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正宗帽子批發市場
① 作文:廣東台山的特色小吃
「朝陽假日」旅遊團 ——九寨溝游記 安徽省馬鞍山市山南小學601班顧欣然 意外驚喜爸爸媽媽早就向我許諾:期末考試三門主課達到95分以上,就帶我去黃山遊玩。可是期末考試我沒有考出好成績,讓爸爸媽媽非常失望,去黃山的計劃也就變成了幻想。不久,媽媽發表的一篇論文獲獎了,公司的領導安排媽媽去成都參加頒獎活動,還可以去九寨溝遊玩。媽媽和爸爸商量了好久,最後決定帶我坐飛機去成都。去不了黃山,卻能去九寨溝,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早就在電視里看過九寨溝和松潘黃龍的美景,對九寨溝和五彩池嚮往已久,語文課本里還有一篇描寫五彩池的文章呢!更讓我激動的是坐飛機,飛在藍天白雲上面,是一種多麼好的感覺呀。飛向藍天今天是7月17日,我和媽媽要坐飛機去成都了!這幾天,我不斷地問媽媽何時出發,問得媽媽都有些不耐煩了。換登機牌時,機場的那位阿姨特別照顧我,給了一個靠窗的座位,這樣我就可以方便地觀賞窗外的景色了。我們經過長長的通道登上了飛機,我東瞧瞧,西看看,覺得飛機上的每樣東西都很好玩。飛機起飛前,我看到機艙上方的液晶電視里正給乘客演示遭遇災情時的自救方法,心中又有些緊張。終於要起飛了!飛機沿著跑道滑行了大約5分鍾,開始慢慢地升了起來,下面的樓房樹木變得越來越小,就像展覽館里看到的模型。我仔細觀看公路上的汽車,像一隻只小螞蟻一樣大,它們移動的速度也像螞蟻爬行一樣快。飛機越飛越高,下面的景物越來越小,大地不再像立體模型,變成了一幅平面的畫。飛機不斷升高,我們穿過了第一層雲。看窗外的白雲,有的像—朵—朵的棉花糖,真想把它摘來吃;有的像大莽蛇,追著前方的大白兔。飛機繼續向上攀升,我們又穿過了一層白雲。看到下面雪白的大棉被似的雲,我真想躺在上面睡一覺。這時,藍天配著白雲的美麗圖案,被圓窗戶圈成了—個雙色球,一半藍,一半白,美不勝收。我們一面欣賞窗外的美景,一面吃著點心和水果,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成都的雙牛機場!「朝辭白地彩雲間,千里陵一日還」,要是李白和我們同坐一架飛機,真不知道這位詩仙還會寫出多麼美的詩來。朝陽假日旅遊團下了飛機,我們乘車進入市區,住進了滴水琴大酒店。滴水琴酒店有一個很大的會議廳,由「西部論壇」主辦的授獎活動就是在這里舉行的。上午,我在房間里寫完日記,媽媽已經領回了精美的獲獎證書,我真為媽媽感到自豪。下午旅遊公司來酒店組團,准備去九寨溝和松潘黃龍旅遊了。參加頒獎的共有40多人,被分成兩個團。我們這個「朝陽假日」團,除了我還有另外三個小朋友,其中一對是堂姐妹,都扎著一條馬尾辮,在我們面前跳來跳去,非常活潑。一位來自廣東的小弟弟,一邊吃著麻辣川菜,一邊操著濃重的廣東口音,不停的叫著「好辣!好辣!」還有一位東北的阿姨,頭上盤著發髻,戴著一個綠色的發夾,普通話說得也非常好聽。我們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區,但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走近九寨溝今天我們就要坐車前往九寨溝了。九寨溝位於四川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地處岷山山脈南段,是嘉陵的源頭。九寨溝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眾多的瀑布、無數的海子、大片的原始森林和九寨十二峰構成了九寨溝迷人的自然景觀。還有藏家木摟、棧橋磨房、晾架經帆和神話傳說組成的人文景觀,被譽為美麗的「童話世界」。中途停車休息,我們意外地看到了白氂牛。遠遠地看,我還以為是大白羊呢!走進—看才知道它們是氂牛。它們的毛像雪一樣白,肚皮下的毛足有30厘米長,一直拖到了蹄子上。氂牛的主人還精心的把氂牛打扮了一番,牛角上掛了小綵球,毛也被梳理的整整齊齊,一塵不染。氂牛姑娘們靜靜地站著,微微的笑著,真是幾位漂亮的氂牛姑娘啊!但許多人騎在氂牛身上拍照,我覺得這么漂亮的氂牛姑娘,騎她們實在有點不禮貌吧。汽車繼續前行,有人向我們揮手,要求搭車。司機友好地停了車,讓他們上了車。上車的是一對兄妹,妹妹扎著紅頭巾,身穿彩色藏袍,脖子上著一條很好看的琥珀項鏈,手上還帶著精美的手鐲。哥哥留著八字鬍;穿著銀白色的藏袍,掛著—把腰刀,還有一些珠寶。兄妹倆落落大方,給我們唱起了藏族歌。妹妹唱得甜美動聽,哥哥唱得悠揚洪亮,他們的歌聲陶醉了一車人,使車內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丁。媽媽早已發現我的眼睛總盯著那位姐姐脖子上的琥珀項鏈,便和她討價還價,買了下來。我開心地把它拿在手上,左看看右看看。這塊琥珀是金黃色的,晶瑩剔透,裡面還有一隻被困住的小蟲和一些花瓣,小蟲可能是在采蜜時被困住的。九寨溝距成都400千米,路途遙遠,沿途山高路險,道路崎嶇不平,還多次遇到了堵車的情況,影響了開車的速度。我們早上7點就出發,到晚上10點,離九寨溝還有100多千米,導游只好率領我們在松潘縣城住宿了。走進九寨溝早晨5點,賓館的電話鈴聲就將我們喚醒。離天亮還有2個多鍾呢,我迷迷糊糊的起了床,結果把衣服都穿錯了,惹得媽媽哈哈大笑。大家匆匆吃了些稀飯饅頭,跟著導游上了路,繼續向九寨溝前行。上午10點,我們終於到了溝口。溝口是九寨溝風景區的大門,我們在這里購買了門票及觀光車票後,乘坐觀光游覽車進入九寨溝,開始游覽九寨溝的美景。樹正溝九寨溝的著名景點主要分布在樹正溝和則渣窪溝3條風景線上,我們首先進入樹正溝游覽。沿途,我們經過了荷葉寨。荷荷葉寨是九個藏族村寨中最大的一個,以田野風光著稱。荷葉寨的道口有一棵百年占松,蒼勁挺拔,被命名為迎客松。過荷葉寨前行,便來到盆景灘。盆景灘是—片淺灘,長滿了白楊、杜鵑,水從林間流過,樹木千姿百態,水色晶瑩碧藍,如—個巨大的翡翠花盆盆景。樹正瀑布是我們入溝以後見到的第一個瀑布。它寬62米,相當於我們學校的操場;高15米,相當於6層樓房。雖然它是九寨溝四大瀑布中最小的一個,也能讓初游九寨溝的人驚心動魄。上游的水奔流而下,水霧四散,構成了一片水簾。瀑布跌落後,又匯成了一道激流,往下游的磨坊奔流而去,不斷推動著磨房和轉經房的木輪。在瀑布前,我們還遇到了外國的一家人,做著手勢讓我幫他們拍照,可我沒看懂。樹正瀑布前是樹正寨,遠遠望去,只見寨前有一座金黃色的佛塔,飄揚著五顏六色的經幡,那是藏拜神念經的場所,我感到非常神秘。樹正寨的後面,是九寨溝藏最崇拜的達戈男神山,它和日則溝的色嫫女神山遙遙相對。離開樹正寨往上行,便到了犀牛海。傳說一位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的藏族老喇嘛,騎著犀牛來到這里。飲用了這里的湖水後,居然奇跡般地康復了。於是老喇嘛捨不得離開,騎著犀牛進入了海中。犀牛海是樹干溝最大的海子,水面湛藍,晶瑩透亮,好似一塊藍寶石,又似一面鏡子,讓遊客留連忘返。樹正溝海子很多,除了犀牛海,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火花海了。火花海四周是茂密的樹林,湖水掩映在重重的翠綠之中,像一個晶瑩無比的翡翠盤。湛藍色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如果趕在展霧初散、陽光照耀的時候看海,山於陽光的折射,水面會閃爍出朵朵火花,星星點點,跳躍閃動。日則溝日則溝在諾日朗瀑布與原始森林之間,是九寨溝風景線中最美的部分。我們從犀牛海乘游覽車直達日則溝中間的日則招待所,然後徒步返回,盡情游覽。我們首先到了箭竹海和熊貓海。箭竹海湖面碧藍,四周箭竹茂盛,是熊貓覓食的好地方。箭竹海下方是熊貓海,導游說大熊貓最喜歡來這里游盪、喝水,所以叫熊貓海,可惜我一隻熊貓也沒看見。離開熊貓海,五花海盡收眼底。五花海五光十色,寶藍、墨綠、翠黃、深藍……晶瑩剔透,像只色彩斑斕的水晶盤,令人眼花繚亂。珍珠灘到了。珍珠灘是一片淺灘,長約200米,寬約120米,珍珠灘水珠飛滾,如珍珠滿灘,珍珠灘也因此而得名。我還在珍珠灘喝了幾口清涼的泉水,泉水冰冰的、甜甜的,很好喝。珍珠灘後面是珍珠灘瀑布,寬約160米,落差最多40米,有十幾層樓高,瀑布直沖谷底,吼聲如雷,形成一道巨大的水幕,恰似銀河落九天。著名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師徒4人從瀑頂走過的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繼續前進,我們來到了鏡海。鏡海湖水湛藍,恰似—面鏡子。它的倒影堪稱一絕,能把天空映在水裡,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形成了鳥在水中飛,魚在空中游的奇觀。著名導演張藝謀,還曾在這里拍過電影《英雄》呢。沿著棧道,婉蜒而上,不久便來到了諾日朗瀑布。藏語中諾日朗是雄偉、高大的意思,因此諾日朗瀑布意思雄偉壯觀的瀑布。它落差20米,寬300米,是九寨溝最寬的一個瀑布。滔滔的水流經瀑布頂部流下,如銀河飛瀉,震山撼谷。南端水勢浩大,騰起朦朦水霧,在陽光的照耀下,我看見了一道彩虹橫掛山谷,使得這片瀑布更加豐姿迷人!則查窪溝長海是我們遊玩則查窪溝的第—站。長海是九寨溝最長的—條海子,湖水湛藍,成「u」字形,像戴在大地母親脖子上的水晶項鏈。在長海上的棧橋上,我穿著紅白相間的藏族服裝,戴著一頂毛茸茸的藏族帽子,望著遠方的雪山,媽媽拿著就相機拍了一張,還說我像個藏族小公主。接著我們開始尋找五彩池。為了找五彩池我們走了好多冤枉路。語文書中曾寫過這個五彩池,寫得很美,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要看到五彩池,盡管我的腳走的很累。不過功大不負有心人,我們終於來到了五彩池,但我有些失望,因為現在才知道,書中的五彩池是松潘黃龍的,而這里的五彩池不像書中寫得那麼美,它和五花海有些相似,因水草和樹木的映襯,它除了天藍色,又多了翠綠和深藍。我們在五彩池旁邊的棧橋上看見了可愛的小松鼠,小松鼠全身棕灰色,有著一條大大的尾巴,正在吃遊人剩下的餅干,我很想去摸摸它,可它還沒等我靠近就被嚇跑了。晚上,我們下榻九寨鎮上的—家賓館,我睡得很香。攀登黃龍7月21日早晨6點,「朝陽假日旅遊團」又出發了。我們沿途參觀了當地的氂牛肉加工廠、中葯材商店,然後繼續向黃龍前進。黃龍位於松潘的岷山主峰雪寶頂下,海拔4000多米。導游提醒大家爬黃龍會有高山反應,建議體質差的遊客租氧氣,嚇得我也讓媽媽租瓶氧氣來。媽媽叫我別害怕,說只要我堅強,一定能爬上黃龍。下午1點,我們到了黃龍風景區的大門,開始攀登黃龍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蔚藍色的梯級水池,水池大小不一、形態態各異,湛藍透綠,像—個個碧玉盤,這就是迎賓池。繼續向上攀登,我們接著看到了黃龍的著名金灘鋪地。金灘鋪地是一條長1500米寬100米左右的岩熔坡道,表面凹凸不平,顏色以金黃為主,上面一層薄薄的清水緩緩流動,宛如一條黃色巨龍躺在山坡上,黃龍景區的名字由此而來。這時,我開始出現高原反映,覺得吸不到足夠的氧氣,感到一陣陣胸悶,每爬一級台階,就像爬一層樓。在媽媽不停地鼓勵下,我受到了鼓舞,勇氣倍增,終於登上了頂峰,笑到了最後。無限風光在險峰,我們終於看到最美的五彩池。五彩池是一組艷麗奇幻的彩池群,大小40餘個,形態各異,層疊而上,池水五顏六色,美不勝收,恰似給黃龍帶上了—個五彩的寶石胸針。今天我不僅欣賞到了五彩池美景,也挑戰了自我,體會到了戰勝困難的喜悅。成都小吃從九寨溝回到成都,旅遊公司推出了一道精彩的旅遊項目——品嘗成都小吃。我們來到了一家很大的風味飯店。飯店的天花板上掛著許多方形燈籠,燈籠上畫著許多精美的圖畫。服務員穿著漂亮的旗袍,用精美的盤子端著各種美味的小吃,魚貫而入。第一道是擔擔面,那種又細又薄,又滑又嫩,又麻又辣的滋味,現在回想起來還讓我流口水呢!我平時怕辣,可擔擔面太好吃了,我一邊吃著擔擔面,一邊辣得流出了眼淚。第二道是葉兒粑,它可是鼎鼎有名的成都小吃呦!葉兒粑是用糯米面做的一個小面團,裡面塞上肉餡,再包上桉樹葉子蒸熟。它油而不膩,爽滑可口,還帶著桉樹葉子的清香,好吃極了,我一下子吃了好多個。龍抄手、鍾水餃、賴湯圓……各式各樣的小吃被陸續端上桌子,一道比一道漂亮,一道比一道好吃。我開始後悔起來,後悔前面吃的太多、太快,現在吃不下了。如果沒有品嘗過成都小吃,你就等於沒去過成都。卧鋪火車8月23日晚上,我們已經結束了6天的遊程,登上了成都開往南京的火車。在我的要求下,媽媽才決定乘坐火車回馬鞍山,讓我多看一些沿途的風光,體驗一下坐卧鋪火車的感覺。出了成都不久,火車就開始在大山裡穿行。透過車窗望去,一座座山峰巍然聳立,連綿不斷,像一個個巨人,護衛著祖國的疆土。列車高速前進,山峰不停地飛向後面,流淌成柔和的線條。幾小時後,列車開始翻越秦嶺,這是一座更大的山脈。列車接連不斷地在山洞裡穿行,大約100多個。每過一個山洞,列車就像馳進了黑暗的夜空,讓我感到非常刺激。我用媽媽的手機給爸爸發簡訊,請爸爸做一道紅燒仔雞,等我回家解饞,可就是發不出去,山太高了,手機的信號被屏蔽了。廣播里播放著動聽的歌曲,我一邊吃著成都的水果,一邊和媽媽打牌,真是悠閑快活極了。8月25日中午,列車到達南京站,我撲向等候多時的爸爸,高興得不得了。
② 怎麼看待陳小春倡保衛廣東話的行為呢
我在這里不談論陳小春所說的粵語和唐宋古詩詞的關系,我在這里想說的是我對陳小春所說的他在飯局上遇見這么一個人然後和她聊天這回事表示懷疑,為什麼呢?1.因為陳小春在微博上所寫的他們兩的對話很生硬,根本不像是正常對話,尤其是「她很屌的說」、「沒文化」、「就好了」等字眼,從傳媒的角度來看很明顯這類語氣深重的字詞是為了他發這條微博的目的而設的,一個你剛在飯局上才認識的人和你聊天會用這些語氣強烈的字詞?2.陳小春說她是川音畢業的湖北人,這一點引起了我的懷疑,我是廣東人,我對香港人了解比較多而且很早就接觸他們了,他們一提到四川啊湖北啊這些,我就馬上想到大陸人一提到壞事就說河南人,事實上他們對大陸的印象最早就來自四川、兩湖、東三省,沒有其他,沒有其他,沒有其他!所以他們在想到大陸人不好的地方腦子里就自動的四川啊、湖北啊、東北啊。。。這造成了我對他所言是不是事實的懷疑,很可能是陳小春自己編造的對話;3.陳小春最後說「那你隨便念幾首唐宋詩詞」,然後那個女的說「其實我也不太了解,但是我有聽說過唐宋詩詞,我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請問,這么來說話的人,地球上除了華裔、某些兩岸三地人,還有誰,一個大陸本科畢業的人這么來說話?你見過哪個大陸人說「我聽說過唐宋詩詞」、「我大概知道唐宋詩詞是怎麼回事」?別人叫你背一下詩詞就算不能脫口而出眨眼睛想一下「春眠不覺曉」「葡萄美酒夜光杯」「床前明月光」想不到?所以我覺得可能是陳小春自己編造的故事,因為香港人就算受過正規教育的能脫口而出唐宋詩詞也不多,香港人確實會出現一問你會不會被一首詩詞來聽啊然後就卡殼說我大概了解詩詞是怎麼回事啊、我大概聽說過啊,所以陳小春編造一個湖北人可是他自己想像了一個香港人在和他對話,這才導致他們的對話這么生硬、看起來這么怪,而且這個女的說成是哪裡不好非說湖北四川,這就像大陸人編一個故事自動把壞人編成河南人,太假了。
③ 廣東話吃飯沒標准發音
作者:fenkyo 回復日期:2005-6-28 2:26:10
作 者: 葉曙明(葉曙明)
老廣為何要死守著自己的方言?
中原人在嶺南定居後,他們帶來的文化,便一如水銀瀉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處於弱勢地位的土著語言——古百越語,很快被逐入深山老林、窮崖絕谷之中。客家人有一警句:「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祖宗的語言,是他們在遠離故鄉,不得不掙扎求存於「瘴癘之地」時,仍然抱著廟宮未改,城社尚存的心態,堅守強勢文化優越感的精神支柱,成為維系一個族群世代相傳的重要紐帶。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廣東人,在廣東出生,吃廣東米,飲廣東水長大,從小到大你填寫簡歷時,籍貫一欄都是填廣東。但有一天,冷不防有人問你:「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是廣東人呢?」你脫口而出的回答是什麼?因為我在廣東出生?因為我父母是廣東人?還是因為我的戶口在廣東?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過一個調查,到底廣東人是根據什麼認定自己是廣東人的?結果,在被訪對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據方言,其次是血緣關系,第三才是地緣關系。也就是說,人們是根據鄉音,從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鄉的。就算你生活在梅州,但不會說客家話,你也不算客家人;就算你的戶籍是潮州,但你不會說潮州話,走到街上也不會有人當你是潮州人。在廣東人心目中,方言的位置就是這么高。方言的功用,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遞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
以前,北方人把廣東話一律稱之為 「禽聲鳥語」。大清皇帝召見廣東地方官員時,被他們一口一個「我哋、佢哋」搞得頭大如斗,一怒之下,詔令閩粵兩地都要設立正音蒙館、正音書院,以駐防旗人為正音教師,全力推廣普及官話。可惜駐防旗人本來就懶,又碰上廣東這樣的方言死硬派,推廣了半天,廣東人的舌頭沒有捲起來,正音書院卻荒廢倒閉了不少。
五嶺之外,依然是一片鳥語花香。
今天,「推廣普通話,邁向現代化」這個口號,喊得震天響。似乎方言成了現代化的障礙。其實,歐盟15個國家,統一了貨幣,統一了經濟政策,也沒統一語言,不是一樣可以現代化嗎?香港人在回歸前也沒有推廣普通話,大家都說粵語,並不妨礙她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事實上,廣東話與現代化並不矛盾,說到底,普通話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無須提升到道德與素質的高度,甚至與國家前途、民族興衰掛上鉤。
廣東人都是很講實際的,只要生活確實有講普通話的需要,根本不用政府採取行政手段,他自然會去學、去講。只要有助於他「搵食」,別說是普通話,就是非洲土話他也肯學。學普通話就等於學英語一樣,多掌握一種交流工具,絕對有賺不賠,但不能為了鼓勵學習普通話,就去踐踏自己的母語。廣東人並不拒絕學習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推普」是不遺餘力的,「煲冬瓜」的水平,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中青年一輩基本上都能聽能說了。只要尊重事實,就不會否認這個巨大的進步。
今天北方人到廣州的商店購物,大部分售貨員都會主動和他說普通話;公務員也都會講普通話了;城市的大部分學校都用普通話教學了。據調查,銀行、郵局、公園、商店、的士等行業的普通話也都全部過關。這還不夠嗎?難道非要廣東人在家裡也說普通話不可?非要粵劇也用普通話來演唱不可嗎?
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漢語詞彙和用法,像「企」(站)、「食」(吃)、「行」 (走)、「頸」(脖子)、「渠」(他、她)、「晏」(晚)、「慳」(節省)、「無」(沒有)、「銀子」(錢幣)、「卒之」(最後)、「姑勿論」(且不說)、「於是乎」(於是)等等,讀起來儒雅之至,白話文早就沒人這樣用了,可在粵方言里,還大行其道,成為市井坊間的日常口語,甚至連「嗟」、「噫」這些古漢語中的感嘆詞,廣州的小孩子也常沖口而出——「嗟,怕乜?」(「嗟」白話讀作「車」,含否定之意,「怕乜」即「怕什麼」。)「噫,好肉酸!」(人們通常誤把「噫」寫作「咦」,其實在粵語中,兩個字是不同的。「肉酸」意即「難看」。)使人不禁拍案驚奇。
廣東人里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風余韻,雖廢猶存。在台山人的家庭里,媳婦把家婆稱作「安人」。安人,從宋代開始就是正從六品官誥命夫人的封號。除了台山,據說在花都、從化一帶,也有稱家婆為安人的。聽起來頗有點官宦人家的派頭,也許,這就是「祖上也曾風光過」的遺痕吧。
有人認為,粵語形成於晉代,所謂「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西晉時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這是一個北人南遷的高潮。故廣東人「至今能晉語」,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但清代廣東著名學者陳灃認為,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閱讀古文。他寫過一本《廣州音說》,專門解釋其原因,「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人們所說的「粵語」,主要是指廣府話,尤其是指以廣州西關(上下九、第十甫一帶)口音為本的白話。如果你想驗證自己的粵語說得准不準,有一個辦法,念念這首歌謠吧:「阿四阿四,攞條鎖匙,開個夾萬,攞兩毫子,買斤荔枝,唔愛黑葉,要愛槐枝。」這首歌謠取衣韻,必須上下齒咬合,舌面向上,才發得出衣音。如果你能咬字清晰准確,就算會說正宗的白話了。
在粵語詞彙中,據說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方言。廣州人日常口語中,方言出現的頻率,竟高達五六成。最令北方人頭痛的,也許是廣州話中大量的倒裝句。北方人說「你先走」,廣州人說「你行先」;北方人說「很感謝」,廣州人說「多謝曬」;北方人說「太飽了」,廣州人說「飽得滯」;北方人說「給你一塊錢」,廣州人說「畀一文過你」;北方人說「找不到你」,廣州人說「搵你唔到」。如此等等,真是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啊。
在粵語文化圈裡,常聽到人們談論起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掌故。當年,帝制傾覆,共和初肇,在中華民國國會里,要求奉粵語為中國「國語」的呼聲很高,支持的票數,已然過半。但孫中山逐一去說服粵籍議員,勸他們放棄粵語,改投北京話一票。最後,憑著孫中山的人望,粵語僅以3票之差,敗給了北京話。
揣測孫中山的用意,當時南北雙方仍處於對立狀態,既然清朝把北京話作為官話已經兩百多年了,繼續沿用下去,可以避免節外生枝,減少南北統一的障礙。這恰恰表現了南方人胸襟開闊,相讓為國的精神。南腔北調,乃地理自然形成,本無所謂優劣,既然我可以奉你的語言為國語,你又何必非把我的語言斥為「鳥語」不可呢。
廣東人始終堅持認為,白話是廣府人的母語,福佬話是潮汕人的母語,客家話是客家人的母語。方言是一個族群的身份認同,是一種凝聚力。方言蘊含了豐富的地方人文內涵,一種方言的消失,勢必會使它所傳達的那種地方文化也隨之萎縮和貧乏化。正如美國一位語言學家所說:「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就等於失去一座盧浮宮。」所以從文化的角度看,普通話固然應該推廣,但方言也不應聽憑它消亡。
在廣東這個移民大省里,各種方言錯綜復雜,四鄉八鎮,各有不同,甚至村頭村尾亦相迥異。沒有哪一種方言,能夠把三州六府的鄉音統一起來。即使人們力圖從語言學上把它們分類,也往往予人綆短汲深的感覺。廣東真是一座語言的大寶庫。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調查顯示,有82.86%的廣府人、39.18%的客家人和38.18%的潮汕人認為自己的方言比其他方言好聽。同時也有 37.06%的客家人和37.27%的潮汕人認為廣府白話比其他方言好聽,而廣府人對潮汕話和客家話的「好聽度」,評分卻很低。由此可見,在廣東地區,白話佔了絕對的優勢。
廣東人的兼容並蓄,同樣反映在語言上。近20年,大量華洋雜陳的港式粵語長驅直入,對粵方言所作的深耕改土,是歷史上兩百年都難以達到的。其結果,粵方言在最古色古香的美名之外,又增添了一個最多創新詞彙的特點。「炒更」、「搵食」、「搞掂」、「無厘頭」、「士多」、 「T恤」、「的士」、「擦鞋」、「人氣」、「案底」、「做騷」、「草根階層」、「夾心階層」、「人間蒸發」等等新詞,以及「他很陽光的樣子」、「她蒼白著臉」這些詞法亂用的港式粵語,復暢行內地。
半個多世紀以來,廣東還經歷了兩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949~1952年間,解放大軍南下,土改大軍南下,大批北方幹部浩浩盪盪開入廣東。另一次是1980年代以後,廣東改革開放,在「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口號激勵下,千百萬北方人懷著創業夢想,奔赴廣東這片熱土,形成風起雲從,百川赴海之勢。粵語一度成為人們熱衷學習的語言,許多地方都競相開辦了粵語速成班,報學者十分踴躍。我們從電視新聞上看到南下列車上的洶涌人潮,亦不禁瞠目結舌,嘆為百年難見的奇景。
移民潮對廣東政治、經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是互動互補的。尤其是第二次的移民潮,還在持續高漲。不管我們樂意與否,南北文化都在不斷洗牌,民風民俗的丕革,已深入到每條街巷、每家店鋪、每個公司、每戶家庭、每個人的起居、飲食、衣著、娛樂、求職、婚姻等等庸常生活,卻是不爭的事實。
像深圳這個新興城市,1982~1990年間,就有164.25萬人口,從外地遷入,佔了當地人口增長的96.62%,普通話在這里已差不多成為主要的交際媒介。如果還按傳統的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標准來劃分它,未免有牽強之感。
有人認為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顯示了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但我卻認為,正因為大量外來人口湧入,才顯示了保護粵語的刻不容緩。我在報紙上看到,杭州市一位政協委員在向政協會議遞交的《關於保護杭州方言,防止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缺失》提案中大聲疾呼:「當你來到四川茶樓里,發現擺龍門陣的人操的不是四川話;當你在對外電視節目上,再也聽不到閩南話;當你來到了非洲的某個部落,發現土著人全說一口流利的English(英語),你會不會覺得很失望?當所有的城市都說同一種語言時,那麼每個城市獨有的吸引力就減弱了。所以,我呼籲要保護杭州方言。」
我不禁為這位委員拍案叫好。什麼時候,我們廣東也有人能挺身而出,理直氣壯地為保護廣東方言而奮臂大呼,我一定為他吶喊助威。
被人排斥,還要擔著排外的惡名
廣東人排外。
這是北方人對廣東人一個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誤解。以至許多根本沒踏足過廣東,甚至連一個廣東人都不認識,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聽的人,也如矮子看戲一般跟著嚷嚷:「廣東人排外啊!廣東人排外啊!」讓人在無奈之餘,也恍然明白,為什麼曾參殺人、三人市虎的故事會在中國流傳千年,有時以訛傳訛的殺傷力,真是大得驚人啊。
廣東人是否排外,我們不妨到廣州的南海神廟看看。相傳唐代從印度來了一批朝貢使者,在南海神廟這里登岸,其中有一個叫達奚司空的使者,在神廟兩側各種了一棵波羅樹。後來這個達奚司空因貪看日出風景,竟誤了上船,他的同伴都走光了,他卻孤身一人流落異鄉,不久鬱郁而死。他的遭遇令當地鄉人深為感動,於是封他為南海神手下六侯之一的助利侯。從此南海神廟也稱「波羅廟」。
達奚司空居然可以成為中國人的神靈,受人間香火供奉,是一件極具象徵意味的事情,令我不禁想起廣州華林寺中的馬可•波羅,不也成了五百羅漢之一嗎?還有唐代被貶到廣東的韓愈,雖然在潮州只逗留了不及一年時間,但當地人不僅建起韓文公祠紀念他,甚至連潮州山水也改稱「韓江」、「韓山」、「韓木」,其崇拜程度,高於孔子,簡直超佛越祖;海豐的方飯亭,是紀念文天祥的;虎門也有紀念林則徐的博物館和紀念碑。他們都不是廣東人。
任仲夷這個名字,廣東人都很熟悉。他是河北人,1980年代曾擔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東的改革開放,就是在他任內正式啟動的。廣東人對他一直念念不忘。多年後,任仲夷在談到廣東人是否排外時說:「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能說廣東人有排外思想,更不能籠統地說是『地方主義』。比如,過去隸屬廣東的海南島,有個五公祠,五公祠里的『五公』都不是廣東人,但是當地人給這『五公』修了廟。」他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說:「我沒有感覺到廣東人排擠我。」
這一類的例子,舉不勝舉,足證廣東人並不排外。凡對社會有功德的人,自然可得到人們的崇敬,不管他是來自北方,還是西方。
如果我們不帶偏見地看一看歷史,受到最多歧視和排斥的,到底是廣東人,還是北方人?如果說廣東人確有排外行為,那麼,是出於他們夜郎自大,目中無人,還是受到壓迫後的反彈?廣東被稱為「南蠻」,歷代王朝對她進行了種種妖魔化,史書上有盈千累萬的記載。即使到了現代,在革命風暴的盪滌下,許多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或剝落蛻化,或一掃而空,但廣東人兩千多年來所遭受的誤解,卻沒有多少改觀。任仲夷所提到的「地方主義」,就是一個痛苦的例子。
一位革命老人向我追述往事。1949年,解放軍渡過長江,長驅南下,快要打到廣州了。當時擔任兩廣戰役的主力軍,絕大部分是東北戰士,這位老人就是其中一分子。他很坦率地對我說,當時他們的確有一種觀念,覺得廣東人都是些「有待解放」的小商販和小土地出租者。南下行軍途中,各種有關廣東人排外的傳言,已經傳得沸沸揚揚。有人說「廣東麻風病人很多,一旦染上,無法醫治,全身霉爛而死」;有人說「廣東天氣炎熱,煎餅不用火烤,放在太陽下一曬就熟」;也有人說「北方人到廣東語言不通,工作難做」。飛短流長,談虎色變,有人乾脆要求在贛州掉頭回北方。
為了讓東北戰士更多地了解廣東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在贛州召開一次擴大會議。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和第三書記方方都在會上作了報告,詳細解釋廣東人的歷史和生活習俗。他們當年所說的話,在今天看來,仍是非常中肯與客觀的。方方是廣東普寧人,他在會上說:
「關於民情民風俗,廣東人是著名強悍好鬥。流行的一句廣東話叫『唔做衰仔』,就是不要跟別人不上,以落後為可恥。因此,廣東人有一股傻勁。在廣東常常發生械鬥,鄉與鄉之間,或姓族與姓族之間常因爭風水、爭水利,械鬥數年不止,甚至歷代成為世仇。」
「廣東人一般是豪爽、熱情、喜交朋友,富於冒險精神,敢拼、敢乾的。如明末清初許多華僑是坐了木船漂洋出海的,這便是拼與乾的精神的表現。因此廣東人做事一般是大膽的,勇敢的,參加革命很積極。但廣東部分城市居民,受壞影響較久,有驕傲、自大毛病,自以為開化較早,見得事情多,弄小聰明,不只輕視外省人,也輕視山縣及鄉村人。」
為了消除北方人的誤解,方方把廣東人的衣著、禮節、飲食習慣,也一一加以解釋。「廣東人好吃,那也是廣東人的一個特點。廣東人對於吃的講究那是很出名的。穿著倒也隨便。廣州的點心各色各樣,蛇、老鼠、狗、貓、禾花雀、禾蟲……很多別省人不敢吃或沒見過的東西,在這里都有人敢吃,外省人會覺得驚異。」
在風俗方面,「廣東因與外洋接觸較早,禮節不大講究。特別是受了年來戰爭的影響,封建禮節已大受破壞。如潮汕婦女過去喜歡搽粉的,後來在戰爭中生活艱苦,要外出挑擔糊口,就再也不講究天天搽粉了。」
甚至連他們的洗澡方法,方方也作了詳細講解。「民眾一般愛好清潔,天天都要洗澡,這與北方人不同。廣東人洗澡只用一個盆或一個桶,因為他們常常洗,只周身一淋便算了。北方人因不常洗,一洗便要一二個鍾頭,這與廣東人不同。」南北的生活習俗、社會風氣、文化傳統,在許多方面,的確迥然不同。
在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繪形繪色地介紹一個地方民眾搽粉與洗澡的習慣,在中共歷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見的。方方橫說豎說,無非是要告訴在座的北方幹部: 「有人以為廣東人有特別排外傾向,我以為那是不確實的。從大革命到目前,廣東的領導幹部和許多工作同志,都是外來幹部……他們都領導得很好,他們的領導都沒有碰到什麼反對。因此外來幹部與本地幹部團結問題,只不過是全國的一般問題而已。」
老家在廣東梅州的葉劍英,也以客家人的身份告訴大家,其實廣東人和中原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現在定居在廣東的人,很多都不是廣東原來的本地人,是由中原地區遷移過去的漢人。一般史籍的記載,都說南北朝時期漢人被迫南遷,逐步被壓至海岸,再無地方可退了,就在廣東定居下來。南遷漢人在和異族與當地土人的雙方面斗爭中,逐步加強了內部的團結和組織,這就是廣東人之多數聚族而居,封建姓氏的團結比較堅強的緣故。」
葉劍英和方方的話,句句都說得很實在,但卻未能消弭南北之間的隔膜,也無法阻止悲劇的上演。現在,許多70歲以上的廣東老人,談起1950年代那兩次大規模的「反地方主義」運動,仍然唏噓不已。
當年葉劍英、方方領導廣東土改,由於天下已經大定,他們根據廣東的實際情況,採取了較為溫和的政策,結果卻被斥為「和平土改」。中央認為其根源在於廣東人的「地方主義」、「封建宗族觀念」,於是,在1952年和1957年,兩次反地方主義運動,便像巨靈之掌打到廣東人頭上一樣。
為了把廣東的「地方主義勢力」連根拔起,大批北方幹部浩浩盪盪調入廣東摻沙子,從粵北山區到粵東平原,遍布廣東各地。廣州市屬各區的區委書記、區長,大部分是南下的。本地幹部被批的批,斗的斗,撤職的撤職,開除的開除。經過大規模調整,全省縣以上主要領導,80%是北方人。多數地委的主要領導都換成南下與大軍幹部,兩個區黨委主要領導全是南下與大軍幹部。原來擔任正職的廣東幹部紛紛降職,給北方人讓位。
在第一次反地方主義時,7000多名廣東幹部受到處分。
在第二次反地方主義時,受處分的廣東幹部僅廳局級至副省級的便有近90人,地縣級和普通幹部多達1萬多人。
葉劍英在第一次反地方主義時,亦受到牽連,被調離廣東。臨行前,他說了一句很沉痛的話:「主帥無能,累及三軍。」葉帥為自己無法保護廣東幹部不受無辜傷害而痛心。不知多少廣東人因他這句話而淚流滿面。在反地方主義運動中被戴上「反黨聯盟」帽子,受到嚴厲處分的廣東省委書記古大存、馮白駒和被戴上「右傾、官僚主義、分散主義」帽子的方方,直到1983年和1994年才分別獲得平反。
本來,廣東人承受了如此深創巨痛的傷害,有點怨氣也在情理之中。但廣東人並沒有這樣做,試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對北方的門戶是更加敞開了,還是更加封閉了?
據2004年的統計,廣東全省有7000萬戶籍人口,有2800多萬流動人口。也就是說,在總人口中,幾乎有三成是外省人。別忘了,在擁有廣東戶籍的人口中,還有相當數量是外省籍貫的。從1994年至2004年,在廣東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以每年100多萬的速度增長,而2003年更創下新紀錄,達到320多萬。全國有1/3的流動人口都在廣東。就憑這一點,也不能昧著良心說廣東人排外了。試問,如果你是一個排外的主人,你家裡會天天賓客盈門嗎?
可惜,事實並不能稍稍觸動某些人的良知,也不能使他們的成見有絲毫改變。總之廣東人就是排外,你打死我也不會改口的了。廣東人把北方人叫做 「撈松」,還不是歧視?殊不知,「撈松」一詞,並非廣東人發明的,而恰恰是北方人自己叫開來的。以前北方人見面,喜歡互稱「老兄」,廣東人聽多了,也把北方人叫做「老兄」,發音不準,變成了「撈松」。這和廣東人叫潮州人做「冷」,叫日本人做「架佬」,叫西方人做「鬼佬」一樣,雖然含有戲謔成分,但要把它提升到地域歧視的范疇,則未免小題大做了。
四川人口裡的下江人,東北人口裡的關里人,北方人口裡的老廣,都不是歧視,惟廣東人一叫「撈松」 (老兄)就是歧視。這恐怕講不通吧?現在,甚至已經敏感到連「外地人」、「外來工」這些詞,似乎都含有歧視成分了。如果一個廣東人說:「你們外地人……」 那他很有可能會被指為歧視外省人。
在廣州街頭還有一種現象,常令外省人怒發沖冠,就是當他們向廣州人問路時,對方一聽他的外省口音,往往立即閃開,不願搭理。遇上這種事情,簡直就是當街受辱,誰都會覺得十分難堪與氣憤。不過,廣州人並非天生冷漠,而是他們遭遇了太多這樣的例子:一個外省人上前問路,問完以後就說:「請別誤會,我是北方某某大學的學生,來廣州實習,跟老師走散了,錢包又被人偷了,你能借個手機給我打電話和學校聯系嗎?」如果你真的糊里糊塗把手機借給他,那麼十之八九是肉包子打狗,一去沒回頭。
這種街頭騙子實在太多,以至廣州人一聽外省口音問路,便心生戒意。這是上了無數次當,交了無數學費之後,買回來的教訓,你能怪他們嗎?
一位到上海出差的朋友告訴我,在上海還見過有報攤豎一牌子寫著「問路先買報」呢;在河南、安徽農村,有的村民放幾塊石頭在公路上,就敢做收養路費的營生,說起理由他們也很振振有詞,因為公路從他們村的地面上經過了。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但可以肯定,絕對只是少數,如果據此便引出「上海人如何……河南人如何……安徽人如何」一類聳人聽聞的結論,那才真是侮辱天下人的智慧呢。
今天,到廣州天河北路、環市東路等高級寫字樓區轉一轉,便會發現,出入於摩天大樓的粉領、白領、灰領、金領,北方人成群結隊,本地人反而相形失色;從事保險業、飲食業、服務業、廣告業、傳媒業的北方人多如過江之鯽。從祈福新村、碧桂園、雅居樂等高尚住宅區的新業主,到石牌村、冼村、楊箕村、三元里村的出租屋租客,北方人佔了半壁江山。不會廣州話,不熟悉廣州道路,居然也堂而皇之地在廣州開的士。試問,中國還有第二個城市能夠如此嗎?如果這樣還叫排外,真不知如何才叫不排外了。
我在海豐縣遇見幾位年輕的湖南籍教師。海豐並不是什麼繁華鬧市,這里位於屏風九迭的蓮花山脈,生活條件、工作條件都相對簡陋。我問他們,為什麼不到汕頭或廣州找工作?他們微笑著回答,這里的人待他們很好,他們對海豐已經產生感情了,不想離開了。
我這么說,肯定會受到一些人的質疑。難道廣東人就這么高尚?就一點都沒有歧視外省人?一點排外思想都沒有?當然也不是。親不親,故鄉人。這是中國人的通性。有人舉出外省籍勞工在廣東受到剝削的例子,舉出孫志剛事件的例子。這些都是實情,但決不能以偏概全。我認為,勞工受到不公平待遇,還有孫志剛事件,這些都是中國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廣東的問題;是體現國家能力的問題,是法制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排外的問題。說它是排外問題,實在是降低了它的意義!
從歷史上看,廣東人本身就是來自五湖四海,容納百川是她的文化特點之一。雖然,清代在江南許多地方都發生過相當激烈的「土客械鬥」,廣東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語言不同,習俗相異,另一方面也在於互爭土地,引發沖突。雙方付出的代價,固極慘重,但如果拉開歷史的距離來看,這種沖突,未嘗不是土客文化互相磨合的一個過程。不同文化體系的迎頭碰撞,要達至融合相存,恆須經歷血與火的洗禮,從秦皇開邊,到鴉片戰爭,莫不如是。
然這一切,隨著農耕時代的逝去,早已成了歷史的追憶。今天,在廣府地區講白話,在潮汕地區講潮汕話,在客家地區講客家話,大家和睦相處,誰也不排斥誰,誰也不歧視誰的方言。廣東人與文明同步成長,所以我們極少從廣東的影視作品中看到對外省人的醜化,倒是經常看到一些對廣東人毫不了解的作品,熱衷於把廣東人描寫為 「個子瘦小,滿身金飾,見利忘義,庸俗低級,色迷迷和一口珠江牌普通話」的形象。我們也從未聽過哪個廣東人說北方是文化沙漠,但說廣東是文化沙漠的言論,卻不絕於耳。讓人心生疑惑,到底是誰在排斥誰呢?
——節選自《其實你不懂廣東人》一書,該書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 廣東到北京七日游
北京冬天是很冷的喲,如果要在室外行走,一定要做好禦寒措施。
物品清單?這就誇張了吧,帶自己喜歡的東西,覺得會有用的東西,親手准備難道不更有趣?
說了那麼多還是給點建議:
防寒冬衣必不可少(厚點、最好高領毛衣、穿暖和些)、高幫冬鞋、帽子、手套、口罩;護手霜等保護皮膚用品(風比較大、乾燥、手臉容易起皮)、其他就是帶足鈔票了、有錢什麼都能買到、呵呵。
吃的話,不要在高端的地方消費就ok了,普通餐館吃飯不會特別昂貴的。對南方人來說,北京的食物不怎麼可口,你也不要太在意味道了哈。
⑤ 廣東迎來18年初雪,南方的冬天究竟多難熬
今年的氣溫真是普遍下降,連廣東都開始下雪了。可能對他們來說,下雪很新鮮,畢竟廣東都是四季如春,即使是冬天也就穿件普通外套就搞定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熬多了,主要是因為沒有暖氣。
⑥ 全國最大的服裝尾貨市場在哪裡
在錦東國際服裝城是一家經營特價服裝為主的專業服裝批發市場,設有休閑、運動、時裝、童裝、內衣、毛織、牛仔等分區,以品牌尾貨特價批發為主,零售為輔的經驗模式。
有些人會把廣大錦東跟昌崗對比,兩者地方的區別就是錦東是以外貿尾貨尾貨為主,價格相對比較高。昌崗一般是很多生產普通服裝的尾貨為主,擺地攤適合。
錦東的檔口裝修很漂亮,衣服也相對時尚很多,當地人很多都去那裡買衣服。錦東檔口除了批發外,接受一件零售的,就是剛開始報價都畢竟高,得慢慢砍價。
(6)廣東正宗帽子批發市場擴展閱讀:
在廣大錦東拿貨價有兩種:一種是吊牌價的折扣;第二種是根據拿貨量,去定批發價格。錦東的運動裝檔口也很多,有幾家還挺實惠的。總結如果你是開實體店或者網店,就可以去錦東拿貨,如果是地攤的話,價格就太高了,不劃算。
地址:廣州市白雲區石井街凰金路1號(慶豐收費站出口處)
營業時間:8:00-17:00
去石井錦東廣大尾貨如何走:從火車東站走約110米到廣州火車東站總站坐841路(坐18站)、280路(坐22站)到榕溪站下.走到石井街,廣州火車站乘坐228路到終點站下車即可到達錦東,到廣大走大概要2里路的樣子。
⑦ 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劇為什麼這么多廣東人喜歡看
從劇名就可以看出,這部從二十世紀末就開播至今的周末家庭劇反映的正是在以珠三角地區為中心的地理經濟形勢下在廣州「昌盛街」里居住的來自廣東的河南的各地的和廣州本土的居民在同一街巷下生活的零碎瑣事。這部劇開播至今,基本記錄下了這十幾年來廣州城廣東省乃至中國的價值取向時政熱點大小變遷。百姓觀眾(主要是廣東)在打開電視時就像開了一面鏡子,看的是編出的劇情,感的是自己的生活。裡面的阿嬌、老作、祝師奶、表哥炳等三姑七婆四舅五嬸也就像是你身邊的誰誰誰,行為做事十足的市井小民,市儈卻又親切萬分。但這部家長里短又在映射生活的同時給了現實中有缺憾不如意的觀眾以劇情的安慰。劇中凡是單身的幾乎都能找到伴,有矛盾誤會隔閡的最後都能解開,在生活瑣事中穿插點點溫情,沒有那些懸浮劇的狗血煽情,哪怕在情節處理上讓現在的我們看來有點假,但對電視機前的老一輩觀眾而言,足矣。
⑧ 什麼都敢吃的廣東人,為什麼廣東的菜系多以清淡為主
廣東人飲食偏淡,這個和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吃的食物、生活環境有關。
廣東是位於我們國家的南部,而且它的緯度比較低再說是比較炎熱的地方,他們離海呢又比較近所以說他們和我們國家東部地區一樣,都是比較濕潤熱的地方,廣東人為什麼喜歡吃清淡的飲食?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
而且廣東人呢是處在一定的濕熱的環境的,如果再加上他們飲食上如果是辛辣味的話,那麼他們可能就會容易上火,為了身體健康他們也會考慮下是否適合食用的東西合乎道理,所以說他們也就主要以清淡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