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海鮮批發
Ⅰ 中疾控是如何回應疫情發生在海鮮市場的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1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大部分的生鮮市場都具有人員結構復雜、物流覆蓋廣泛、客流量大,還有環境潮濕這些共同的特點,一旦有環境受到污染或者有疫情發生,可能會對污染產品的追蹤、溯源以及暴露人員的管理都會造成很大的困難和挑戰。
比如此次提到的北京新發地市場,是亞洲最大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承擔了北京市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並輻射到河北等周邊省份。
自6月11日以來,發現首例病例,北京市響應迅速,已經啟動了二級響應,通過強化社區管理、加強進京離京人員的管控,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地區人員,以應檢盡檢的方式開展核酸檢測,盡可能發現感染的人群。
(1)疫情過後海鮮批發擴展閱讀:
防護工作要做好:
此次疫情發生後,我們公眾更應該強化個人的防護措施,包括注意咳嗽禮儀、出門時可以隨手攜帶消毒紙巾、隨時做好手衛生,同時要注意飲食、飲用水的衛生,在處理食材前後要徹底洗手,近期不吃生食、不飲生水。
對於不同風險地區的人員可參考國務院對公眾科學戴口罩的指引,以及修訂版,還有近期發布的《低風險地區夏季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相關防護指南》的有關建議科學佩戴口罩。
並且減少人員聚集、人際距離最好保持在間隔一米以上,如果發現自己有發熱、咳嗽、乏力這些呼吸道症狀,應該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主動就診,不可帶病上班,就診時也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最大可能降低感染的風險。
Ⅱ 疫情過後,菜市場都有哪些變化,包括人的消費習慣等
疫情過後,買菜的人多了,買海鮮的也多了。
Ⅲ 未來海鮮市場會恢復正常嗎
專家介紹,2019年我國海鮮產品消費總量約為3000多萬噸,海鮮產品的消費反映的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疫情過後,海鮮產品的消費和進口也會逐漸恢復常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海外的疫情仍然處在一個非常不確定的狀態。疫情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它不光是影響到我們這種飲食的心理,也影響到我們的消費的能力、供應的能力、物流的能力,所以這些方面的全方位恢復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3)疫情過後海鮮批發擴展閱讀:
或加速農批市場變革
自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相關疫情發生後,為了防止疫情再次傳播並保障大眾安全,過去近一周的時間,多地均宣布開展了相應檢查。
在此背景下,有資深零售專家第一時間表示,新一輪的疫情狀況,有可能對所有的進口低溫冷藏冷凍生鮮品類帶來影響,涉及奶製品、蔬果、魚、牛羊肉等。該專家指出,這些食品進口量、國內市場的銷售量都會有所萎縮。他還發出提醒,希望商超企業注意,及時調整商品結構,重新布置供應鏈。
來自前瞻網的數據顯示,生鮮產品作為我國的基礎消費品之一,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的提高,2019年,我國生鮮零售市場總額已經突破5萬億元。記者注意到,在此背景下,因對提高客單價有幫助,進口生鮮正逐漸成為各大商超乃至生鮮電商的新寵,消費者亦樂意為此買單。
Ⅳ 疫情期間亂賣海鮮可以舉報嗎
疫情期間亂賣海鮮,我認為這個舉報也是無意義的,只要海鮮全是從國外進口的,也是通過簡易的,也是通過允許的,這也有什麼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