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批發市場 » 光復路江米條批發市場

光復路江米條批發市場

發布時間: 2021-05-02 11:41:11

⑴ 趙縣哪裡批發江米條

屈西章那裡好像有個江米條廠子,

⑵ 長春哪裡有賣糖葫蘆外麵包的那層糯米紙的

重慶路,亞泰富苑右側的小姑娘冰淇淋那就有,她家的糖葫蘆5元一個,告訴她要那個糯米紙,她就給包了,那個對身體沒有害處。是大米做的,可以放心吃。。呵呵

⑶ 青州隆盛炒糖是什麼東東是不是江米條

准確來說就是江米條。請見圖。

隆盛糕點也就騙騙外地人還行。當地曾曝光隆盛糕點用地溝油製作。

青州市面兩個門店都是限量賣,尤其是到了節假日。可是古街旅遊區的賣隆盛糕點的不限量,難道他們批發來的都是假的?

哈哈哈哈,當地人買的已經很少了。

買還是不買您自己考慮好。

⑷ 在端午節,什麼樣的粽子好吃

最好吃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包..一起去,自己做的滋味就是不一樣

⑸ 求魚翅的做法。我買的不是那種新鮮魚翅,是那種乾的要發泡的,請問怎麼發泡啊

咱們如果細心觀察的話,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就是不管男性還是女性朋友,在生活壓力大、緊張或者疲勞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用雙手搓臉部,其實在疲勞時搓一搓臉,確實有一定的好處。

⑹ 夏商周重要事件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漢語拼音:xià,五筆筆劃:DHT,英語:summer
[編輯本段]釋義
①:四季中的第二季,也是天氣最熱的季節:夏天|夏季|夏裝|夏令營。
②:朝代名,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相傳由禹所建。
③:指中國:華夏。
④:指今日姓氏。
[編輯本段]夏名
金文1、(會意。據小篆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人頭。臼,兩手,攵,兩足。合起來象人形。本義:古代漢民族自稱)
2、同本義。也稱華夏、諸夏
夏,中國之人也。――《說文》。朱駿聲曰:「就全地言之,中國在西北一小隅。故陳公子少西字夏,鄭公孫夏字西。」
小篆3、泛指中國
蠻夷猾夏。――《書·舜典》。孔傳:「夏,華夏。」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注:「諸夏外土諸侯也。謂之夏者,大總下上言之辭也。」
此之謂夏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服注:「與諸夏同風。」
東夏之命。――《呂氏春秋·察今》。
楷體4、在古文里,夏、暇兩字相通。「夏、暇——《尚書·多方》:『天唯五年,須暇之子孫。』暇即『夏』字。聯繫上下文意謂:天既降喪於殷,以夏後氏,大有功德於民,故以五年,須待夏後氏之子孫,冀其克念作聖,而作民主也。《詩經·皇矣》鄭註:引此經,正作須『夏』之子孫。《尚書》以『殷』代『夏』。按《毛詩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轉,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5、 又如:夏禮(夏代的禮法);夏書(記載夏代史事的書);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6、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亞人建立的國名 [Bactria]。如:夏國;大夏
7、 通「廈」。大屋 [big house]
[編輯本段]夏的成語和熟語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陽光強烈。也可稱「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燒」。
夏日炎炎——夏天陽光強烈,十分炎熱。
驕陽如火——像火一樣的陽光。形容天氣非常熱。亦作 驕陽似火
皎陽似火——皎:白而亮。太陽像火一樣燃燒。多形容夏日的炎熱。
赫赫炎炎——形容炎熱熾盛的樣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熱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灘上到處都是戲水的人潮。
炎陽炙人——炙:烤。指炎熱的太陽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熱。形容非常酷熱。
烈日當空——炎熱的太陽高掛天空。形容天氣酷熱。近義 火傘高張
狂風烈日——強風猛烈而酷熱的天氣。如:古代駱駝商隊行經戈壁,常需忍受狂風烈日的惡劣天候。
火傘高張——比喻烈日當空。如:夏日炎炎,火傘高張。近義 烈日當空
吳牛喘月——《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使(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意思是,吳地炎熱的時候較長,水牛怕熱,見月亮以為是太陽,就害怕得不斷喘氣。後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氣酷熱。唐·李白《丁都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流金鑠石——鑠、流:熔化。形容天氣酷熱,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辭·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亦作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爍玉流金 例:「炎炎火日當天,爍石流金之際,只得趕早涼而行。」(《水滸》二十七回)
五黃六月——指農歷五、六月間天氣最炎熱的時候。
浮瓜沉李——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後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種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涼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樂事。見「浮瓜沉李」。
綠樹成蔭——樹木枝葉茂密,遮住了陽光。正是盛夏季節。
熱不可耐——形容非常熱,令人不可忍受。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著燙手,形容天氣炎熱。
【描寫夏天的成語和熟語】
暑氣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陽似火 驕陽似火
火日炙人 火輪高吐 火雲如燒 海天雲蒸 夏日可畏 夏陽酷暑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流金鐵石 燋金鐵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吳牛喘月長天當日 赤時當空
炎天暑月 暑氣蒸人 汗流浹背 渾身出汗 汗流浹背 汗流洽背 遍體生津
流汗浹背 揮汗如雨 揮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漿 汗流如注 滿頭大汗
大汗淋漓旱威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龜裂 寸草不生 顆粒無收 禾苗乾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含有「夏」字的成語】
春風夏雨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誦夏弦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冬裘夏葛 冬日夏雲 冬扇夏爐 冬溫夏凊 冬溫夏清 冬箑夏裘
廣夏細旃 秋行夏令 隨車夏雨 三冬二夏 霜凋夏綠 商彝夏鼎
無冬歷夏 五冬六夏 無冬無夏 無間冬夏 夏蟲疑冰 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語冰 夏蟲朝菌 夏鼎商彝 夏爐冬扇 夏日可畏 夏五郭公
夏雨雨人 用夏變夷 子夏懸鶉
[編輯本段]夏朝
夏朝 (約公元前 2070至約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位後,都於陽翟(音「敵」,今河南禹州市),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並),定貢賦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擾,是遠古時代的嚴重邊患。「少昊」、「顓頊」的時候,黎、苗等作亂,堯、舜曾征討,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從此,長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夏啟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後羿」所逐。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後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後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濁」zhuoˊ)」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後「緡(音「民」minˊ)」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今山東濟零縣),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並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煉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歷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
可參閱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xiachao.htm
[編輯本段]歷史上的夏政權

大夏(公元406年-公元431年)

大夏國是十六國時期在鄂爾多斯內陸建立的一個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割據政權。公元407年,郝連勃勃仿照中原王朝政制,設立百官,建立大夏國,並在河套南端建立都城,名曰「統萬」(今烏審旗南靖邊縣北白城子)。自建國至公元431年為北魏所滅,立國凡25年。其最強盛時期,疆域「南阻秦嶺,東戍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大致包括今陝西渭水以北、河套地區、山西南部及甘肅東部,河套地區是其統治的中心。公元431年正月,赫連定攻滅西秦,同年六月脅迫西秦民眾十餘萬人,至今甘肅臨夏西北黃河南岸,正欲渡河時,遭遇吐谷渾首領慕璝率領的十萬騎兵襲擊,赫連定被俘,大夏滅亡。夏自赫連勃勃稱帝至赫連定被俘,歷二代三王共25年。

夏(公元618年-公元621年)

夏國是隋末唐初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所建政權。公元618年,竇建德便聽從了孔德紹之言,建國號為夏,改元五鳳,自稱夏王。竇建德的生活非常簡朴,因為他不不喜歡吃肉,常食菜蔬、脫粟之飯。其妻曹氏的穿著也同樣簡朴,手下的婢妾才也只有十幾人。攻克聊城後俘獲的宮女多達千人,並且都有姿色,但竇建德將宮女全部釋放。對隋朝的文武和萬餘人「驍果」也都聽其自去。同時對有才能的官吏竇建德對此加以任用:以隋黃門侍郎裴矩為左僕射,掌選舉,裴矩替竇建德「創定朝儀,權設法律,建德大悅,每咨訪焉」《舊唐書·裴矩傳》,對夏政權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公元621年,竇建德奉傳國等八璽降唐。竇建德所建夏國,也就此滅亡。七月十一日,竇建德於長安遇害,時年49歲。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公元1038年至1227年)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於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 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其統治范圍大致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1225年成吉思汗西徵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東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

東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又稱「大真國」、「東真國」。金末,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叛金後建立的地方政權。蒲鮮萬奴於1215年(金宣宗貞佑三年)建都於南京(今吉林省龍井市郊城子山山城;另一說雙城子,即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自稱天王,建元天泰,國號大真。其疆域東到日本海,西北至松花江與嫩江匯合的大麴折處,北至松花江北岸,南達今朝鮮咸興一帶,包括金朝的耶懶、合懶、恤品、胡里改諸路。東夏國將其統治區域劃為三路,即海蘭江流域的南京路,綏芬河流域的恤品路,牡丹江流域的開元路,在基層沿襲金朝軍政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在各地建立猛安、謀克統轄地方。典章制度與金朝基本相同。史稱東夏政權。由於蒙古軍隊與金朝在遼海地區對峙,給東夏國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使之得以延續存在18年。1233年(金天興二年)為蒙古軍所滅。

大夏(公元1363年-公元1371年)

元末,反元紅巾軍分為東西兩系,明玉珍屬於西系。明玉珍1352年入紅巾軍,被徐壽輝任命為統軍元帥,後升統兵都元帥。1357年奉命西征,首定夔、萬,進兵重慶,拜隴蜀四川行省參政。1360年,明玉珍在重慶自稱為隴蜀王,相繼平定川東諸州縣並克漢中興元,擊敗元兵。1363年,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改元天統。明玉珍的大夏國設立六卿,任命百官,開科取士。分四川為八道,下設府、州、縣三級。廢除元朝的一切徭役,十一而稅,對四川的安定和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繼位。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升奉表降,夏亡,四川歸明朝統治。
[編輯本段]姓氏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姒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3、改賜姓或其他。
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4、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夏季與夏至
天文學上以夏至(6月22日前後)中國古籍上:多用立夏(6月5日前後)、氣候統計上:以陽歷6月、7月、8月份為夏季,候溫法:1934年中國學者張寶坤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另一種分季方法。他以候平均氣溫大於22℃為夏季
夏季從氣候上講,是當地氣溫最高的一個季節。從天文上講,夏半年,太陽直射點位於當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夏至,太陽直射點北回歸線上。
入夏民俗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輪回,轉眼又要到炎熱的夏季了。
夏,有諸多的別稱。我國最早的詞義專著《爾雅》中,稱夏為「朱明」、「長贏」、「九夏」、「昊天」等。《漢書·禮樂志》有「朱明盛長,敷與萬物」句;東晉的陶淵明《榮木》詩序有「日月推遷,已夏九夏」之句;明人高攀龍在《夏日閑居詩》「長夏此靜坐,終日無一言」中把夏稱為「長夏」。這長夏即指農歷四五六月份的初夏、仲夏和季夏。古人把夏季最熱的伏天稱為「盛夏」,暑伏天時酷熱難耐,人們盼著快點度過,故又有「消夏」、「消暑」之俗稱。在漢代淮南王劉安制定出的24個節氣中,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令。其中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45度,古人以此作為夏季開始的標志。
農耕有三夏說,即夏收、夏種、夏管。《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後是農忙季節,是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農諺有:「立夏三朝遍地鋤」之語,並以立夏日的陰晴風雨占卜一年的豐歉,這時的雨水、雨量、風向與收成關系極密切。農諺就有「立夏東風雨漣漣」、「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指多雨)」、「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不下,旱到麥罷」之說。所以自古以來,先民們都把立夏當作一個很重要的日子,立夏日形成為民間傳統節日,有立夏節之稱。可以說,夏是秋的坐騎,馱著變幻的雲,急驟的雨,似火的驕陽,馱著生長、成熟、收獲走在春與秋的征程上……
立夏節,自古在皇宮及民間有很多禮俗、習俗和食俗。據《歲時佳節記趣》載:自先秦時起,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時,天子都要親率文武百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於南郊,舉行庄嚴隆重的祭炎帝、祝融(傳說的農作物祖師爺和火神)的儀式。屆時,為表達渴望五穀豐登的祈望,君臣一律身著硃色禮服,佩戴硃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車子前往祭祀。
「豈無九重居,廣廈簾垂湘。冰盤與雪簟,激灧翻寒光。展轉(輾轉)苦熱煩,心在黔黎旁。」清乾隆帝這首詩,較形象地描述了幾百年前北京皇宮內外度夏的情景和一些民俗。那麼在沒有空調、電扇、冰箱這些現代化電器的年代裡,人們是怎樣度熱夏抵禦溽暑的呢?入夏後又有哪些民俗呢?
搭涼棚掛竹簾糊冷布,是老北京入夏後的一個民俗。在《北京風俗雜詠》的《都門雜詠》一詩曰:「綠槐蔭院柳綿空,官宅民宅約略同。盡揭疏欞糊冷布,更圍高屋搭涼棚。」這首詩說的,正是舊京皇宮、大宅門、四合院及大雜院里的民俗。
舊京時皇宮、大宅門里的宮殿及住房都寬闊高大,房子的門窗前都有很寬的走廊或凸前的房檐,那時的建築規制,是「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樣的建築,運用了冬夏季日影的角度,使得房間內冬暖夏涼。入夏後,皇宮、大宅門、四合院房屋的門上都掛著湘簾、竹簾,將窗戶拆掉或用棍支起來,大雜院房子的窗戶則用很稀疏的紗布——俗稱冷布,糊在窗框上並用紙和小木棍做成卷窗,這些習俗都為了通氣納風並可防蚊蠅。在皇宮、大宅門和四合院,還從農歷四月起要在各宮殿上及庭院內搭罩上用布或葦席子搭制的涼棚,這些涼棚由專業的棚鋪負責搭蓋,一般在夏伏天後拆除。這涼棚既可遮擋陽光對房屋庭院的暴曬,又是供家人在院中乘涼和孩童夏日游耍之場地。
另外,兩千多年前的周代時便有貯水抵禦溽暑之法。
《周禮·天宮》中有:「鑒如瓶,大口,以盛水,置食其中,以避瘟氣」的記載。在湖北的曾侯乙陵墓中,考古學者發掘出的青銅器中就有一個帶夾層的冰酒的方形壺。唐宋代後,皇帝還有舉行冷宴和賜冰給大臣的禮俗,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的記載。清《燕京歲時記》也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的記載。
古時用的冰是天然冰,要先藏冰。自古以來各皇朝都建有「凌陰」——藏冰井、藏冰庫。《詩經》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二之日、三之日即相當於農歷十二月,鑿冰之聲咚咚,正月時藏冰於冰庫。據《元和縣志》載,「古時姑蘇葑門外曾有座大冰庫,內設窖24座,以按二十四節氣。每遇嚴寒,戽水蓄於盪田,冰既堅,貯之於窖,盛夏需以護魚鮮,並以滌暑。」
明清時的老北京,就在什剎海等地建有雪池冰窖等以貯冰,宮內並設有管冰事的官員,謂之「凌人」,專管斬冰藏冰用冰等事宜。清代時的冰窖分為官窖、府窖(八大帽子王府自己的冰窖)和民窖。民國初時一些官府冰窖也由商家經營,從此天然冰向民間四合院、醫院、飯庄、冷飲店供應,用於
抵禦暑熱。同時,街市上也出現了冷飲食品
冷飲,古稱冰食,約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春秋末期時冰的用途已更廣泛,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用冰鎮米酒,在《楚辭》中就有贊賞冰鎮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的記述,可見當時冷飲已流行,製作水平也很高。唐宋時,「冰食」品種更日益豐富,已有雪泡梅花酒、涼水荔枝膏、冰鎮珍珠汁、冰調雪藕絲等品種。宋代時冰食更豐富,據古籍載,宋皇帝徽宗即因炎夏貪吃冰食,吃傷了脾胃,久治方愈。元代時,宮廷內已有冰酪等美味冰食。相傳清末代皇帝溥儀酷愛吃西餐,他每餐都必食冰淇淋。
清末民國時老北京街市上已有很多冷食店,已有雪花酪、刨冰、酸梅湯、汽水等物美價廉的消夏冰食向市民出售。「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涼沁心脾。」據《燕京歲時記》載:「那時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均以冰鎮之。」
舊京時什剎海荷花市場是最大的冰食市場,什剎海會賢堂飯庄的什錦冰盤則聞名京城。「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詩人楊萬里的詩,正詠出夏日裡御熱溽暑喜用冰的情景。
早先在立夏這一天,要在戶外懸秤於大樹下,為小孩及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是壯實了還是消瘦了,俗稱「驗一年肥瘠」。而婦女們則將秤懸於屋樑,以稱量「品肥論瘦」,並相互嘻哈逗趣,似閨中嬉戲。蔡雲的《吳覦》有詩曰:「風開綉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稱人之習俗相傳起源於三國時期,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劉備之子阿斗交給趙子龍送往江東,拜託阿斗的後媽孫夫人好好扶養,那一天正是立夏日。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用秤給阿斗稱了體重,並待來年立夏時再稱,看增加體重多少。這稱人之法後來傳入民間成為立夏稱人之習俗。
斗蛋與疰夏繩,則是兩種立夏日孩童們的習俗。
每當立夏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將一些雞蛋、鴨蛋或鵝蛋煮熟,在冷水裡浸泡後,將蛋套上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們的脖頸上。四鄰的孩童們三五成群歡聚在一起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地斗下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不破者為第一,稱為大王,蛋尾不破者為第二,稱為二王或小王,這種比試稱為斗蛋。另外,相傳瘟神嗜睡,直至立夏日方醒,醒來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最甚。女媧聞之與瘟神辯理,瘟神無奈,應允凡立夏日孩童胸掛者一律不加傷害,這即是孩童掛蛋的由來。
疰,中醫指發於夏令的身倦肢軟、食慾不振等症狀。舊時用五色絲線於立夏日系於孩童的手腕等處,說這樣即能消災祈福不得疰夏病,這纏系的絲線人們稱為「疰夏繩」,亦稱為「長命縷」。
立夏日舊時跟其它很多節令一樣,亦有很多食俗,如立夏當天要喝「立夏粥」,吃「立夏飯」、「立夏狗」、「立夏蛋」,喝「立夏茶」以及立夏時嘗鮮、嘗新等食俗。
老北京農村在立夏這天,要喝立夏粥。即在村中廟宇戲台前,或樹林草地空曠處,挖坑坐鍋點火起灶。由村中長者挨家挨戶取來各種米和豆,用這百家米豆熬煮成粥,然後全村老少攜碗筷來索一碗立夏粥。同時村裡男女演出「社火」節目,屆時喝粥聲、歌舞聲,歡聲笑語熱鬧異常。一起喝立夏粥,既象徵全村人和諧親情,也是為保一夏天老老少少平安、無災無病。
舊時有一首打油詩曰:「一碗立夏粥,終身不發愁;入肚安五臟,百年病全丟。」這種喝粥確是一種安五臟、應時宜人、有利健康之俗。古今人們都視「粥」為養生佳品,古時曾有「家貧食粥,荒年賬飢食粥,養生食粥」之說。
吃粥正值春耕農作勞累後,是對人體最佳的滋補營養品。在民間還有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拌和白粳米或糯米煮成的五色飯,或用蠶豆、臘肉、春筍、糯米煮成的蠶豆飯,民間俗稱「立夏飯」,也有用糯米粉捏成蒸熟的「立夏狗」,說小孩吃後像狗一樣強壯,不得疰夏病。
入夏後,人們有用一些早熟的蔬果嘗鮮、嘗新之俗。
民間在立夏有「嘗三鮮」之說,即蠶豆、莧菜、黃瓜的「地三鮮」,櫻桃、枇杷、杏子的「樹三鮮」,海螄、河豚、黃魚的「水三鮮」。還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立夏吃桑葚櫻桃等食俗。
在老北京入夏後四五月開始,胡同里就會有很多來自郊縣的農民挑著挑兒,出售早熟的蒜苗、黃瓜、香椿、豌豆、蠶豆、韭菜等青菜。亦有高聲吆喝「杏兒果蜜喲」、「紅櫻桃來大桑葚兒喲」、「江米藕」、「大黃魚喲」等賣水果海產品的。家庭主婦、孩子們從四合院聽到吆喝聲,紛紛走出購買,都只為了一個嘗鮮嘗新。
北京的桑葚兒、櫻桃,清代時曾被奉為皇家貢品。桑葚產於地處永定河畔的大興縣,因土質等種植的優越條件,舊時黑白紅各色桑葚產量很高。櫻桃產地則在門頭溝的櫻桃溝村,有300多年的種植歷史,至今仍有佔地一千畝種植櫻桃。桑葚味道甘甜,櫻桃色艷酸甜,曾是皇宮中及平民百姓喜食的營養水果。
入夏後北京之熱與日俱增,也正是柳綠花紅百花綻放之時。元明清時皇族們要到西山的皇家園林避暑,文人墨客也愛到古寺中乘涼,如紀曉嵐、曹雪芹,就都去過什剎海寺

⑺ 各地的端午節飲食風俗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⑻ 莆田過春節的習俗

莆田人會過兩次年。

明代中後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時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裡慘不忍睹。

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鎮各村不一。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8)光復路江米條批發市場擴展閱讀:

莆田的元宵節: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動從農歷正月初六開始直到正月廿九媽祖宮舉行「尾夜元宵」才結束,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鬧元宵,節目豐富多彩,盛況賽過春節。元宵,是指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農歷正月十五晚,為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亦稱「上元節」。

莆仙各地到處建有宮、廟、社、壇,每個里社均按古時劃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為熱鬧,稱為「元宵心」。還有「總元宵」、「末夜燈」等活動,系較大社廟集中舉行的大型元宵繞境活動。體現出莆仙文化所獨有的強烈內聚力和鄉土氣息。

⑼ 45歲男人干什麼小生意

創業不分年齡,生意不分大小,做好了,做精了,都能賺錢。四十多歲的男人,沒什麼特長,想干點小生意,其實也不難,別想著高大上,也別想著一夜暴富,就從日常的衣食住行上尋找,能乾的小生意還真不少。



總之,對於一個四十歲的人來說,只要是賺錢的小生意都可以去嘗試,因為你正處於人生的巔峰狀態,沒有什麼不可以。

熱點內容
沈陽哪裡批發黃裱紙 發布:2021-08-17 15:55:12 瀏覽:886
鹽城水產品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5:07 瀏覽:709
西柳服裝批發褲子的 發布:2021-08-17 15:55:07 瀏覽:496
服裝批發北京還是廣州好 發布:2021-08-17 15:54:14 瀏覽:533
臨沂服裝內衣批發 發布:2021-08-17 15:54:00 瀏覽:112
海門冷凍肉類食品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3:58 瀏覽:215
商丘冷凍雞腿批發位置 發布:2021-08-17 15:53:57 瀏覽:190
上海市冷凍食品批發市場在哪裡 發布:2021-08-17 15:53:04 瀏覽:832
西安粽子批發廠家 發布:2021-08-17 15:53:01 瀏覽:306
徐州服裝貨架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1:31 瀏覽: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