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方批發 » 濟南南瓜球批發

濟南南瓜球批發

發布時間: 2021-07-29 03:47:43

1. 根結線蟲屬(M eloidogyne)是什麼

M eloidogyne

廖金鈴,馮志新

引起寄主植物根部形成根結和具有雙子宮(或卵巢)的一類定居型內寄生線蟲。屬墊刃目根結科,為重要的植物內寄生線蟲。

形態特徵

雌雄異形。雌蟲梨形、卵形或檸檬形。尾部退化。肛門和陰門位於蟲體的末端。角質膜薄,有環紋。肛陰周圍的角質膜形成特殊的會陰花紋(perineal pattern)。唇區略呈帽狀,有六個唇瓣。口針發達,一般長為12~15微米左右,基部球明顯,背食道腺管開口於基部球稍後處。食道體部圓筒形,中食道球形,肌肉質發達,瓣膜清楚,食道腺覆蓋於腸的腹及側面。排泄孔位於中食道球前面。陰門成裂縫狀,位於蟲體的末端或近末端處。卵巢2個,長而盤卷,幾乎充滿蟲體,卵母細胞單行排列,有受精囊。卵常產在體外的膠質卵囊中。雄蟲長圓筒形,體長為1000~2000微米。體表環紋清楚,側線多為4條,唇區稍突起,無縊縮。口針長18~26微米,基部球明顯。食道體部圓筒形,中食道球紡錘形。峽部較短。食道腺呈長葉狀覆蓋於腸的腹面,覆蓋長約4個體寬左右。排泄孔位於神經環稍後處。精巢1~2個,交接刺細長,約為25~33微米。引帶槽狀,長約7~11微米。無抱片。尾部短而鈍圓,呈指狀。二齡幼蟲線形,唇區具1~4個粗環紋。具一明顯唇盤、唇骨架稍發達,側唇б亞中唇寬。口針纖細,小於20微米,一般為12~15微米。排泄孔位於半月體之後。中食道球具大的卵圓形瓣膜。尾部有明顯的透明區,尖端狹窄,外觀呈不規則狀(圖1)。

生物學特性

包括生活史、致病性和生態特性。

生活史

卵產於膠質介體里,膠質物把卵聚集在卵塊或卵囊中。雌蟲產卵(通常為單細胞)幾小時後就開始發育,逐漸分裂,形成2、4、8個細胞,並以此類推,依次通過囊胚期、原腸期、中胚層形成期、直至完成形成一個具有明顯口針捲曲在卵殼中的一齡幼蟲。經第一次蛻皮,變成二齡幼蟲。幼蟲用口針不斷穿刺卵殼的末端並破殼而出。接著,進入土壤中並不斷移動,伺機侵染寄主。二齡幼蟲進入植物根部寄生後,蟲體體寬增加,並且食道腺明顯擴展。生殖原基細胞分化並且不斷長大。在雌性幼蟲內生殖腺由兩端向前伸長,呈現似「V」字型的外觀;而在雄性幼蟲體內生殖腺單條向前延伸。由於線蟲的連續取食,二齡幼蟲逐漸膨大變為豆莢狀。隨著幼蟲第二、第三次蛻皮,形成了三齡和四齡幼蟲。這兩個時期,蟲體上常帶有蛻下的表皮,口針和中食道球消失。第四次蛻皮後,口針和中食道球又明顯可見,生殖腺趨於成熟,子宮和陰道形成,可見明顯的會陰花紋。隨著線蟲的發育,雌性蟲體近球形或略伸長並帶有一個頸,生殖腺充分發育,並高度分化和盤曲,占據體腔大部分空間,最後成熟產卵。雄蟲在發育過程中形態變化不大,均為線形。根結線蟲從單細胞卵發育至雌蟲成熟產卵所經歷時間依不同種類而有所差異,一般約為25~30天(27℃下)。

圖1 根結線蟲屬形態圖

1.雄蟲;2.雄蟲前部;3.雌蟲前部;4.二齡幼蟲;5.雄蟲後部;6.雌蟲(仿A.L.泰勒和J.N.薩塞)

致病性

根結線蟲的寄主范圍廣。以二齡幼蟲為侵染幼蟲,為害根部組織。由根冠上方侵入,並在沒有任何分化的根細胞間移動,最後定居內寄生於中柱與皮層中。線蟲口針不斷穿刺細胞壁,並分泌唾液,引起導管細胞的膨脹並使其周圍的細胞分裂加快。由於細胞膨大(異常肥大)而形成了巨型細胞(也叫多胞體),並導致細胞壁的分解,細胞核異常及細胞質組成的變化。同時,線蟲頭部周圍的細胞大量增生(過度增生)。隨著根的膨大形成了明顯的根結。由於線蟲的侵染,根組織中碳水化合物、果膠、纖維素和木質素等物質減少,而蛋白質、游離氨基酸、RNA和DNA等物質增加,赤黴素和細胞激動素的輸導減弱。輸導結構被破壞並呈畸形,水分和養分的正常運輸被大大減少。

生態特性

根結線蟲的存活與繁殖,與多種生態因子有關。①土壤溫度。溫度主要是影響卵和幼蟲的存活,是決定線蟲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種類根結線蟲對土溫要求不同。0℃時,北方根結線蟲的卵有41%可在土壤中存活90天,用它接種時具侵染力,但南方根結線蟲和爪哇根結線蟲0℃時11天後不具侵染力。北方根結線蟲的幼蟲在0℃時可存活16天並具侵染力,而南方根結線蟲的幼蟲7天無侵染力。北方根結線蟲侵入根的最適溫度是15~20℃,生長和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0~25℃。爪哇根結線蟲所要求的相應溫度要高出5℃左右。②土壤濕度。含水量較低時,卵由於失水而使孵化受抑制,同時幼蟲的移動更困難。在很潮濕的土壤中,孵化受到阻礙,且因為缺氧,幼蟲活動減慢。③土壤結構。根結線蟲在砂土中發生較重,而在粘土中較輕。此外,土壤的滲透壓、酸鹼度、土壤氧氣、根的分泌物等因素對根結線蟲的存活和繁殖也有一定的影響。

分類

根結線蟲屬在全球已報道種類達70餘種。中國已報道16種,其中包括9種新種:象耳豆根結線蟲、福建根結線蟲、孔氏根結線蟲、林氏根結線蟲、濟南根結線蟲、簡陽根結線蟲、東海根結線蟲、柑橘根結線蟲、卷尾根結線蟲。

根結線蟲屬分類有兩種學派,即傳統形態分類和現代的分類,前者分類依據主要是雌蟲的體形、會陰花紋、排泄孔位置、口針、頭帽和頭區;雄蟲體長、口針、側區、交接刺和引帶;二齡幼蟲的體長、口針、頭區、尾部形態,特別是會陰花紋的形狀、側區有無明顯的側線、背弓的高低、線紋的粗細、疏密、平滑與否等。現代的分類系統是在傳統形態學鑒定基礎上,利用線蟲的鑒別寄主、生物化學和遺傳學反應特徵。鑒別寄主反應指根結線蟲在煙草(NC95)、棉花(Deltapine 16)、辣椒(California Wonder)、西瓜(Charleston Grey)、花生(Florrunner)、番茄(Rutgers)的寄生反應情況;生物化學方面主要觀察雌蟲酯酶在凝膠電泳中的活動帶值Rf;遺傳學反應主要觀察雌蟲染色體數目、形態及繁殖方式。上述由國際根結線蟲協作組薩瑟(J.N.Sasser)等人倡導的現代分類系統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重要病原線蟲

根結線蟲屬為害作物最為普遍和重要的種類有南方根結線蟲、爪哇根結線蟲、花生根結線蟲和北方根結線蟲,各個種的會陰花紋形態有明顯差別(圖2)。這4個種造成的農作物損失占整個根結線蟲屬為害損失的90%以上。

南方根結線蟲

M.incognita(Kofoid & White)Chitwood

雌蟲的會陰花紋有一明顯高的背弓,由平滑至波浪形的線紋組成,一些線紋在側面分叉,但無明顯的側線。經常有一些彎向陰門的線紋。二齡幼蟲體長346~463微米(平均405微米)。有兩類染色體,即2n=32~36和3n=40~46。雌蟲酯酶在凝膠電泳中活動帶值Rf=0.47。該種有四個小種。南方根結線蟲分布比其它種廣,遍及熱帶和溫帶、位於北緯40°到南緯33°,年平均溫度18~30℃的地區。最適溫度為27℃。該種的寄主范圍極廣,據馬拉維的薩卡(V.W.Saka)和美國卡特(C.C.Carter)1987年的統計,其寄主超過1300多種植物。

圖2 4種常見根結線蟲雌蟲會陰花紋形態圖

1.南方根結線蟲;2.花生根結線蟲;3.爪哇根結線蟲;4.北方根結線蟲(仿J.D.艾森拜克等)

爪哇根結線蟲

M.javanica(Treub)Chitwood雌蟲會陰花紋具有一個圓而扁平的背弓。側區具明顯的側線。側線把線紋分為明顯的背面和腹面。無或有很少線紋通過側線。一些線紋彎向陰門。二齡幼蟲體長402~560微米(平均488微米)。染色體數目3n=43~48,雌蟲酯酶Rf=0.47、0.55、0.59。該種內未發現有寄主分化現象。它的分布范圍比南方根結線蟲窄些,包括溫帶和熱帶地區,北緯33°至南緯33°的范圍。在月降雨量少於5毫米的時間達三個月以上的乾旱地區,該種可能是優勢種。寄主范圍廣。

花生根結線蟲

M.arenaria(Neal)Chitwood

雌蟲會陰花紋圓至卵圓形。背弓扁平至圓形。弓上的線紋在側線處稍分叉,並常在弓上形成肩狀突起,背面和腹面的線紋常在側線處相遇,並呈一個角度。近側線處的一些線紋分叉、短且不規則。線紋平滑到波浪狀,一些可能彎向陰門。花紋也可能有一些向側面延伸形成一至兩個翼的線紋。二齡幼蟲體長398~605微米(平均521微米)。有兩類染色體,即3n=50~56和2n=34~37,雌蟲酯酶Rf=0.54、0.57及Rf=0.50兩種類型。該種分為兩個小種。花生根結線蟲的分布近似南方根結線蟲,亦有很廣泛的寄主。

北方根結線蟲

M.hapla Chitwood

雌蟲會陰花紋形態為近圓形的六邊形至稍扁平的卵圓形。背弓常扁平。背、腹線紋相遇成一定的角度,或呈不規則變化。但側線不明顯,有些線紋可向側面延長形成一或兩個翼,線紋平滑至波浪狀。尾端區常有刻點。二齡幼蟲體長357~517微米。染色體有三類:單倍體n=17(或16,15,14),二倍體2n=30~31,三倍體3n=43~48。雌蟲酯酶Rf=0.50,根據染色體數目不同分為A小種和B小種。北方根結線蟲比其它三個常見種的寄主專化性強些。主要分布在較寒冷和熱帶或亞熱帶的高海拔地區(1000米以上)。

為害及控制

根結線蟲分布廣泛,寄主植物多達2000餘種,引起全球多種作物的病害。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南美洲咖啡由根結線蟲造成的損失每年估計6~7億美元,其中巴西在1983年~1984年損失咖啡180萬噸,占該國產量的15%以上。此外,田間植物根結線蟲常與真菌、細菌同時存在,且相互影響,構成復合侵染。

根結線蟲的控制根據不同作物品種、不同線蟲種類而定。利用作物品種的抗性十分有效,已在許多國家採用。美國等國家近年來已培育出大豆、煙草、棉花等作物的抗根結線蟲病的優良品種。對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可選用殺線蟲劑,如克線磷(Nemacur)、克線丹(Rugby)、益舒寶(Mocap)、必速滅(Basamid)、萬強(Vydate)、米樂爾(Miral)等進行防治;對經濟價值較低的作物可採用改良土壤、輪作、翻曬土壤等農業措施進行控制。此外,已成功地用淡紫色擬青黴菌(Paecilomyces lilacinus)來控制根結線蟲病。菲律賓用此菌做成制劑「Biocon」(商品名),廣泛用於實踐,取得顯著效果。

參考書目

Taylor,A.L.and J.N.Sasser,Biology: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Root-knot Nematodes(Meloidogyne spe-cie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Graphics,USA,1978.

Sasser J.N.and Carter,C.C,An Advanced Treatise on Meloidogyne Vol.I:Biology and Control,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Graphics,USA,1985.

Barker,K.R.,C.C.Carter and J.N.Sasser,An Adv-anced Treatise on Meloidogyne Vol.Ⅱ:Methodology,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Graphics,USA,1985.

共同抗原

common antigens

張學君

植物與微生物間血清學上相同或相似的蛋白質類化合物。又稱交叉反應抗原(cross-reactive antigens)。專性寄生菌、兼性寄生菌和植物病原線蟲與其相應感病寄主植物間都有共同抗原。

當亞麻柵銹病菌與其寄主亞麻品種的互作關系為親和反應時,二者之間具較多共同抗原,銹菌致病小種夏孢子的球狀蛋白抗血清對感病亞麻近等基因系的球狀蛋白的效價高達1∶160或1∶320;當互作關系為不親和時,二者之間共同抗原較少,效價只有1∶20或1∶40;一定的銹菌小種只能使含有共同抗原的亞麻品系致病。玉蜀黍黑粉菌與感病玉米之間有一種共同抗原是80s核糖體,其40s與60s兩個亞單位均與玉米有免疫學交叉反應,而與抗病的大麥無此共同抗原;該菌1個雙倍體菌系能侵染與之有共同抗原的發芽3天的燕麥,當燕麥生長6天後共同抗原消失,該雙倍體菌系也不再能侵染。南方根結線蟲卵的抗血清與其寄主棉花和大豆根尖的抗原制備物有交叉反應,棉花及大豆根尖的抗血清與來自根結線蟲卵和幼蟲的抗原有交叉反應。在棉花葉片與棉花角斑病菌、馬鈴薯與癌腫病菌、甘薯與黑斑病菌、菜豆與葉斑病菌、小麥與黑穎病菌、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等系統的親和組合中寄主與病原物之間均存在特定的共同抗原。在這些基因對基因病害系統中,共同抗原在寄主品種—病原物菌系(小種)的水平上與互作的親和性有關。有共同抗原時,互作為親和的;無共同抗原或只有少量共同抗原時,互作為不親和。病原物的抗原決定於與寄主的抗原越相似,侵入寄主後越不易被當作外來分子而識別出來,也就不能引發植物的防衛反應,從而與寄主保持親和關系。

抗感不同的4個棉花品種與致病或不致病(野生菌株或無毒突變株)的棉花黃萎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及棉花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菌系都有一個共同的抗原決定子;但棉花與非自身病菌串珠鐮孢之間、棉花枯萎病菌和黃萎病菌與非寄主植物之間均無共同抗原。小麥全蝕病菌不論有無致病性,都能與小麥和燕麥根的抗血清發生反應,在瓊脂雙擴散試驗中產生一條沉澱帶,但其它真菌不能與小麥和燕麥抗血清形成沉澱帶。在這些不符合基因對基因關系的病害中,寄主和病菌之間的共同抗原在植物種(屬)—病菌種(專化型)的水平上與植物—微生物互作的親和性有關。植物與微生物間有共同抗原時,就是該微生物的寄主,該微生物就是植物的病菌;無共同抗原時,就是非寄主或非自身病原物。

枸杞炭疽病

matrimony vine anthracnose

龔浩

由圍小叢殼菌引起,主要為害果實導致黑腐的一種真菌病害。

分布和為害

寧夏枸杞是名貴中葯材,各地廣為引種栽培。1970年以來,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炭疽病(又稱黑腐病)普遍發生,因病減產50%左右,高達80%以上。主要為害青果、花和蕾。青果受害,初期果粒上產生針頭大褐黑色小圓斑,果面有放射狀黑褐色菌索,後病斑凹陷軟腐,表面散生小黑點,陰雨天湧出桔紅色孢子團,2~3天病斑蔓延全果,病果後期變為干硬的黑果。嚴重時枝上果粒布滿黑斑、花蕾、花瓣出現黑斑,導致黑花黑蕾,不能開花結果。早春,嫩枝、葉尖或葉緣偶爾被害,產生褐色斑或致濕腐。

病因

病原物有性態為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屬子囊菌、球殼目,田間未發現。無性態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屬半知菌,黑盤孢目。分生孢子盤大小195~325微米;分生孢子梗棍棒狀;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無色,有1~3個油球,大小7.8~17.2×4.1~4.9(微米)。分生孢子堆桔紅色,後期生剛毛。寄主范圍廣,有蘋果、梨、沙果、葡萄、桃、黃瓜、甜椒、番茄、西葫蘆等,山茱萸果實受害也重。大麻葉、小麻葉等幾個枸杞栽培品種,對炭疽病抗性無明顯差異,屬高感品種。

病害發生的氣候條件是高溫高濕多雨。病菌分生孢子在8~33℃均可萌發,28℃6小時左右萌發率達94.1%。孢子形成,傳播及萌發侵入需在高濕度且有降雨下才能進行,田間發病與降雨直接有關。枸杞自5月上旬初果期至10月中旬末果期前均可受害。由於年份、地區,氣象條件不同,各地發病時期早晚和輕重有差異。如山東寧津縣炭疽病田間消長規律是:5~6月,日平均溫度17℃以上,相對濕度60%左右,旬降雨2~3天,田間即可發病;7月至9月日平均溫度17.8~28.5℃,旬降雨4天以上,相對濕度達80%以上,田間病果猛增;10月至初霜結果末期,日平均氣溫9.2~14.6℃,如有雨水能延續發病。溫度對病害有一定影響,26~30℃潛育期只有3天,21~26℃需5天,枸杞花果期的濕度和降雨對病害發生蔓延起主導作用,溫度加重為害。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病菌在殘留樹上和落地僵果上越冬,為病害初次侵染。乾枯枝不帶菌。次年天氣轉暖,分生孢子堆被雨水或露滴分散,順枝條流淌或被風雨飛濺到果實、花蕾上,萌發後以芽管直接或從傷口(風力磨擦、蟲傷等)侵入,田間每年最初出現的病果(即發病中心)均在枝上僵果附近或樹下部果實上,隨後不斷引起再侵染,病害進一步擴大蔓延。

病害控制

主要是清潔田園,加強栽培管理及配合葯劑保護。①清潔田園:冬季結合剪枝徹底清除病果,早春枸杞萌發前進行復剪清園。清園時噴一次石硫合劑效果更好。②加強栽培管理:根據氣象特點,控制結果期避開雨季。如河北、山東等地,春旱,全年雨水集中7月至8月,實行冬春輕剪枝,夏季重剪枝確保春秋果,放棄夏果。陝西關中地區,秋季雨水較多以保春果,爭取夏果,放棄秋果進行徹底秋剪,積累養分促進來年春果早發豐收。③噴葯保護:5月至6月下雨前噴第一次葯,每半月一次,7月至8月發病高峰期,每隔7~10天噴葯一次;噴後遇雨要補噴。用1∶1∶100波爾多液,50%退菌特,炭疽福美等,各種葯劑宜交替使用。此外,可在田間噴灑非致病的紅麻炭疽病菌或懸掛帶菌枝條,使枸杞產生對炭疽病的免疫力。

瓜類白粉病

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古希昕

由白粉菌侵害瓜類的真菌病害。黃瓜、西葫蘆、南瓜、苦瓜、甜瓜等均可被害。最早發現於1800年。

分布和為害

世界性病害,中國種植瓜類地區均發生。北方以黃瓜、西葫蘆、甜瓜和南瓜發生較重,對露地春黃瓜、溫室及大棚黃瓜為害較大。南方以黃瓜和苦瓜發生較重,春秋兩季為害較大。主要為害葉片,葉正反面病斑圓形,較小,上生白粉狀霉(病菌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逐漸擴大匯合,嚴重時整個葉片布滿白粉,變黃褐色乾枯,白粉狀霉轉變為灰白色。有些地區發病晚期在霉層上或霉層間產生黑色小粒(病菌閉囊殼)。

病因

病原物為瓜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和瓜單囊殼〔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屬子囊菌,白粉菌目。專性寄生,為害葫蘆科植物。兩種白粉菌的菌絲體表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細胞內吸取營養。瓜白粉菌分生孢子向基型2個串生,閉囊殼內多子囊,附屬絲菌絲狀,長約300微米;瓜單囊殼分生孢子向基型多個串生,閉囊內單子囊,附屬絲無色或僅下部淡褐色。兩菌的分生孢子在相對濕度低於25%時仍可萌發並侵入為害,在水滴中吸水過多,膨壓增高使胞壁破裂,對孢子萌發反而不利。孢子萌發適溫20~25℃,低於10℃或高於40℃都不利。黃瓜抗霜霉病的品種常兼抗白粉病,津研、大連8162號、京旭、唐山秋瓜及津雜系列品種等較抗病。通常空氣濕度45%~75%發病快,超過95%明顯受抑制。雨量偏少的年份發病較重。通風及排水不良地塊、氮肥施用過多或缺肥、缺水、生長不良等均使病情加重。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南方溫暖地區常年種植黃瓜或其他瓜類作物,白粉病終年不斷發生。病菌不存在越冬問題。北方,病菌以閉囊殼及子囊孢子隨病殘體在地上越冬;冬季有保護栽培的地區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溫室或大棚內病株上越冬,不斷進行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通過氣流傳播,在適宜環境條件下,潛育期很短,再侵染頻繁。氣溫上升至14℃時開始發病,連續陰天和悶熱天氣病害發展很快。

病害控制

選種抗病品種,選擇通風透光的地塊種植瓜類作物;增施磷鉀底肥,生長期間避免多施氮肥;發病期噴施粉銹寧,滅病威、可濕性硫黃粉等殺菌劑。

瓜類病毒病

cucurbits virus diseases

古希昕由各種病毒侵染瓜類引起的全株性病害。

分布和為害

世界各國均有發生。症狀因病毒及不同瓜類而各異,常見的如花葉、黃化、皺縮、綠斑、壞死等。幾種病毒復合侵染症狀表現復雜,且發病較重。花葉型:病株表現系統性花葉,上部葉先顯症,呈深淺綠不均的花葉、斑駁,病株略矮,莖和節間縮短,長勢差;果面出現褪綠斑駁,嚴重的畸形,如黃瓜、甜瓜、絲瓜的花葉病等。皺縮型:新長出的葉片沿葉脈出現濃綠色隆起皺紋,或出現蕨葉、裂片、葉變小,有時沿葉脈壞死,果面出現花斑或大小不等的瘤突,瓜小、畸形,嚴重時病株枯死,在西葫蘆、南瓜、西瓜上較常見。綠斑型:新葉產生黃色小斑點,逐漸變淡黃色斑駁,綠色部分呈瘤狀隆起;果實產生濃綠色花斑和瘤狀物,畸形,西瓜果肉著色不均或軟化乏味。黃化型:葉色變黃綠至黃色,葉脈保持綠色,有的發病初期葉脈間產生水漬狀小斑點,病葉硬化向葉背捲曲,主要在黃瓜上發生。

病因

主要病原有:①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粒子球形(正20面體),30納米,致死溫度60~75℃,稀釋終點10-3~10-5,體外存活期3~7天;傳毒介體桃蚜、棉蚜、菜蚜等作非持久性傳染,甲蟲、汁液接觸亦可傳染;黃瓜、南瓜及甜瓜種子可以帶毒;寄主范圍廣,可侵染近800種植物,瓜類上引起系統花葉或黃化皺縮。②南瓜花葉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MV),粒子球形(正20面體),30納米,致死溫度75℃,稀釋終點10-5~10-6,體外存活期42天,傳毒介體甲蟲,汁液接觸亦可傳染,種子可以帶毒;在南瓜、西葫蘆上引致雞爪葉,植株矮化,果實上有疣狀鼓突。③西瓜花葉病毒2號(Watermelon mosaic virus-2,WMV-2),粒體線狀,15×710(納米),致死溫度45~50℃,稀釋終點10-2~10-5,體外存活期20℃時18~24小時,傳毒介體為桃蚜、棉蚜等作非持久性傳染,汁液接觸亦可傳染,種子可能帶毒,是中國新疆哈密瓜花葉病的一種主要病毒,引起系統花葉。此外還有煙草環斑病毒(Tobaccoringspot virus,TRSV),煙草壞死病毒(Tobacconecrosis virus,TNV),黃瓜綠斑花葉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黃瓜壞死病毒(Cucumber necrosis virus,CNV),黃瓜脈黃化病毒(Cucumber vein yellow virus,CVYV),黃瓜潛隱病毒(Cucumber latent virus,CLV),黃瓜矮化斑駁病毒(Cucumber stunt mottle virus,CSMV),野黃瓜花葉病毒(Wild cucumber mosaic virus,WCMV),甜瓜葉脈壞死病毒(Melon vein necrosis virus,MVNV),甜瓜脈綠花葉病毒(Melon vein-banding mosaic virus,MVbMV),白瓜花葉病毒(Opium poppy mosaic virus,OPMV)及短蔓西葫蘆黃色花葉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葉病毒1號(Watermelon mosaic virus-l,WMV-1)等品種間的抗病性有差異。抗耐病品種:黃瓜有津研7號、萬綠,西葫蘆有邯鄲西葫、天津25等。高溫乾旱、強日照,有利傳毒介體的傳播和病毒在植株體內

2. 怎麼給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上課,求教案。

認識整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1、92頁,練習十六的第1、2、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多媒體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學會認識整時。
2.知道鍾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
3.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時間概念,培養遵守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認識鍾面,學會認識整時。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時間概念,培養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大鍾面、小鍾面、鍾面頭飾。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劉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想看看嗎?
能告訴我謎底是什麼嗎?(鍾表)
誰知道鍾表有什麼作用嗎?
(學生自由回答)嗯,鍾表的作用這么大,想不想和它成為好朋友呀?那咱們先看看它長什麼樣吧!(出示課題)
二、認識鍾面
1.認識鍾面。
a.在你們的桌上有一個漂亮的鍾面,拿起來仔細看看鍾面上有些什麼?把你的發現說給小夥伴聽聽。(學生玩學具,教師指導。)
b.你們觀察的真仔細,現在請小朋友們放下手中的小鍾面,來看看我的超級大鍾面。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出示鍾面)
* 又短又粗的針叫時針,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
* 還有12個數,我們數一數。
* 數字的旁邊還有什麼?再來數一數有多少格?
(課件中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分別閃動。)
( 教師小結)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它們組成了一個漂亮的鍾面。
三、認識整時
1.認識。
(放鈴聲)聽,誰家的鍾表響了?(演示晶晶家)原來是晶晶的鍾表響了。還不起床快告訴她現在幾時了?(出示放大的鍾表)你是怎麼知道是7時的?
* 長長的分針指著幾?
* 短短的時針指著幾?
* 教師小結: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7就7時。(學生跟著說,教師演示課件)
2.鞏固。

a.搶答: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8是幾時?指著4呢?
b.比一比看誰最聰明,能發現這些鍾面時刻相同的地方。(出示8時、6時、1時)
(教師小結: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幾時。)
像這樣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我們把這樣的時刻叫做整時。
c.能很快說出鍾面上的整時嗎?這么自信,那好咱們來比一比看誰說的又對又快!(出示3時、4時、11時、12時)
d.現在二人一組撥鍾練習。
3.認識電子鍾。
現在你們和有著分針、時針的鍾表成為好朋友了嗎?其實還有一種表,長得很奇怪,要不要看看?(課件演示早晨,晶晶的房間)看到了嗎?這是什麼表?電子表是幾時,你是怎麼知道的?(教師在課件上演示7:00)
小結:小圓點後面是兩個零,前面是幾就是幾時。
7時和7:00是一個時刻的兩種寫法,它們是一對好朋友。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好不好?(教師和學生唱「找朋友」。頭飾上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萬不要找錯呀。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個好朋友吧。問:「1:00,你的好朋友呢?」教師戴上1:00的頭飾,原來在這兒呢!)
四、鞏固應用。
1.小明的一天。
(出示幾組畫面學生說幾時)希望小朋友們也像小明一樣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回家後制定一個作息計劃貼在床頭,堅持去做。希望你們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好好學習,好嗎?
2.動腦筋。(過一小時是幾時)
我看小朋友們精神百倍,那咱們再來一個智力大比拼好嗎?
五、總結
歌表演《時間像小馬車》時間真的像小馬車一樣飛快的向前跑著,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讓我們都做時間的小主人,好嗎?

3. 中國印度南瓜主要優異品種有哪些

1.金瓜

又名鼎足瓜或香爐瓜。果形奇異,花痕部很大,顯著突出成「臍」,並有「十」字形深溝,成四足狀。果面光滑,呈灰綠色或橘紅色,「臍」部為灰白色。肉色黃或深黃,味甘,肉厚,極耐貯存。

2.印度大南瓜

東北、西北各地均有栽培。較晚熟。植株生長健壯,蔓長6~8m,葉腎圓形,綠色。第一雌花在主蔓的14~15節。瓜長紡錘形,或呈葫蘆形,顏色多為灰、灰綠,或粉黃色,並間有粉白斑紋或條斑,瓜面光滑。瓜肉粉黃色或淡黃色,質地松軟,水分多,微甜,適宜作飼料用。種子大而扁平,多為白色。單瓜重7~10kg,大者達25kg以上,產量45000~52500kg/km^2。

3.白皮筍瓜

北京地區有少量栽培。晚熟。植株生長勢旺,在主蔓第10節上著生第一雌花。瓜圓筒形,瓜面有縱棱溝。瓜皮白色,光滑。瓜肉甜面,肉質細嫩,品質較好。單瓜重5kg左右,較耐貯藏。

4.黃皮筍瓜

北京地區有少量栽培。早熟。植株生長旺盛,主蔓分枝性強,第5~7節著生第一雌花。瓜長橢圓形,瓜皮光滑,嫩瓜皮淡黃色,老熟瓜為白色。單瓜重1~2kg,品質中等。

5.尖頭筍瓜

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北地區。晚熟。蔓較短,葉綠色,心臟形。瓜中等大小,短圓錐形,皮厚,瓜面光滑,灰藍色。肉質緻密,深黃色,甜面。

6.厚皮筍瓜

從歐洲引進,雲南省昆明地區栽培較多,因其外皮厚硬而得名。植株生長勢強,蔓長5~6m。葉綠色。瓜紡錘形,瓜皮厚、光滑、深綠色,上有黃白色縱條紋。瓜肉色暗黃,質細膩,味甘甜,耐貯藏。單瓜重約2.5kg。

7.臘梅瓜

山東省濟南市地方品種。較早熟。莖蔓性,分枝性強。主蔓第6~10節著生第一雌花。瓜圓筒形,嫩瓜灰綠色,老熟瓜有灰白條紋。瓜表皮有淺棱,無蠟粉,單瓜重6kg左右。較抗病毒病和白粉病。

8.白玉瓜

又名白筍瓜,北京市地方品種。中早熟,以老熟瓜供食。植株莖粗葉茂,生長勢強。葉片心臟形,綠色,葉緣缺刻淺。主蔓第10節上開始著生第一雌花。瓜扁圓球形,單瓜重2.5~3.5kg。嫩瓜乳白色,老熟後轉為黃白皮,瓜表面有10條寬縱棱和棱間的線狀溝,並附有一薄層白粉。老熟瓜肉質較軟,含水分較多,味淡,品質中等。

9.五星彩瓜

山東省桓台縣地方品種。中熟。莖蔓生,分枝性強,主蔓第12節以上著生第一雌花。瓜扁圓形,橙紅色。瓜表面棱較淺,無蠟粉。單瓜重約3kg,較抗病毒病、白粉病。

10.方瓜

山東省昌樂縣地方品種。早熟。莖蔓生,分枝性強。雌花出現於主蔓第6~10節。瓜扁圓形,黑綠色,瓜表面棱較深,無蠟粉。單瓜重3kg左右。不抗病毒病和白粉病。

11.京綠栗南瓜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由國外引入的小型西洋南瓜中選出的自交系選配的一代雜種。植株生長旺盛,坐果能力強,每株可坐果3~4個,豐產。極早熟,從播種至採收嫩瓜僅需50d,到採收老瓜需85d。瓜扁圓形,嫩瓜表皮光滑,綠色帶少量白斑,老瓜皮墨綠色。瓜肉極厚,肉質緊密,既粉又甜,味似板栗。耐寒,遇雨時不易落花落果或裂果爛果,抗病力強,可與瓜類連作。單瓜約重1.5~2kg,產量45000kg/km^2。

12.吉祥1號南瓜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一代雜種。早熟、長蔓類型。喜光、喜溫,但不耐高溫。植株生長勢較強。瓜扁圓形,瓜皮深綠色帶有淺綠色條紋。瓜肉橘黃色,肉質細密,粉質重,口感甜面。瓜型小,單瓜重量1~1.5kg。第一雌花著生於主蔓第9~12節,以後隔3~4節再生一雌花,但也有連續數節發生雌花後,隔數節再連發生幾個雌花的情況。在主蔓上還可以產生一、二級側枝,側枝的第3~4節發生第一雌花,以後每隔5~6節再發生雌花。適宜在早春露地或大型溫室、日光溫室及大棚中作長季節栽培。

13.京紅栗南瓜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培育的一代雜種。全生育期80d左右,果實發育期28~30d。植株生長勢穩、健。葉片中小,葉色濃綠。坐果習性好,第一雌花著生在7~9節,此後每隔2~4節便連續出現1~2朵雌花,易坐果,坐果整齊,單株可結2~4個瓜,單瓜重2kg左右。瓜厚扁圓形,皮色金黃,瓜面光滑,果臍小,豐滿圓整,外觀靚麗。瓜肉橙紅色,肉質緊細,粉質度極高,水分少。既可作嫩果炒食,又可作老熟果食用,具有板栗風味,品質極佳。極耐貯,老瓜還可供觀賞之用。種子棕黃色,千粒重210g。產量37500kg/km^2。

14.京銀栗南瓜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優質南瓜一代雜種。早熟。瓜形扁圓、肩較高,瓜皮灰綠色。瓜肉濃黃色且肉厚,粉質,味極甜,適口性非常好。單瓜重約1.5kg,開花後28d左右始收,適宜溫室栽培。

15.錦栗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瓜類研究所育成。全生育期98d。植株生長勢強,始花節位第6~8節。瓜扁圓形,瓜皮為深綠底帶淺綠色散斑,果肉橙黃色,肉質緻密,粉質度高,食味良好。單瓜重1.5kg,產量30000kg/km^2。

16.銀星栗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一代雜種。極早熟,生育期82d。植株長勢中等,節間短。葉片小、葉色綠、葉柄長。主蔓第6~7節著生第一雌花,此後每隔2~5節著生一雌花。瓜扁圓形,橫徑16~18cm,縱徑8~10cm,老熟瓜皮灰色。瓜肉橘紅色,肉厚2.5~3.0cm,粉質,含糖量15.9%,口感好,乾麵、甜、栗子味,含水量79.1%,加工、鮮食兼用。單瓜重1.2~1.5kg。產量30000~37500kg/km^2。適宜早熟栽培。

圖17-2 印度南瓜部分種質資源

1.香爐瓜 2.巨型南瓜 3.白皮筍瓜 4.黃皮筍瓜 5.白玉瓜 6.臘梅瓜 7.京綠栗 8.吉祥1號 9.東升南瓜 10.京紅栗 11.金星 12.京銀栗 13.尖頭筍瓜 14.京欣砧3號 15.京欣砧3號嫁接西瓜

17.紅栗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瓜類研究所培育。早熟。植株生長勢較強,連續坐果能力好。瓜扁圓形,老熟瓜皮橘紅色,果肉金黃色,粉質。從開花至成熟35d。

18.短蔓京綠栗南瓜

前期矮生,為密植型品種。早熟,全育期85~90d。植株生長勢強,蔓長0.8~1m,莖粗可達1.5cm左右,莖近圓形,節上易生不定根。葉色深綠,葉緣缺裂較淺,葉面無白色斑點。第一雌花著生節位在第5~8節,可連續出現雌花,連續坐果,從開花到瓜成熟40d左右。瓜扁圓形,果形指數0.6,果柄短而粗,花痕部直徑小,瓜皮深綠色且帶淡綠散斑。瓜肉橙黃色,肉厚3.5cm左右,肉質緻密,粉質度高,味甜,風味佳。種子淡褐色,千粒重187g。單瓜重1.5kg,最大達3.5kg。對土壤、氣候條件要求不嚴,適應性很強,除適宜各地保護地特早熟栽培和春夏露地栽培外,還適宜華南各地秋延後栽培。

19.壽星

安徽省豐樂農業科學院育成。早熟。植株生長勢強,全生育期90d。始花節位第8~10節。瓜扁球形,瓜皮為綠底帶淺綠色散斑,單瓜重1.6kg,瓜肉橙黃色,肉質緻密,粉質度高,品質佳。

20.金星

安徽省豐樂農業科學院育成。早熟。植株生長勢較強,全生育期80d。始花節位第8~10節。瓜扁球形,瓜皮金黃色,單瓜重1.8kg。瓜肉橙黃色,肉質緻密,粉質度高,水分少,品質佳。產量22500kg/km^2左右。

21.謝花面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育成。植株蔓生,長勢中等,分枝性中等。葉色深。第一雌花著生於第6~8節。成熟瓜扁圓形,墨綠色帶白條帶。瓜肉甘甜,味佳。單瓜重1~1.5kg,生育期90~100d。產量22500kg/km^2左右。

22.冬升

台灣農友種苗公司育成。早中熟。植株為長蔓類型,易結果。第一雌花著生於第11~13節,從播種至採收90~100d。瓜近圓球形,成熟瓜橘黃色。瓜肉厚,粉質、風味好。耐貯運。開花後40d可採收。單瓜重1.5kg。產量22500kg/km^2左右。

23.無杈南瓜

黑龍江省樺南縣白瓜子集團選育。籽用型。植株長勢中等,分枝能力弱。葉色灰綠。第一雌花在第10節左右。從播種至採收需110d左右。瓜以扁圓形為主,成熟瓜灰綠色。單瓜重2.5~3.5kg。種子千粒重350g。子粒長2cm,寬1.2cm,雪白色。種子產量975~1350kg/km^2。

24.銀輝1號

東北農業大學園藝系選育。籽用型。中早熟。植株生長勢中等,分枝性中等。葉色濃綠。第一朵雌花在主蔓第8~10節。從播種至採收需110d。瓜扁圓形,成熟瓜灰綠色。單瓜重2.5~3.5kg。單瓜產籽250~350粒,雪白色,種子長2cm,寬1.2cm,千粒重320g。種子產量900~1125kg/km^2。

4. 南 的部首是什麼部首

一、南的部首是十,南是上下結構。

二、基本釋義

[ nán ]

1、方向。清晨面向太陽時右手的一邊。與「北」相對:指南針。南方。

2、指中國南方:南貨。南味。

[ nā ]

〔南無〕梵語音譯詞。佛教用語。表示尊敬或皈依:南阿彌陀佛。無(mó)。

三、組詞有南瓜、南京、南北、河南、南面、南邊、江南、南方、華南、南極、嶺南、濟南、南齊、中南等。

(4)濟南南瓜球批發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南,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白話版《說文解字》:南,草木到了南方,則花繁葉茂,有枝莖可勝任。

三、相關組詞

1、南歐

[nán ōu]

指阿爾卑斯山脈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

2、南戲

[nán xì]

古典地方戲的一種,南宋初年形成於浙江溫州一帶,用南曲演唱。到明朝演變為傳奇。也叫戲文。

3、中南

[zhōng nán]

一般包括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五省區。廣義的還包括河南、江西兩省。

4、華南

[huá nán]

指我國南部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和香港、澳門。

5、濟南

[jǐ nán]

山東省省會。位於山東省西部,南臨泰山,北臨黃河,面積4875平方公里,人口335萬,其中市區132萬。

5. 現在小資本創業有哪些合適的項目

杭州北抖星平台現已對接兩萬多網紅達人入駐,達人還在不斷增加,平台為了商家與網紅之間更穩固的合作,做了雙向選擇的模式,商家可以挑選達人,達人也可以挑選商家,使得商家更好更便捷的對接達人,達人更快更准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北抖星主營業務包括抖音帶貨,抖音小店怎麼開通,精選聯盟入駐,抖音小店代運營,抖音創業項目,網紅帶貨,短視頻項目,抖音直播帶貨項目孵化等。

6. 穆鐵柱去世了

中國籃壇第一巨人穆鐵柱於14日上午因心臟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59歲。穆鐵柱1949年出生在山東省東明縣,身高2米28,1977年入選國家隊,1987年退役。他生前取得的成績包括1977年亞錦賽冠軍,1978年亞運會冠軍和世錦賽第11名。1999年,他被中國籃協授予「新中國籃球運動傑出貢獻獎」。

7.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歷即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編輯本段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葯,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編輯本段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這個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嫦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嫦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葯,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 。

玉兔搗葯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為其下凡的搗靈葯
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妹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遊月宮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餅的傳說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裡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編輯本段中秋習俗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葯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葯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袖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到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油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朴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齣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部分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葯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准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葯槍,以示對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8. 許世友的資料

許世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1906年生,湖北麻城許家窪(今河南新縣)人。早年入少林寺習武,後投身軍旅,曾任國民革命軍連長。192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8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等職。在鄂豫皖蘇區反「圍剿」作戰中,多次參加敢死隊,兩次任敢死隊隊長,屢挫強敵。1932年11月紅四方面軍向川陝邊轉移途中,於陝西漫川關被國民黨軍堵截,他指揮第34團勇猛拼殺,為全軍打開通路。在反「六路圍攻」中,指揮萬源保衛戰,堅守陣地3個月,打垮了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敵人。1936年底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

1938年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曾參與指揮香城固伏擊戰。1940年後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縱隊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員,參與領導鞏固和發展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斗爭。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參加萊蕪、孟良崮戰役。同年8月任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後稱山東兵團)司令員,率部進行膠東保衛戰和周張、濰縣、兗州、濟南等戰役。1949年起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許世友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1954年回國後,歷任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處書記、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64年在南京軍區曾總結推廣「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群眾性練兵運動。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5年10月22日於南京病逝
參考資料:http://news.163.com/05/1017/22/20A5LCGQ00011246.html

9. 四大菜系都是哪幾個

中國菜餚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
除八大菜系外,京菜、滬菜、鄂菜、遼菜、豫菜等也都久負盛名。清真菜、素菜等更獨具特色,富有魅力。

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 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朴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卜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卜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里。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熱點內容
沈陽哪裡批發黃裱紙 發布:2021-08-17 15:55:12 瀏覽:886
鹽城水產品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5:07 瀏覽:709
西柳服裝批發褲子的 發布:2021-08-17 15:55:07 瀏覽:496
服裝批發北京還是廣州好 發布:2021-08-17 15:54:14 瀏覽:533
臨沂服裝內衣批發 發布:2021-08-17 15:54:00 瀏覽:112
海門冷凍肉類食品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3:58 瀏覽:215
商丘冷凍雞腿批發位置 發布:2021-08-17 15:53:57 瀏覽:190
上海市冷凍食品批發市場在哪裡 發布:2021-08-17 15:53:04 瀏覽:832
西安粽子批發廠家 發布:2021-08-17 15:53:01 瀏覽:306
徐州服裝貨架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1:31 瀏覽: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