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家譜批發
東魯,系地域名,一說是任城(今濟寧),一說是兗州,一般泛指今鄒城、曲阜、兗州、濟寧一帶。發脈於此的徐氏,號稱東魯徐氏。據《徐氏族譜》載,東魯徐氏的始祖為辟公,系孟子的著名弟子。原居東海(今鄒城),後遷邾國,遂演變為魯,距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生生不息,世代興旺,成為著稱海內的一方之望族。
根據多種版本的《徐氏族譜》記載,自虞舜丙戌年~公元2005年,共計4260年,為徐氏得姓以來的總年數。而東魯徐氏統系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分為兩大歷史階段。自周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5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計1716年,為第一階段。期間從辟公肇始,歷戰國、秦、漢、三國、東西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朝代,雖然長達近2000年,但一直定居於東魯一帶,遠遷者甚少,形成了穩固的東魯統系。自洪武四年(1371年)~2005年,計634年,特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的50多年,為東魯統系大遷徙、大發展的鼎盛歷史時期。第二階段,從明初,以元、亨、利、貞四祖析為四大支派,逐步遷徙分布於今山東省鄒城、曲阜、滕州、棗庄、濟寧、泰安、青島、泗水、平邑、費縣等市、縣;江蘇省徐州、沛縣、豐縣、銅山、邳縣等市、縣;安徽省蚌埠、宣城、宿縣等市、縣;以及陝西、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四川、北京、台灣等省、市,成為中華徐氏的第二大統系。
東魯統系始祖徐辟,系孟子的著名弟子。孟廟亞聖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除主祀亞聖孟子外,還供奉著其著名弟子徐辟、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丑、陳臻、錢唐、子叔疑、孫爽、彭更、咸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輔等。迄今殿宇、塑像均完好無損。鄒城市文物局藏有《東魯徐氏族譜》,昭穆分明,世系清晰。上世紀90年代,族人又以五六年的時間,續修了《東魯徐氏族譜》,是目前全國為數不多的不斷代,不缺世的譜牒。
東魯徐氏著名先祖有徐辟、徐廬、徐黻、徐秀。
主要輩序:
窪陡支派(126~145世):
東聖昭明堂,海岱繼紹光,世宗慶毓秀,家緒永盛祥。
徐塘馬口支派(125~144世):
化同欽義起,令教作賢俊,和順連孝友,敏大嗣新安。
徐武陽支派(125~144世):
瑞秀長開泰,昌明成大魁,承先惟孝友,輔國耀光輝。
銅石支派:
田光修德盛,恩賜慶繁祥,東海龍鳳瑞,孝敬安懷昌。
白彥支派(119~158世):
鴻元廣先學,子思孝常興,功德啟明世,勛業肇唐卿,
紹繼貴知本,勤儉建基隆,忠厚傳家茂,安國復耀宗。
據《東魯徐氏族譜》載,元、宋、明初均有少數支派遷徙外地,幾次續修族譜未能銜接到位,現將部分外徙者世系名諱分列於後,誠望有關後人早日接續族譜。
1、(91世)茂亞——(92世)守代——(93世)同富,外徙?
2、(97世)仲才——(98世)慶——(99世)公河,外徙?
3、(95世)尚浦——(96世)仿——(97世)仲啟,外徙?
4、(96世)化——(97世)仲勛——(98世)騰,外徙?
5、(94世)——馳(95世)尚熹——(96世)供,外徙?
6、(93世)同昌——(94世)懷——(95世)尚存,外徙?
7、(96世)允——(97世)仲范——(98世)西,外徙?
8、(93世)同立——(94世)智——(95世)尚美,外徙?
9、(94世)智——(95世)尚南——(96世)充,外徙?
10、(101世)晉禮——(102世)敦——(103世)彥倉,外徙?
11、(99世)公核——(100世)欽——(101世)晉俠,外徙?
12、(100世)秋——(101世)晉貞——(102世)隴,外徙?
13、(99世)公山——(100世)近——(101世)晉相,外徙?
14、(98世)康——(99世)公印——(100世)宜、俱,外徙?
15、(100世)庄——(101世)晉昭——(102世)協,外徙?
16、(102世)瑞——(103世)彥明——(104世)科、秋、秘,外徙?
17、(102世)瑞——(103世)彥勛——(104世)稱,外徙?
18、(102世)淦——(103世)彥均——(104世)和、季,外徙?
推薦你個網站你可以去看下http://www.xu-shi.com/
B. 臨沂王氏家譜字輩 孝、友、家...
孝友傳家遠,國恩世澤長,克誠道德立,榮華富壽昌。
C. 誰能提供山東臨沂石姓家譜信息,越詳細越好。。
你是哪裡的 我們村都姓石
D. 在那裡能買到山東臨沂朱氏家譜
介個。
買不到吧。
得上人家朱家大戶家裡查。
E. 山東省臨沂市孫氏家譜
孫氏族譜的研究多數在文革以後,現世存族譜多數起始於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喜鵲窩遷徙時期,即明朝永樂建帝前後,至今約600多年歷史,民國期間的版本較多,因此對孫姓起源要研究歷史,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成為記史性的書還是春秋時代文聖孔子所著《春秋》只有2500年,以後才有司馬遷的《史記》,春秋時代的文武兩聖的武聖孫氏家族原始祖孫子名孫武,孫武生於公元前552年比孔子早一年,孫武的父親原名田憑,孫武的祖父原名田書,田書的前輩祖是陳完後改為田完,陳完的先祖是陳胡滿,陳胡滿在陳國封地,屬於瞬的後代,在陳國封地因家族內部權力斗爭,而互相殘殺,陳完為躲避家族的殘殺投奔齊國改姓田,後田家成為齊國掌握兵權的名門望族,齊景公命田書帶兵討伐莒國,田書帶兵到莒國外圍駐扎,派人到莒國內部找到反對莒國王的民眾做工作里應外合,順利取下莒國,齊景王念田書伐莒有功,封地樂安賜姓孫,田書一家非常高興,小時的孫武9歲隨祖父,父親一家搬去樂安,其實樂安是齊國的北面一個僅約兩平方公里的小城,實際上是鎮守齊國的北大門,孫武用一炷香的功夫圍小城轉了一圈並看了東西南北四個大門,這一勝利在孫武的心靈里留下很深印象,他暗下決心自己也要帶兵為國立功,從此鑽研兵法13篇,齊國的都城在淄博,樂安的遺址在現在的廣饒縣城北12公里的花官鄉草橋村,樂安的塤毀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朝丞相李斯為統一國家形象親自指揮羿為平地的,孫氏家譜堂號沿用樂安堂對田書受賜孫姓封地樂安有了永久的紀念意義,現在廣饒縣在原有宋代大關帝廟的南面建有孫武祠堂,世界各地的軍事家好多都祭拜過武聖孫武.。後來孫憑感覺齊國內部集團的統治者對田家不利可能會有滅祖之災,雖然已改姓孫但也怕受株連於是與29歲孫武商量要他帶上兵書及孫武的次子經濟南投奔吳國,今蘇州東南郊區也建有孫子紀念館,孫子到了吳國向吳王進賢兵法竹簡十三篇,吳王賞賜宮女180名,要孫武演練兵法,孫武成了世界上最早訓練女兵的指揮官,也有了三令五申這個詞語的由來,吳國滅亡後孫武後代流向江蘇,山東,安徽,福建,廣東,太原,鄄城,等地,後來還有去台灣,美國,和世界各地,孫武的第五代孫出了孫臏,後來有孫權,近代還有偉大國父孫中山在清帝退位後推行了世界通用的公元記年歷。
二.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 孫氏祠堂
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孫氏祠堂至今有600多年歷史,專家考證孫臏生於公元前378年農歷三月初三,孫臏從小和龐涓拜師於鬼穀子,後有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馬陵之戰,桂陵之戰等,後在齊國看到齊國內部集團爭斗要求告老還鄉,回到孫老家村北30里的孫家花園開辦孫臏講堂,後孫臏墓建在孫家花園,現在鄄城縣通過招商引資投資四億元建設了孫臏旅遊城,孫氏祠堂供有孫臏塑像,孫氏後裔將孫臏傳影貢獻給國家博物館收藏,孫臏家譜前五十代班輩存於鄄城縣文化館,孫臏家譜自48代班輩字為;岳 諱 俞。 自51代又序20班字輩; 祖 汶 良 孚 環 循 涼 本 孝 映 景 希 哲 萬 信 天 挺 志 余 作 現在孫老家68 代孫氏傳人只有一人已91歲,69代後人不到30位,小的還有有72代人,文革後又續編班輩40字;學 明 維 廣化 清 玉 棲 體 同 ,敬 愛 遷 先 可 永 善 自 有 慶,繼 進 心 存 厚 光 宗 忠 孝 長,守 法 研 身 久 傳 家 雨 興 享 。孫臏是孫武的第五代後人因此孫臏家譜加四代就是孫武家譜,也就是說現在孫臏70代後人就是以孫武為原始祖的第74代,現在福建,台灣孫氏後人已有77代的和 78代的的,孫臏大六壬金口訣有110多頁傳給70代後人至現在還沒印刷過,有必要在孫姓後人中相傳。
三.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喜鵲窩
明代永樂元年前後山東,河北受到天災和戰亂影響兩省人口只有不到 200 萬人,而山西一省就有400萬人之多,永樂元年前後四十多年山西遷30多個縣的50多萬人至山東 河北,相傳我族48代時孫姓遷往河北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與聊城的莘縣相鄰,後因民不聊生,沿大運河南下尋找棲息地,一支後來來到郯城,五十代後自起班輩20個,同孫臏家譜一樣,在後來各支自編班輩,這時的20代應與前50代相承,第20字輩與孫武家譜相續第74字輩,孫姓家族後裔應循序此譜牒~!
鄄城縣是山東省菏澤的 和臨沂是同族!!!!!!!!!!!!!!!!1
F. 急求山東臨沂徐氏完整家譜!
34世徐勝來山東開基,至45世徐祥,徐剛兄弟2人遷至沂南徐家溝,徐剛復遷沂州府沂洪庄。生一子徐揚,46世徐揚生47世鳴鸞,鳴遠,鳴貴,鳴佩。鳴佩遷小埠東。2005年,鳴鸞一支修譜四冊。沂水各支59世後字派統一,厚以從善,再修延先,嘉熙潤本,乃長沂源
G. 山東臨沂李氏家譜字輩洪 傳
應該是山西遷來的大戶 成,洪,順,司
H. 山東臨沂 韓氏家譜
s譜名:《洪洞韓氏族譜》
地名:【山西】
作者:(明)韓景伶 編
版本:清乾隆年刻本二冊
姓氏:韓
譜名:《洪洞韓氏重修家譜》
卷數:二卷
地名:【山西】
作者:(清)韓有慶 等修
版本: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四冊
姓氏:韓
韓姓家譜
韓姓家譜的內容和體例、格式,一般包括譜名、序、凡例、遺像、像贊、祠規、族約、家法、世系、傳記、遺事、藝文、派字、碑記、婚冠喪祭、族產、墳塋、墓誌銘、祠記、遺稿、跋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序、世系、傳記、派語等。
韓姓家譜的序的內容,一般都是寫本支派之來歷,有的序,不僅溯源,而且旁及有關分支分派;寫先世事跡;闡明家譜的意義;修譜經過,等等。韓姓家譜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筆。
北宋宰相韓琦於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韓氏家譜序》,明代劉基於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陽韓氏宗譜序》,明代文學家程敏政作《南陽韓氏宗譜敘》。韓姓字輩派語
《相韓譜》載,宋室南渡前,宋忠獻王韓琦創訂的8世派語為:
玉 彥 口 胄,鄉 卿 立 甫。
《義橋譜》載,宋中散大夫韓休卿所訂蕭山韓氏8世派語為:
心 之 言 可,山 問 日 世。
《越韓譜》載,明刑部尚書韓邦問為紹興韓姓所訂16世派語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韓氏文獻》載,民國十三年(1924年),經南北宗族會同集議,訂32世派語,咨明內務部備案並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長官,同時轉行族屬繁衍縣分,俾資遵守。32字為:
一 本 大 宗,子 孫 千 載,一 修 寸 念,門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長。
《春暉譜》,所載當地韓姓20世派語為:
學 以 全 為 范,衷 其,填 是 舉,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雲湖譜》,為本宗原定5字,後又增加20字,實定為25派:
學 應 辵 知 金,世 映 興 朝 久,
家 承 建 業 傳,作 忠 培 遠 澤,
篤 孝 紹 先 賢。
《紫泥譜》載本支韓姓派字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慶 昌 隆。
《麻陽姓氏》載全縣韓姓派語15字:
友 文 遷 通 上,啟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語的用法及其規律
凡逢字輩的單數,則取其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單名;凡逢字輩的雙數,則取其獨立而人人名,人名取雙名。如第一組「玉彥口胄」等8字,韓琦兄弟逢字輩單數「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為偏旁,取單名,如韓琦、韓琚、韓碹。忠獻王韓琦的子侄,逢字輩雙嫩「彥」字,故皆取「彥」字獨立人人名,起雙名,如韓琦有五子,名忠彥、端彥、純彥、粹彥、嘉彥;他的侄子有考彥、方彥等。第三字「口」,系單數,故取其為偏旁,單名,如韓治、韓浩、韓邕等。第四字「胄」,系雙數,故取「胄」字獨立,雙名,如韓肖胄、韓膺胄、韓仁胄、韓保胄、韓述胄等。余此類推。
派語的使用方法,還有一種情況,即人數較少又處偏遠之地的支族,其派語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採用周而復始的辦法。如湖南麻陽縣栗坪鄉的韓姓,就是以「友文遜通上,啟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這15字,輪轉使用下去。
派語的社會功能
派語的功能與作用,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區分同姓同系人的輩分。如果沒有字派,而僅僅只知道年齡,就很難判斷同姓者某某的輩分,因為有的人年齡大反而輩分小,有的人年齡小反而輩分在前,這就會輩分不分,尊卑難辨。有了派語,在同姓交際的過程中,互通派字,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等等關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於產生輩分世次的混亂。《相州韓氏文獻》的一段話,很清楚地說明了派語的這種功能:「相韓本支得與聖賢孔、顏、曾、孟諸氏後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亂,實賴有此命名、宗派維系所致
I. 臨沂修家譜的在什麼地方
一般修繕家譜都是家族裡的長者來弄的。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要是編撰電子家譜的話,就容易多了,把資料錄入進去就行了。百姓通譜網的同心圓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