龕動,浪明寶頂孤。鏡花真變幻,水月有虛無,悠悠奇景在,千載話浮圖。」
清代初年,漢中城關人煙稀少,房屋低矮,東湖周圍附近,尤為空曠荒涼,塔湖之間尚無高大建築,「東塔西影」為人們所見。後來增修房屋,塔影為建築物所遮,因而,這一景色逐成為人們傳說中的歷史陳跡。
(七)草塘煙霧
漢中城南門內迤東一帶,早年以前,甚為荒辟。該處舊有積水一池,面積約五六畝。街巷雨水,積注池內,終年不沽。池岸寬闊。細草如茵,故名草塘。草塘周圍,古柳環繞,翠竹叢生,紅蓼花開。白鵝游泳。在人口密集的古城裡,別具一種江南山村的風光。
草塘南岸右側,舊有草塘寺。《南鄭縣志》轉引寺內碑刻記載:「建自何時,世遠無考」。寺內殿閣高敝,結構工巧,是勞動人民心血和智慧凝結成的古建築。
每於清晨薄暮,附近人家,炊煙裊裊;池中水面,霧氣蒙蒙,微風輕佛,飄散於竹柳枝頭,殿閣屋頂,花草叢里,綠水池上。遠望草塘景物,如在輕煙簿霧之中,這就是「草塘煙霧」的歷史景象。
解放前,草塘寺的建築已部分腐朽坍塌;草塘也因年久淤積,僅存一小水坑。解放後,寺內房屋經過修補,用作衛生機關的駐址。草塘一帶,修建了大量居民住宅。當年只供封建文人玩賞的風景,早已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消逝。
(八)夜影神碑
漢中城南郊區,今天,是一片四季長青的菜地。但在數十年前,卻是一塊終年冷落的荒土。尤其是拜將台周圍,野草叢生,逢蒿沒頂,狐兔出沒,荒墳累累,景象甚為荒涼。
現立於拜將台前的土紅色石碑,系鑿取梁山沉積岩刻制而成,碑上魄班點,即海底動物化石的遺痕。從碑石的形制考查,和立於古漢台上的「時雨亭」碑相似,大約同是明代遺物。
這塊碑石,或因含動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礦石的影響含有一定的磷原素,所以曾於黑夜中閃閃發光,遂引以為奇,名為「夜影神碑」。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漢中市 - 漢中歷史大事【劉邦就國漢中】 漢元年(前206)正月,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轄巴、蜀、漢中之地,都南鄭(今漢中城)。四月,劉邦率軍南達漢中。在此招納賢才,設壇拜韓信為大將軍;而後依韓信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平定三秦。蕭何留駐漢中,發展農桑,收漢中、巴蜀之糧,供劉邦軍用,保證了與楚爭雄的勝利。
【張魯以五斗米道治漢中】 東漢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劉焉派督義司馬張魯與別部司馬張修攻佔漢中。二張在此傳播五斗米道。後張魯殺張修,改漢中郡為漢寧郡,以五斗米道為治,創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權形式,不置長吏,設置義舍,「立行寬惠,百姓親附」,關隴等處難民紛紛遷來漢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親到漢中征張魯,張魯降。
【劉備自立漢中王】 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率兵奪得漢中地。次年七月,劉備在沔陽(今勉縣)設壇,自立漢中王。
【諸葛亮據漢中伐魏】 蜀漢建興五年(227),丞相諸葛亮上《出師表》,出屯漢中,以此地為根據地,演武耕戰,勸士休農,創制木牛流馬,八年間,先後六次出兵伐魏(史稱「六齣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歸葬勉縣定軍山。
【姜維據漢中及隴南伐魏】 蜀漢後期,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經營漢中及隴南,曾先後九次出兵, 北伐曹魏,互有勝敗。姜在漢中實行「斂兵聚谷」以御敵,終因朝政昏聵而失敗。
【茶馬互市】 漢中自唐代起盛產茶葉,西北少數民族常以馬匹換取「山南茶」。至北宋,禁止私人交易茶葉。神宗時實行「茶馬法」,大量收購茶葉運往西北換馬。漢中府屬縣所產茶葉因其質優、產量大,路途近,轉運捷便倍受重視。熙宗十年(1068)特設茶馬司於漢中,收購茶葉運往熙河(今甘肅臨洮)換馬。直至清醯�褐脅杪砘ナ諧晌�匾�貧齲�褐脅杪硭疚�匾�牟枰妒展杭�ⅰ⒓庸ぐ�?、驗印發證的官署,特設茶馬御史專司其職。
【史斌據興州稱帝】 北宋宋江農民起義軍將領史斌,在宋江招安後,於建炎元年(1127)七月,率余部攻克興州(今略陽縣),登基稱帝。後進軍漢中,攻城不克;又兵進關中,占據長安。次年冬,被宋軍俘殺。
【吳玠、吳璘漢中抗金】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越秦嶺,欲攻佔漢中,南入巴蜀。抗金名將吳玠、吳璘駐守漢中以北略陽、鳳縣一帶抵禦,先後於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與金軍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大戰三次,擊敗金軍。吳氏三代扼守漢中80多年,保衛了南宋半壁河山,使金人不得南下窺蜀。
【陸游在漢中】 南宋乾道八年(1172)陸游任川陝宣撫使王炎幕府幹辦公事,力主抗戰,並深入秦嶺一帶視察軍情,曾有刺殺猛虎之舉,在抗金前線的漢中寫下了大量抗金愛國詩篇。
【李藍義軍入漢中】 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雲南昭通李雲和、藍大順農民起義軍,在藍率領下,由四川進入漢中境,先後攻佔鎮巴、西鄉、洋縣,在洋縣布告安民,宣布廢除清制,建立農民政權,推藍大順為「大漢顯王」,刻玉璽,發政令,招募兵士。六月,攻城固、留壩境地;九月,攻佔佛坪廳;十月,破褒城,襲南鄭,攻寧陝,據鎮安。次年,與太平天國西征軍合力圍攻漢中府,並攻佔縣城。同治三年春,退出漢中。
【太平軍攻佔漢中】 同治二年(1863)二月,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端王藍成春、遵王賴文光、啟王梁成富、主將馬融和率軍由安康入漢中,包圍漢中城,清廷調兵遣將,與之對抗。八月,義軍攻佔漢中府城。次年正月,義軍主力東下,撤出漢中,回援天京。
【紅軍開辟陝南蘇區】 1932年冬,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等率領下,經過漢中,進入川北,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自1933年至1935年,先後在南鄭、鎮巴、寧強、勉縣等地建立了縣級紅色政權——陝南縣、赤北縣、南鄭縣、寧強縣,以及一些區、鄉、村蘇維埃政權;同時開辟了由漢中至川北的紅色交通線,為紅軍轉送大批情報、葯品、物資,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據地的戰斗。
【紅軍陝南戰役】 1935年2月3日,紅四方面軍發動陝南戰役,集中主力部隊第4軍、9軍、30軍、31軍、教導隊、游擊隊共約3萬人向漢中城猛攻,並攻擊城固、勉縣、褒城之敵。22日,紅軍奉紅四方面軍總部命令,主動撤離陣地,返回川北。
【西北聯合大學遷入】 1937年,平津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等校於9月10日遷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初,日寇逼近潼關,西安遭日本飛機轟炸,西安臨時大學遂遷入漢中,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本部設於城固縣城,下分六院:文理、教育學院及法商學院設於城固縣城,工學院設於城固縣古路壩天主教堂,醫學院設於南鄭縣黃家坡,農學院設於勉縣武侯祠。7月,工學院、農學院獨立建院。8月,聯合大學分為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學院、西北醫學院,仍設於原址;西北工學院(由原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合並組建)仍設於城固縣古壩路。抗日戰爭時期,因上述高等院校及華北、西安一些中等專業學校、普通中學、軍政機關遷入漢中,漢中成為當時全國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學者、專家、海內名流雲集。1944年,西北師范學院遷入蘭州;1946年西北大學遷入西安,西北農學院遷陝西武功縣,西北工學院遷咸陽。
【西北兒童教養院建立】 抗日戰爭爆發後,華北等地淪陷區大批難民難童、孤兒逃來漢中,孤苦無依。1939年6月,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在漢中城西郊凹口寺設立西北兒童教養院,收養3~14歲男女孤苦無依兒童施以教養,由智澄任院長開始籌設,11月正式成立。院址四處:凹口寺、吳家山、黃家營、趙寨。除原有四處廟舍外,建房120多間;1944年接收安康兒童教養所;1945年9月由國民政府社會部接管;1946年2月改名為社會部陝西第一育幼院。為抗戰期間西北最大的教養院,先後收容難童3000多人,不少難童在院畢業後奔赴抗日前線,或升學留學進修,後有的成為海內外著名學者專家。解放後,該院改建為漢中市社會福利院。
【設立焦山國際電台】 1939年,抗日戰爭激烈,國民政府在漢中市北石馬鄉焦山廟設立大型國際電台,使用英國製造的3600瓦馬可尼報話機。1941年5月投入使用,電路遠達歐美及南洋等國,為我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同盟國聯絡的重要電訊台。配套工程有城東周家灣的中央控制室,鋪鎮北安然寺的收訊台,另在東郊吳基庄設有線電報房,辦理民間電信業務。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際電台設備拆除。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漢中行營設立】 抗日戰爭時期,漢中為後方重鎮,陪都重慶屏障。1943年9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漢中城內設立委員長行營,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任行營主任,下轄第一、五、十戰區,指揮華中、西北等地對日作戰。1944年,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司令陳誠)移駐漢中。此一時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一分校設立於市城北之石堰寺(1938年由河南洛陽遷來)。1945年10月,行營撤消。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漢中市 - 歷史名城 — 漢中漢中位於陝西省南部的秦嶺巴山之間,北倚秦嶺,南臨漢江,屬漢江上游區。東與城固縣為鄰,南以漢江與南鄭縣分界,西與勉縣接壤,北與留壩相連。南北長三十七公里,東西寬二十二公里,總面積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地勢南低北高,依次為平原、丘陵和山地。南部的平原是漢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佔全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海拔約五百到七百米。北部的丘陵和山地,佔全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漢中盆地是漢江上游最大的盆地。西起勉縣武侯鎮,東至洋縣尤亭鋪,長約一百一十六公里,寬約五到二十五公里,是由漢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階地平原。漢中市城區就處於漢中盆地平原的中部。由於緯度位置偏南和秦嶺對寒潮的屏阻作用。這里氣溫較高,冬季也比較溫和,成為我國北亞熱帶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條件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地理景觀和人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具有顯著的南方特色,被稱為陝西的小江南。漢代以來,一直是陝南山區最大的農業中心和糧食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