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黎族自治縣木器漆廠家批發
㈠ 五十六個民族的服式和待客方式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數百年來,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阿昌族主要節日有會街節、窩羅節、潑水節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2.景頗族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節日、祭、禮儀食俗 景頗族過去信仰鬼靈,最大的活動是「目瑙縱歌」,即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舉行,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歷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干、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好吃的飯菜和酒灑到地里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後全家共餐。
3.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葯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山區的白族日常灶具也很獨特,一般是用4根70厘米高木柱支撐的平台,中間留有一個洞,檯面為1.5米見方,上面鋪砌青磚或石板,覆蓋一層土,支上一個鐵三角架,可吊鍋等,台下燒火,火苗通過洞,加熱吊在三角架上的食物,灶上方吊有一排竹篾笆,上面用木板鋪上作為烘烤食物用。
4.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5.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6.達斡爾族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主要禮儀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佳風。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部份。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持,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餚,盛情款待。
7.朝鮮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稱於世。男子喜歡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歡壓跳板和盪鞦韆。朝鮮舞蹈包括長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朝鮮族忌諱人稱「鮮族」;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吸煙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並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要先給老人盛,並為其擺單桌,待老人舉匙就餐了,全家才開始吃飯。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每當迎接「八?一五」老人節和「六一」兒童節的時候,要為老人和兒童們多辦實事,比平時更加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婚喪、佳節期間不殺狗、不食狗肉。
8.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
9.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10.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牆。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11.哈尼族
現有人口1253952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十月節(新年)和六月節。此外,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12.哈薩克族
有人口1111718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晚輩不能當著長輩喝酒、吸煙,也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準跨過或踏過餐巾;交談和吃飯時,忌擤鼻涕、挖鼻孔、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背後說人壞話和對朋友不忠實;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13.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14.赫哲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15.基諾族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16.滿族
現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6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17.門巴族
現有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18.納西族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19.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村寨大多建於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分上下兩層。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牆茅頂,呈四合院。
20.徳昻族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21.東鄉族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騾肉、驢肉和自死動物及動物血;禁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遞煙敬酒。
22.侗族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特別是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23.鄂溫克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24.鄂倫春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25.柯爾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26.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毛南族的禁忌有: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
[ 轉自365知識網 http://www.shi365.com/ ]
27.怒族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28.苗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29.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0%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
30.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準背著槍進門,須拿在手裡進門;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桿,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桿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婦女分娩時,男子不得進入產房。
31.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
32.獨龍族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33.布朗族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走路時,忌諱與別人擦肩而過,也不能從坐著的人的腿上跨過;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馬;進佛寺要脫鞋,入寺後不能吸煙,也不能用手摸佛爺或和尚的肩膀、頭頂。
34.瑤族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五嶺山脈的瑤族,節日里喜作豆腐圓,包「荷包紮」。盤王節每隔若干年才舉行一次。過去過盤王節時,都要大量宰殺牲畜,進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進行,一般都選在農歷三月,屆時青年男子要上山圍獵,下河捉魚;婦女則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飯。花籃瑤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塊肉和一團粑粑給狗吃,名為祭狗,然後家人才能進餐。
㈡ 歷史小論文(關於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
首先海上絲綢之路是"迫不得已而行之".因為到了南宋時期北方敵人過於強大~金~西夏斷掉了陸上絲綢之路所以南宋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
編者按:海南古代的經濟貿易,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般蕭條。瓊島偏居海外,人口不多,但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成為古代中國海外貿易的重要一站。自宋以後,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和人員流動的頻繁,海南島逐漸告別荒涼。海上絲綢之路,這條古代中國最繁忙的海上通道,為海南島帶來瓷器、絲綢,帶來商人、移民,也帶來了先進的文化風氣和生產方式。
扼守南海航道咽喉的海南島,上千年來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巨大驛站,過往船隻在這里寄泊、避風或是補給後,繼續駛向更廣闊的大海。對於大部分商人而言,這里其實並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地,但他們帶來的大量移民和商品流通,卻推動著這個曾經「孤懸海外」的海島的開發和發展。
主要國內航線
輸出主要以土產沉香、檳榔、椰子、小馬、翠羽、吉貝為主,輸入以米、耕牛、絹、紗、漆器、瓷器為主
主要國際航線
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南海諸國間的轉口貿易
①東南亞—海南—廣州或泉州(經瓊島向海外諸國輸出較多的是粵、閩、浙等地出產的瓷器、銅錢等,從東南亞輸入的主要是珍珠、香葯等)
②海南(輸出本地產沉香、黑糖、玳瑁等)—廈門—福州—寧波(載當地產瓷器、絲、布等)—日本長琦(從日本輸入棉紗和棉製品等)
萬寧大洲島為古代商船停泊避風之處。圖為清初一艘擱淺沉沒的越南鐵船。李幸璜 攝
在萬寧市大洲島前港的清澈水面下,一艘鐵船靜靜地躺在水中。若遇上水淺時,鐵船的輪廓清晰可見。據說,這是一艘清初擱淺在這里的越南貢船,其後人為了紀念先人,還特意在不遠處修建了一座小廟……
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附近的一片海灘上,隨海水沖上岸的不僅有漂亮的貝殼,還有宋代的瓷器碎片。住在附近的人卻並不覺得奇怪,因為這里過去就靠近繁忙的海上通道,上千年來數不清的商船都曾經過這里,這些碎瓷片或許就是其中一艘沉船留在海底的……
海上絲綢之路
我國最早記載海上絲綢之路是從西漢開始的,幾乎與陸上絲綢之路同時開始。但一直到宋代,處於這一海上貿易通道的海南島,才真正進入開發軌道。
當我們再回望那段歷史時,時間已經劃過了數百年甚至近千年!現在,僅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研究中心登記在冊的數據,南海古沉船已經超過2000艘,從這些五代、宋、元、明、清的古沉船里,不僅發現了依然完好的瓷器,還有大量的銀錠、錢幣等重要文物。
這些多少年來一直躺在海底的沉船,似乎在用另一種方式向我們講述當時那條繁忙的海上絲綢之路。
我國最早記載海上絲綢之路是從西漢開始的,幾乎與陸上絲綢之路同時開始。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鄉土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蒙樂生認為,其實一直到宋代,隨著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南移,加之北方戰亂使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才使以南方沿海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真正開始發展起來。處於這一海上貿易通道的海南島,也正是從這個時期才真正進入開發軌道。
時間轉回宋代,廣州和泉州的港口商船林立,操著各種口音的商人們正忙著指揮碼頭工搬運貨品,這里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那些滿載著中國瓷器和中國絲綢的商船,從廣州或是泉州放洋後,幾乎都要經過南海海域,才能把這些精美的中國商品運送到菲律賓、占城、波斯灣等地,再由精明的波斯商人把這些遠道運來的中國商品銷往西亞各地甚至歐洲。 (楊輯)
㈢ 全國各省市縣的車牌號碼字母是什麼
1、北京市(京)
京A(包括公交)、京B(計程車)、京C、京D(警車)京E、京F、京G、京H、京J、京K、京L、京M 、京N、京P、京Q(北京市城區),京Y (北京市遠郊區)。
2、天津市(津)
津A(包括公交,警車)、津B、津C、津D、津E(計程車)、津F 、津G 、津H 、津J、津K、津L、津M、津N、津P、津Q、津R。
3、河北省(冀)
冀A石家莊,冀B唐山,冀C秦皇島,冀D邯鄲,冀E邢台,冀F保定,冀G張家口,冀H承德,冀J滄州,冀O省直機關,冀R廊坊,冀T衡水。
4、山西省(晉)
晉A太原,晉B大同,晉C陽泉,晉D長治,晉E晉城,晉F朔州,晉H忻州,晉J呂梁, 晉K晉中,晉L臨汾,晉M運城。
5、內蒙古自治區(蒙)
蒙A呼和浩特,蒙B包頭,蒙C烏海,蒙D赤峰,蒙E呼倫貝爾,蒙F興安盟,蒙G通遼,蒙H錫林郭勒盟,蒙J烏蘭察布,蒙K鄂爾多斯,蒙L巴彥淖爾,蒙M阿拉善盟。
6、遼寧省(遼)
遼A沈陽,遼B大連,遼C鞍山,遼D撫順,遼E本溪,遼F丹東,遼G錦州,遼H營口, 遼J阜新,遼K遼陽,遼L盤錦,遼M鐵嶺,遼N朝陽,遼P葫蘆島。
7、吉林省(吉)吉A長春,吉B吉林市,吉C四平,吉D遼源,吉E通化,吉F白山,吉G白城, 吉H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吉J松原,吉K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8、黑龍江省(黑)
黑A哈爾濱,黑B齊齊哈爾,黑C牡丹江,黑D佳木斯,黑E大慶,黑F伊春,黑G雞西, 黑H鶴崗,黑J雙鴨山,黑K七台河,黑L哈爾濱所屬縣及縣級市,黑M綏化,黑N黑河,黑P大興安嶺地區, 黑R 黑龍江農墾管局(墾區)。
9、上海市(滬)滬A、滬B、滬C(遠郊區,不能進外環線)滬D 、滬E 、滬F、滬G 、滬H 、滬J、滬K 、滬L、 滬M、滬N(市區),滬AX、滬BX、滬DX(私營出租)。
10、江蘇省(蘇)
蘇A南京,蘇B無錫,蘇C徐州,蘇D常州,蘇E蘇州,蘇F南通,蘇G連雲港,蘇H淮安, 蘇J鹽城,蘇K揚州,蘇L鎮江,蘇M泰州,蘇N宿遷,蘇U蘇州增補。
11、浙江省(浙)
浙A杭州,浙B寧波,浙C溫州,浙D紹興,浙E湖州,浙F嘉興,浙G金華,浙H衢州, 浙J台州,浙K麗水,浙L舟山。
12、安徽省(皖)
皖A合肥,皖B蕪湖,皖C蚌埠,皖D淮南,皖E馬鞍山,皖F淮北,皖G銅陵,皖H安慶, 皖J黃山市,皖K阜陽,皖L宿州,皖M滁州,皖N六安,皖P宣城,皖R池州,皖S亳州。
13、福建省(閩)
閩A福州(除平潭縣),閩B莆田,閩C泉州,閩D廈門,閩E漳州,閩F龍岩,閩G三明,閩H南平, 閩J寧德,閩K省直系統,平潭綜合實驗區。
14、江西省(贛)
贛A南昌,贛B贛州,贛C宜春,贛D吉安,贛E上饒,贛F撫州,贛G九江,贛H景德鎮, 贛J萍鄉,贛K新余,贛L鷹潭,贛M南昌增補、省直系統,贛S(原贛T) 江西省國家安全系統。
15、山東省(魯)
魯A濟南,魯B青島,魯C淄博,魯D棗庄,魯E東營,魯F煙台,魯G濰坊,魯H濟寧,魯J泰安,魯K威海,魯L日照,魯M濱州,魯N德州,魯P聊城,魯Q臨沂,魯R菏澤,魯S萊蕪,魯U青島補增, 魯V濰坊補增,魯Y煙台補增。
16、河南省(豫)
豫A鄭州,豫B開封,豫C洛陽,豫D平頂山,豫E安陽,豫F鶴壁,豫G新鄉,豫H焦作, 豫J濮陽,豫K許昌,豫L漯河,豫M三門峽,豫N商丘,豫P周口,豫Q駐馬店,豫R南陽,豫S信陽,豫U濟源。
17、湖北省(鄂)
鄂A武漢,鄂B黃石,鄂C十堰,鄂D荊州,鄂E宜昌,鄂F襄陽,鄂G鄂州,鄂H荊門, 鄂J黃岡,鄂K孝感,鄂L咸寧,鄂M仙桃,鄂N潛江,鄂P神農架林區,鄂Q恩施,鄂R天門, 鄂S隨州,鄂AW省直機關。
18、湖南省(湘)
湘A長沙,湘B株洲,湘C湘潭,湘D衡陽,湘E邵陽,湘F岳陽,湘G張家界,湘H益陽, 湘J常德,湘K婁底,湘L郴州,湘M永州,湘N懷化,湘S省直系統,湘U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廣東省(粵)
粵A廣州,粵B深圳,粵C珠海,粵D汕頭,粵E佛山(除順德南海區),粵F韶關,粵G湛江,粵H肇慶, 粵J江門,粵K茂名,粵L惠州,粵M梅州,粵N汕尾,粵P河源,粵Q陽江,粵R清遠,粵S東莞,粵T中山, 粵U潮州,粵V揭陽,粵VR(普寧市市直單位專用牌照,車身兩側噴塗「普寧公務」,「普寧執法」等);
粵VA~Z普寧郊區(指粵V後面的A~Z)粵VS普寧,粵V*X(*代表0-9,X代表某一個字母),,粵VT普寧城郊,粵VXX普寧市區{包括新市區和老市區}(XX指某兩個字母)粵W雲浮,粵X 佛山順德區,粵Y 佛山南海區,粵Z港澳進入內地車輛
20、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桂A南寧,桂B柳州,桂C桂林,桂D梧州,桂E北海,桂F崇左,桂G來賓, 桂H桂林荔浦增補,桂J賀州,桂K玉林,桂L百色,桂M河池,桂N欽州,桂P防城港,桂R貴港。
21、海南省(瓊)
瓊A海口,瓊B三亞,瓊C三沙瓊北地區市縣(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臨高縣,澄邁縣,定安縣,屯昌縣)瓊D瓊南地區市縣(五指山市,東方市,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E洋浦經濟開發區,瓊F儋州市。
22、重慶市(渝)
渝A、渝B、渝C、渝D、渝F、渝G、渝H、渝N(國有政企專用牌照)。
23、四川省(川)
川A 川G成都,川B綿陽,川C自貢,川D攀枝花,川E瀘州,川F德陽,川G成都補增,川H廣元,川J遂寧, 川K內江,川L樂山,川M資陽,川Q宜賓,川R南充,川S達州,川T雅安,川U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川V甘孜藏族自治州,川W涼山彝族自治州, 川X廣安, 川Y巴中,川Z眉山。
24、貴州省(貴)
貴A貴陽,貴B六盤水,貴C遵義,貴D銅仁,貴E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F畢節, 貴G安順,貴H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J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5、雲南省(雲)
雲A昆明,雲C昭通,雲D曲靖,雲E楚雄彝族自治州,雲F玉溪,雲G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雲H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雲J普洱,雲K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雲L大理白族自治州,雲M保山, 雲N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雲P麗江,雲Q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雲R迪慶藏族自治州,雲S臨滄。
26、西藏自治區(藏)
藏A拉薩,藏B昌都,藏C山南,藏D日喀則,藏E那曲, 藏F阿里地區,藏G林芝,藏H 西藏駐四川天全縣車輛管理所,藏J西藏駐青海格爾木市車輛管理所。
27、陝西省(陝)
陝A西安,陝B銅川,陝C寶雞,陝D咸陽(除楊陵區),陝E渭南,陝F漢中,陝G安康, 陝H商洛,陝J延安,陝K榆林,陝V楊陵。
28、甘肅省(甘)
甘A蘭州,甘B嘉峪關,甘C金昌,甘D白銀,甘E天水,甘F酒泉,甘G張掖,甘H武威, 甘J定西,甘K隴南,甘L平涼,甘M慶陽,甘N臨夏回族自治州,甘P甘南藏族自治州。
29、青海省(青)
青A西寧,青B海東,青C海北藏族自治州,青D黃南藏族自治州,青E海南藏族自治州, 青F果洛藏族自治州,青G玉樹藏族自治州,青H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30、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寧A銀川,寧B石嘴山,寧C吳忠,寧D固原,寧E中衛。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
新A烏魯木齊,新B昌吉回族自治州、五家渠,新C石河子,新D奎屯,新E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新F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除奎屯市),新G塔城,新H阿勒泰,新J克拉瑪依,新K吐魯番,新L哈密, 新M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N阿克蘇、阿拉爾,新P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Q喀什(除葉城縣)、圖木舒克,新R和田(加葉城縣),新S昆玉。
(3)陵水黎族自治縣木器漆廠家批發擴展閱讀
假牌套牌的技巧:
1、從號牌字體觀察
真牌,也就是正規車牌的字體是具有知識產權的獨特設計的,視覺感受良好;偽造號牌的底色偏藍或偏黃,字體整體較瘦或偏胖,或在字體拐彎處有異常。
2、從號牌形狀觀察
真號牌經高科技處理並採用一次成型技術,形狀整體劃一,視覺感受良好;假號牌經過多次工序而成,從而造成形狀各異、尺寸皆不相同。長短、寬窄、角邊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只要現場執勤民警細加端詳就能發現。
3、從號牌著色與反光觀察
細觀號牌著色情況:真號牌是進口油漆經輥軸正面著色而成。所以著色均勻,且只有凸出的部分著色;假號牌一般為製作者用毛筆或刷子沾油漆刷描出來,給人的印象感覺著色不平且有接紋。同時,一些凹陷位置也有著色,整體感覺做工較粗糙。
直觀號牌反光情況:真牌在太陽光照射下不反光,但在燈光直射下反光;假牌在太陽光照射下站在一定角度看會發光,但在燈光直射下是暗光,不會反光。
4、從號牌材質仔細觀察
真牌材質是選擇高密度鋁板定製而成的,社會上一般買不到,其製作工藝是採用噴漆、壓膜印字技術製作而成,結實程度強,表面膜摳不動;假牌大都是採用的鐵板材質或塑料材質製作而成,表面看雖能達到以假亂真效果,但表面膜能用手摳下來,再仔細觀察號牌背面材質,就能立刻分辨出真假號牌。
5、從號牌觸摸仔細觀察
用手觸摸車牌,尤其是觸摸號牌周邊稜角處,由於假牌並非一次性成型,所以字體邊緣會留有稜角,即使經過打磨過難掩蓋痕跡,拆下車牌,其背面也有敲打過的痕跡,真牌則沒這些現象。
㈣ 五十六個民族的生活習慣
1、達斡爾族 (dá wò ěr z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
達斡爾族禁忌較多,如不許用刀、剪子等銳器指點人;不許踏坐門坎和窗檯;不準在室內打口哨;忌在鼠日開犁種;在漁場不許拿著鞭子走;不用白樺和榆木蓋房子等。
2、獨龍族 (dú lóng zú)。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婦女曾經有崇尚紋面的習俗。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
獨龍族地區民風純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風至今猶存。不論何人,路上拾到東西,絕不會據為己有。糧倉大都建於房後,甚至離家較遠的山上或地邊。倉門上只橫插竹條或木棍,從無被盜之虞。即使離家外出,房門也是如此簡單處置,絕不會有人私自進入的。
女人地位高。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3、佤族 (wǎ z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佤族是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和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爛飯。其他地區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3餐,平時吃2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為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吃現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塊檳榔。
4、拉祜族 (lā hù z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無種植蔬菜的習慣,山野之中的植物,只要無毒無怪味,則隨手采來佐餐。有吃烤肉的習慣,用兩根竹棍把塗有鹽和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邊慢慢烤黃、烤香、烤脆後吃。玉米和旱谷都用木杵臼舂搗。
拉祜族的房屋建築結構簡單,低矮狹窄,陰暗潮濕。順山坡開挖地基,以土築牆,以茅草蓋頂,4~6棵木頭就蓋1間房子。房子兩邊的屋檐,一面迎著土坡,一面向著坡腳。女子均普遍將長發編成辮子後盤束於頂。已婚婦女用色布或染色編藤作發箍,箍上釘有銀泡。
5、羌族 (qiāng z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羌族一般由幾十戶聚寨而居,村寨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形如城堡,故名羌寨。羌族建築手藝高超,砌牆時不繪圖、不弔線,信手而成。壁面平整,稜角分明,結構勻稱。遠看似碉堡,故俗稱碉樓。
羌族有尚武的傳統,以往每戶至少有一名武裝男丁,一般裝備有:一把刀、一枝明火槍、一圈火繩、一個皮彈葯袋,還有一口袋燒饃、干肉等。羌族有保護森林的優良習慣,嚴禁砍伐。每座羌寨在冬季舉行吊狗(有的地方以草人或雞等代替)封山盟誓儀式。
6、撒拉族 (sā lā zú)。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男子頭戴無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寬,長衣窄。撤拉族婦女喜歡色澤艷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戴長串耳環、戒指、手鐲、串珠等首飾。
撒拉族人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彼此見面,互道「薩拉姆」問安。做客時,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饅頭時,要把饅頭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親」,認為「鐵出爐家,人出舅家」。牛羊頭蹄是撒拉族人普遍愛的一種肉食。
7、阿昌族 (ā chāng zú)。大部聚居在雲南。會街,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酒是白族人常年飲用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伴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筍、酸菜、酸肉,這是阿昌族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阿昌族都有嚼煙的習慣,嚼煙成了她們驅除疲勞、消閑解悶的好方式,以致成為嗜好和待客之道。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
8、畲族 (shē zú)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等地,與漢族雜居。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粉絲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
9、朝鮮族 (cháo xiǎn z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民間有五大節日: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
朝鮮族飲具器皿別具風格,一般一灶兩鍋,其鍋邦深底闊,特別鐵蓋,便於燜飯,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鍋飯、一鍋湯。桌中間一盆飯,一人一匙,並備有涼水。器皿講究衛生,女人用壇罐頂水。
狗肉是朝鮮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喪及節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節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復時為補養而殺狗。殺時將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臟做湯,肉加調料涼食,其味鮮美可口。
10、鄂倫春族 (è lún chūn zú)。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面。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鄂倫春族還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朴、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㈤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納西族風俗(附:納西族圖片)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民族風俗與習慣 點擊:2671 2006-10-12 17:09:45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簡介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建築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乾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台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台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斗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納西族圖片——納西族的服飾圖片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衣、食、住
古代納西人,不論男女,都著羊皮或披氈衫。近幾十年來,由於有漢、藏等民族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日益密切。到解放前夕,納西族服飾有了很大變化。麗江地區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則穿寬腰大袖、前幅短,後幅及脛的大褂,外加坎肩,下著長襖,腰系百褶圍腰,腳穿船形綉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釘有並排的七個圓布圈(早時釘肩帶處有兩個大圓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對。圓布圈上用金線和彩色絲線綉成圖案,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已婚婦女梳發髻於頭頂,戴圓形紗帕「左井」,未婚女子則結發辮於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婦女們喜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等飾物。衣服多為藍、白、青色,稍綉花邊,樸素大方,男子也有帶手鐲的習慣。但是因等級和經濟條件不同,窮人只能披一張羊皮和著麻布衣裙;貴族則多穿紅、黃、灰色的綢緞、毛呢和氆氌等貴重衣服。
據史書所載,古代納西族廣大人民多以蕎麥、稗子、圓根為食。明清以來,在大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和新農作物的基礎上,納西族的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生活也有了新的變化。以玉米、小麥、大米、大麥、稗子為主食。壩區農民多在房前屋後開辟園圃,種點蔬菜自食。同時,納西族在每年冬天臘月間有殺年豬的習俗,做成火腿或臘肉,平時分切而食,豬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還自備有各種咸酸腌菜、豆豉、肝醬、香腸、腌蛋等等。一般情況下,每日三餐多為干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二、三個菜及湯。冬春時節則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麵和酥油茶。納西族人喜歡喝酒、喝茶和抽煙葉,愛吃辣、酸、甜、味。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供應。城裡賣有出名的麗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納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為木結構的「木楞房」。這類室深且暗,楣低檻高的建築,目前在一些山區仍可見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現。自清以來,以木石為結構的瓦房普通流行於麗江城鎮和壩區,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這種瓦房多系二層樓房,屋基用石頭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磚,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護木質部分不受雨水剝蝕。且在橫梁暴露的兩端加上「風火板」,既保護橫梁,也起裝飾作用。當地還有在風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裝上一塊葉狀木片的「垂魚」,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則裝上刻著浮雕的花飾,並在下面垂著兩條寫實魚形圖案的垂魚。住宅門窗上亦飾有花草鳥獸形象的浮雕,生動逼真,獨具民族風格。永寧等地的住宅,從牆院到房屋,全部結構用方木墊積而成。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組成一個院落。麗江木土司的宮殿,多仿中原建築,雖不甚高大,但層層疊疊,上覆銅瓦,下有玉砌雕欄,富麗堂皇。此外,麗江大研鎮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輝煌的建築物,耗盡了納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祭天和祭祖
三壩納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臘月十四就要釀酒,做飯請客,請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車尋」,初一祭灶神要磕頭,初二要洗頭、洗腳、洗衣裳,到河邊飲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請到家裡來祭祀。四日就要殺雞,到祭天堂燒香,磕頭吟呷,搞完後回來作射箭等活動,搞完活動後在主祭家裡吃飯。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豬煮成三鍋,煮熟後念「天好矢」、「烏鴉好友」。長者吃酒吃肉,然後眾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戶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豬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豬去祭天堂。整個祭天活動到此完畢。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時用黃栗樹三株,各家各戶自己祭。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喪葬
三壩納西族老人病時得有人看守,斷氣時要放「沙口」(九顆米,沙七顆,一毫銀)在死者口中,邊放邊念遷徙路線,把死者送給祖先。人死時要吹三聲牛角放一槍(火槍),村裡的人聽見,知道人已死,就到死者家中來。將死人洗澡後穿上新衣服,用白氈掩蓋全身,並放一隻雞在死者面前,然後點香點燈、磕頭、包孝。請東巴念"孟精命"經。敘述死者身世、經歷,收回死者一生的足跡,把死者送給祖先。最後擇日火葬(根據經濟情況和死者生前的意見決定),送葬時將死者生前生產生活上用的主要物品與麥稻、包穀等糧食包成小包放在籃子里。若是土葬則撒在墳之四周,火葬則撒在焚場。葬後回家要趕鬼,全家人得出外躲避三天,以後就是「超度」,「超度」時男的用九匹馬,女的七匹,要到山谷里去招魂,起碼要殺一頭牲口。
納西族自古通行火葬。直至清代,仍沿俗行火葬,但由於清朝統治者屢次下令禁止焚屍,故納西族在清末以後逐漸實行棺葬,至解放前,除永寧和其他少數山區還實行火葬外,幾乎都改為土葬了。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婚姻習俗
納西族因居住地區不同,婚姻習俗各有特點。其主要聚居區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部分地區仍有古代多種婚姻形態的殘余。
麗江地區的納西族,早已實行一夫一妻制。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封建倫理道德。麗江納西族與漢、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結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般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三個程序。男女結婚年齡較早,小孩二、三歲或七、八歲訂婚的很多,到十七、八歲即行完婚。從訂婚到結婚要經過問八字、訂親、過大禮和完娶等幾道手續。結婚時,男方除宴請三天親友外,還要給女方很大一筆聘金;女方也要備辦二、三天酒席,陪送女兒許多嫁妝。因此,男婚女嫁都成為雙方家庭的沉重負擔。在婚姻關系中,麗江納西族盛行姑舅表親優先婚配(納西話叫「阿舅則美該」,意為「舅舅可以強認姑母的女兒為兒媳婦」)。依據傳統風俗,舅舅的兒子有優先娶姑表姐妹的權利。另一種習俗叫搶婚(納西語「密夫」,意為「拉姑娘」)。通過搶婚結合的夫妻,不受社會歧視,與正常結婚享有同等的地位。「殉情」是麗江納西族婚姻關系中突出的現象。一些熱戀著的男女青年,在無法獲得婚姻自由時,便產生了「生不同衾,死時共穴」的思想。相約到風景優美的地方殉情自殺。瀘沽湖地區的納西族,主要實行阿注(意為朋友)婚姻,其特點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科學技術
生息在玉龍山上、金沙江畔的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農牧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積累了不少天文、歷算、畜牧、農耕、醫葯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並涌現出有所成就的學者和專家。
納西族古代的科學技術知識,很多是以神話故事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並用象形文字分別記載在東巴經書上的。根據東巴經記載,古代關於天象的專有名詞已有數十種之多;從《巴格圖》和《十二生肖的來歷》等經書上看,納西族早就對四言四隅(類似漢族的八卦)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創制了以月亮圓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歷法,並用十二屬相來記日、記月和記年。民間還從對天象及生物活動觀察,摸出一套關於風、雨、花、雪,以及各種鳥類的活動規律,來分別季節的特徵,不誤農時地進行農事活動。
納西族素以養馬出名。麗江馬是著名的"大理馬"之別稱,東巴經中有《馬的來歷》的專冊。麗江是著名的「大理馬」產地之一。麗江馬是全國優良品種之一,體型小而精悍,能負重,善於爬山越嶺,適應性強,並能連續行走二、三個月。近來,農科部門又引進卡馬巴良種,與麗江馬交配,使其向身高體大方面發展。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農、林、牧、醫葯的技術網點,培養了近萬名科學技術人員。他們深入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比如,馬鈴薯是麗江山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縣農科部門針對其病毒害和品種退化比較嚴重的情況,經過長期試驗,總結出適合當地的有性繁殖技術,採取實生苗移栽和實生薯利用的技術措施,基本上解決了難題,獲得了高產。又如,全縣對小麥推廣良種良法之後,也獲得了小麥連年大幅度的增產。
六十年代中,麗江地區科技部門根據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的方針,在反復進行科學試驗的基礎上,推廣蘋果"芽復選種,高接換頭"等新的種植技術,使全縣種植的蘋果實現良種化,至七十年代後期,全縣蘋果年產量達到一百幾十萬斤,變成雲南省新興的蘋果生產基地之一。
納西族地處橫斷山脈地帶,高山、河谷、平壩相間,土壤肥沃,日照時數長,雨量充沛,適宜各種植物生長。被稱?quot;植物寶庫"的玉龍山,生長著五百多種中草葯,其中行銷全國的名貴葯材達二百多種。麗江的醫療事業得到很大發展,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已消滅,常見病和多發病漸漸減少,人民體質大大提高。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魯甸鄉以「葯材之鄉」而著稱,以此為中心,麗江地區建立了規模不同的葯材栽培研究種植場四百多處。
此外,納西族還有一批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中、高級科學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歷史學者、教育家方國瑜教授,小麥育種專家趙仲修,木芹、木全章、楊鳳等知名人士。他們對納西族及祖國的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㈥ 請問三亞海棠灣哪裡有摘葡萄的地方
貳0依貳-0陸-依吧 依陸:四9海棠灣鎮中心學校_藍婷[博客]漆依三 字, 閱讀 依貳依5, 評論 貳本文收錄在陸0陸漆9貳: 中國絡美文陸0依陸貳貳: 語文科組三亞海棠灣在哪裡?三亞海棠灣地處三亞市海棠鎮與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交界處,其實只是「半灣」,因為行政區劃的原因,本來一個完整的海灣一分為二,屬於三亞境內的一半取名海棠灣,屬於陵水境內的那一半海灣名稱為土福灣,三亞這邊就叫海棠灣。兩處「半灣」岸線合計總長貳5公裏海棠灣與亞龍灣、大東海灣、三亞灣、崖州灣並列為三亞旅遊區的五大名灣。古時,海棠灣鎮又稱「藤橋墟」,經貿非常活躍,與陵水英州鎮、保亭三道農場、南田農場被稱為「兩鎮兩場」,是瓊南一帶農副產品、生產生活用品的集散地。
三亞海棠灣景象萬千,由於遠離城市,大部分區域沒有開發,海岸線風光旖旎,河道如中國,綠洲棋布,芳草萋萋。
海棠灣與亞龍灣、大東海灣、三亞灣、崖州灣並列為三亞旅遊區的五大名灣。古時,海棠灣鎮又稱藤橋墟,自古以來就是三亞的咽喉要地,歷史上曾是縣治之區,經貿非常活躍,與陵水英州鎮、保亭三道農場、南田農場被稱為"兩鎮兩場",是瓊南一帶農副產品、生產生活用品的集散地。
海棠灣景象萬千,由於遠離城市,大部分區域沒有開發,一種原生態的美使海南三亞市旅遊獨具魅力。十九公里長的岸線風光旖旎,河道如中國,綠洲棋布,芳草萋萋。海棠灣南與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相鄰,集碧海、藍天、青山、銀沙、綠洲、奇岬、河流於一身。
海棠灣內有「神州第一泉」珠江南田溫泉、鐵爐港、伊斯蘭古墓群、蜈支洲島、椰子洲島等美景、古跡、名勝。區內蜈支洲島、南田溫泉已經開發,椰子洲島、鐵爐港紅樹林等三亞旅遊資源保留著原生狀態,沒有開發。
七星級酒店和奧林匹克國際村落戶海棠
㈦ 五十六民族的待客方式
藏族:喝酒: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唄,另一隻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接著再來第二下,第三下
裕固族客人光臨,先以早茶方式招待,然後用手把肉和青稞酒款待。居家飲食習俗很講究長幼秩序,家庭成員的就餐位置是固定的。
哈尼族待客,主人要先進一碗米酒、三大片肉。進餐時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為首,首席是長者的位置。客人告辭,主人有時還要送一塊大粑粑和腌肉、酥肉等食物。
布依族貴州布依族「殺雞待客」的習俗別有風趣。為客人宰殺的雞,雞腸子必須保持完整,剝開清冼後,不得切斷;切雞塊時,雞塊必須和來客的人數相等;切雞塊有一定的順序,先切雞頭,後切雞翅,最後切雞身。待客時,主人先將纏有雞腸子的雞頭、雞脖子和一些雞血、雞肝獻給來客中年齡最大者,表示肝膽相照,腸(常)來腸(常)往。等年齡最大的客人吃了雞頭,大家才開始用餐,這就是有名的「雞頭敬客」。
㈧ 多樂士膩子粉有甲醛嗎
上海多樂士漆(汶水路)旗艦店是目前上海地區最具實力的內外牆乳膠漆,木器漆批發代理商之一。公司代理世界化工行業排名第一的阿克蘇.諾貝爾集團下的
「DULUX(多樂士)」高中檔及經濟型乳膠漆、木器漆、外牆漆、等系列產品;是家庭、企業、工程裝修最理想的品牌。
㈨ 五十六個民族的民居或節日習俗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餘分布在盈江、龍陵等縣。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獲解放。1952年在隴川縣戶撒地區成立了阿昌族自治縣(區級),1953年、1954年又先後在潞西縣江東區高粳田鄉、梁河縣遮島區的丙介鄉和關璋鄉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鄉。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數百年來,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阿昌族主要節日有會街節、窩羅節、潑水節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2.景頗族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0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節日、祭、禮儀食俗 景頗族過去信仰鬼靈,最大的活動是「目瑙縱歌」,即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舉行,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歷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干、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好吃的飯菜和酒灑到地里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後全家共餐。
3.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葯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山區的白族日常灶具也很獨特,一般是用4根70厘米高木柱支撐的平台,中間留有一個洞,檯面為1.5米見方,上面鋪砌青磚或石板,覆蓋一層土,支上一個鐵三角架,可吊鍋等,台下燒火,火苗通過洞,加熱吊在三角架上的食物,灶上方吊有一排竹篾笆,上面用木板鋪上作為烘烤食物用。
4.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5.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6.達斡爾族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主要禮儀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佳風。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部份。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持,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餚,盛情款待。
7.朝鮮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稱於世。男子喜歡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歡壓跳板和盪鞦韆。朝鮮舞蹈包括長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朝鮮族忌諱人稱「鮮族」;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吸煙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並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要先給老人盛,並為其擺單桌,待老人舉匙就餐了,全家才開始吃飯。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每當迎接「八?一五」老人節和「六一」兒童節的時候,要為老人和兒童們多辦實事,比平時更加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婚喪、佳節期間不殺狗、不食狗肉。
8.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
9.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10.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牆。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11.哈尼族
現有人口1253952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十月節(新年)和六月節。此外,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12.哈薩克族
有人口1111718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晚輩不能當著長輩喝酒、吸煙,也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準跨過或踏過餐巾;交談和吃飯時,忌擤鼻涕、挖鼻孔、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背後說人壞話和對朋友不忠實;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13.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14.赫哲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15.基諾族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16.滿族
現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6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17.門巴族
現有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18.納西族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19.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村寨大多建於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分上下兩層。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牆茅頂,呈四合院。
20.徳昻族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21.東鄉族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騾肉、驢肉和自死動物及動物血;禁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遞煙敬酒。
22.侗族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特別是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23.鄂溫克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24.鄂倫春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25.柯爾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26.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毛南族的禁忌有: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
27.怒族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33.布朗族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走路時,忌諱與別人擦肩而過,也不能從坐著的人的腿上跨過;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馬;進佛寺要脫鞋,入寺後不能吸煙,也不能用手摸佛爺或和尚的肩膀、頭頂。
……
56.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人口3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逢節日,家家都要宰牛、宰羊,做各種油炸食品。如有貴客到來,款待更為隆重。敬客宰羊時,要把欲宰的羊牽到客人面前,請客人過目後再宰殺。進餐時,主人要先給客人呈上羊頭,客人要割下一塊肉,再把羊頭雙手奉還給主人。隨後,主人還要將一塊夾羊尾巴油的羊肝送給客人,表示對客人的敬重。然後,主人要拿起一把割肉的刀子,刀柄向外送給客人,請一位客人分肉。客人往往相互誰讓或同請主人分肉,一般由有經驗的客人分肉,肉分得很均勻,人各一份。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都瓦」(見維吾爾族食俗),最後由主人家裡的人收拾殘餚,取走鋪在地毯上的「飯單」,大家才能起身離席。進餐的客人中如有男有女,一般要分席就餐,進餐方式和食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