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批發市場 » 葵潭鎮海鮮批發

葵潭鎮海鮮批發

發布時間: 2021-07-17 19:54:58

Ⅰ 惠來是哪裡的啊

惠來縣
網路名片
惠來縣惠來,古稱葵陽,地處粵東沿海,背倚大南山,面瀕南海。陸地面積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2公里,是揭陽市唯一的沿海縣和海上交通門戶。惠來縣現轄14個鎮,縣政府駐地惠城鎮。置縣於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至今已有490年左右。旅居港澳台和海外僑胞20多萬人,是廣東省著名僑鄉。

中文名稱: 惠來
外文名稱: Huilai / Hweilai
別名: 葵陽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惠城、隆江、葵潭、神泉、靖海
政府駐地: 惠城鎮
電話區號: 0663
郵政區碼: 515200
地理位置: 廣東東部潮汕平原南部
面積: 1253平方千米
人口: 105萬
方言: 潮州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著名景點: 赤松觀龍藏洞、黃光山佛光寺、客鳥尾石筍、百花山莊嚴禪寺
車牌代碼: 粵V
經度: 116° 18' 東
緯度: 23° 02' 北
海拔: 13 m
宗教: 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時間: 北京時間,UTC+8

目錄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經濟概括
文化教育
旅遊資源澳角炮台
葵潭世鏗院
葵潭大庚園
赤松觀龍藏洞
亞洲最大的航標塔
海角甘泉
黃光山佛光寺
榕石永福禪寺
海市蜃樓
靖海古堡
客鳥尾石筍
庄嚴禪寺
文昌閣塔
民間習俗民間藝術
獨特風俗
生老習俗
飲茶禮俗
傳統節日
基礎設施電力保障
通訊發達
交通便利
供水保障
高速公路
高速鐵路
深水港頭
中委合資廣東石化2000萬噸煉油項目隆重開工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經濟概括
文化教育
旅遊資源 澳角炮台
葵潭世鏗院
葵潭大庚園
赤松觀龍藏洞
亞洲最大的航標塔
海角甘泉
黃光山佛光寺
榕石永福禪寺
海市蜃樓
靖海古堡
客鳥尾石筍
庄嚴禪寺
文昌閣塔
民間習俗 民間藝術
獨特風俗
生老習俗
飲茶禮俗
傳統節日
基礎設施 電力保障
通訊發達
交通便利
供水保障
高速公路
高速鐵路
深水港頭
中委合資廣東石化2000萬噸煉油項目隆重開工
展開
基本概括
惠來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惠來縣地處廣東省東南沿海,位於潮汕平原南部。東連汕頭市,西交陸豐市,南瀕南中國海,北接普寧市。惠來縣是揭陽市唯一的沿海縣和海上交通門戶,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2公里。 惠來縣總人口110萬,漢族約佔99%,其餘是方言為客家話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特點是山區稀少,沿海平原稠密。惠來縣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20多萬人,海外僑胞以東南亞為多。 惠來置縣始於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迄今已479年。1949年8月,成立惠來縣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撤銷惠來縣制。1961年3月,恢復惠來縣建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惠來一直為潮汕政區轄縣。1992年,隸屬揭陽市。 惠來縣內名勝古跡多處,主要有龍泉山莊風景區、百花尖風景區、黃光山風景區、銘湖岩、仙井岩、清水岩、神泉的海角甘泉、海市蜃樓,惠城東柵永福寺(活佛宋禪祖師潛修圓寂之地)等,自然景觀優美,吸引了中外遊客。改革開放後,旅遊事業日益發展。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惠來縣境內古為百越之地。秦漢時,為南海郡博羅、揭陽轄地。晉以後至明代中期均為 惠來地圖
潮陽、海豐轄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設海寧縣(原休陽縣)於新安郡(北宋始稱徽州),但它不在今惠來境內。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劃潮陽縣、海豐縣各一部,設海寧縣,歸屬義安郡(潮州府前身);這是在今惠來縣境內最早的建置。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廢海寧縣,原潮陽縣地歸還潮陽縣、原海豐縣地歸還海豐縣(今陸豐市僅限石帆都片區,當時曾屬義安郡海寧縣)。 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陽縣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來、酉頭3都及海豐縣的龍溪都合置惠來縣,因縣治在惠來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處葵嶺東南,故又稱葵陽。 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戶所。置縣後隸屬潮州府管轄至清末。清代惠來縣成為潮州府各邑船商之中重要的一員,常與潮陽縣船商聯合組成(二縣)潮南幫(或曰潮惠幫)。民國時期,先後屬廣東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東區綏靖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五、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來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來縣人民政府。惠來縣先後隸屬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臨時專員公署、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專員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銷惠來縣建制,與普寧縣合並。1961年3月恢復惠來縣建制,隸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惠來縣屬汕頭市。1987年全縣共置14個鎮、3個鄉、4個農林場,下轄288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553個自然村,總人口105萬。民族為漢族。方言以潮州話為主和少數客家話。總耕地面積35.71萬畝,人均0.48畝惠來有悠久的文化淵源。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惠來縣行政區劃
惠來縣總面積為1253平方公里,轄14個鎮(惠城鎮、東隴鎮、華湖鎮、仙庵鎮、靖海鎮、周田鎮、前詹鎮、神泉鎮、岐石鎮、隆江鎮、溪西鎮、鰲江鎮、東港鎮、葵潭鎮),政府駐地∶惠來縣惠城鎮南門大街 1991年揭陽縣撤縣建市(地級),惠來縣劃分給揭陽市管轄。
編輯本段經濟概括
惠來經濟歷史上以農業為主,有「草縣」之稱。地理條件雖然優越,但歷史上旱、澇、風、潮災害頻繁,有「三日無雨火燒埔,一日下雨變洪湖。十年九災多荒月,十家家戶九家愁」和「一年鹹水淹,三年斷炊煙」等民謠俗語。過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全縣水稻平均畝產101公斤,總產量3.85萬噸,農業總產值僅3777萬元。新中國建立後,實行土地改革,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1978年以後,農村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又推廣科學種田,糧食產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畝產378公斤,總產12.29萬噸,比1978年分別增長50%和5.3%。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生產布局,組織農業深度開發,發展以荔枝、菠蘿、香蕉為大宗的水果生產,荔枝產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經濟作物種植以花生、茶葉、黃麻、蘿卜、蔬菜、甘蔗為主,蘿卜干質量居全國首位。蔬菜從自給發展為外銷。至1987年,全縣水果種植達22.63萬畝,是年總產2.12萬噸,比1978年擴大1.79倍,總產提高5倍,其中荔枝種植面積達8.4萬畝,總產量1293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2..65倍和16.7%,菠蘿、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全縣農業總產值為2.05億元,比1978增長91.6%。 縣境雨量充沛,但雨季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為多雨期,佔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發生洪澇。農業生產量遭受嚴重破壞,農民生活困苦。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下,大規模築造堤圍,興修水利,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至1987年,全縣共修築山塘水庫22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7.59萬畝;修築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4萬畝。加固江海堤圍、閘壩251.2公里,其中龍江干堤25公里,捍衛耕地面積22..2萬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基本實現農田灌溉水利化。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職權,建造水電站。新中國建立38年來,全縣共建成五福田、船橋等大小水電站48處,裝機62台,容量1.23萬千瓦。解決農村、城鎮用電照明和供給部分工業用電、農業機電排灌。惠來有山地面積101.55萬畝。新中國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禿嶺,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國建立後重視造林綠化,既營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灘又營造防護林,林業生產發展很快。至1977年,全縣山林實有面積5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現過1958年「砍林煉鋼」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砍林造田」的失誤,林業發展過程有挫折。到80年代,實行縣、鎮、村三級領導幹部掛鉤林種果責任制,同時貫徹「以迅速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林果結合和營造豐產林為重點」的林業發展方針,造林綠化有新的發展。據林業部門統計,至1987年全縣有林面積77.9萬畝,佔山地叫面積76.7%,比1977年增長44%,森森覆蓋率已達41.5%。林木主要品種有松柏、相思、桉樹、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種有荔枝、龍眼、芒果、生(烏)欖、菠蘿、梅、楊桃、梨、桃、李等。全縣已基本消滅荒山,林果並茂。 惠來農民歷來重視養豬、養牛羊和雞、鵝、鴨(下稱三鳥),把發展畜牧業作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新中國建立後,飼養業發展較快,1985年全縣生豬飼養量32.6萬頭,年終存欄量20.2萬頭,比1949年分別增長2.3倍和3.3倍。為加快飼養業的迅速發展,1987年引進澳大利亞牧草,全縣種植面積8088畝,居汕頭市各縣之首。年總產乾草2.5萬噸,佔全市產量一半。並建成畜牧飼料粉試驗加工廠和牧草綜合示範中心,給發展畜牧業創造有利條件。1987年全縣耕牛年末儲欄量3.09萬頭,比1978年增長59.3%,生豬飼養量34.98萬頭,年終存欄量20.68萬萬頭,分別比1978年增長40.8%和19.1%,三鳥飼養量173萬只,比1978年增長1.42倍。 全縣可養殖的海水面積1.05萬畝,淡水面積5.27萬畝,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漁船配置現代化捕魚設備、通訊設備,促進水產總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產品總量2.88萬噸,比1949年增長7.2倍。其中:海水捕撈2.54萬噸,海水養殖1333噸,比1949年分別增長6.5倍和24倍。名貴海鮮產品如魷魚、龍蝦、對蝦、鮑魚、海膽、石斑魚、鰻魚、烏賊、紫菜、赤蟹等遠銷海內外。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1986年全縣投資人民幣2964.4萬元,美金550萬元,建成養蝦池7100畝,在靖海、資深建蝦苗室2個,育苗水體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養鰻池311.4畝。在神泉、靖海建鮑魚養殖基地,規模效益日趨擴大。大量蝦、鰻、鮑魚等水產品和水產加工品進入國際市場。1987年全縣淡水捕撈總量150噸,淡水養殖1931噸,比1980年分別增長85.4%和215.5%,海、淡水資源得到初步開發。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境內已發掘出古代的夔紋陶器、西周甬鍾、春秋銅矛、東漢銅鼓等文物。古老傳統文化相沿繼承,人才輩出,藝文昌盛。明初,蘇福(民間稱為蘇神童)所作《三十夜詩》膾炙人口。1949年以前,惠來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兩兩個潮劇團,還有皮影戲、木偶戲等。新中國建立後至1957年,惠來正式成立玉正潮劇團,文化事業發展較快,但中間仍有落。1978~1987年,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化設施配套逐步完善。全縣僅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學生467人,小學約214所,學生約1.3萬人。1978年以來,教育事業更受到重視,至1987年全縣投入教育獎金3599萬元(包括財政撥款、華僑捐資、群眾集資),新建擴建拆建校舍21.9萬平方米,維修校舍3.68萬平方米。據縣教育部門統計,1987年底,全縣有中學26所,其中完全中學9所,初級中學17所,在校學生2.68萬人;職業中學2所,學生1689人,電視大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小學242所,學生7.43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幼兒園74所,入園幼兒1.16萬人,各類學校總計346所。全縣形成從幼兒到大學的教育體系。教育條件的改善,有效地推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自恢復高考制度至1987年,全縣考上大學院校1386人,中專學校991人,中師826人,技工學校204人。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時,積極辦好各類成人教育,以及青壯年的掃盲工作。至1987年,全縣有19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獲國家獎1項,省級獎2項,市級獎16項。縣農業科研部門培育的雜交水稻「矮優2號」等4個品種,推廣種植面積24萬畝,增值850元。國營縣電器石研製的DJWJIO―1·2·3型高壓電力計算箱,BJW-0.5型低壓計量箱兩項產品創值250萬元。惠來的體育事業,新中國建立後有所發展。1987年少年組象棋新秀許銀川被送進省象棋隊集訓,8月,參加全國賽進入了八強。全縣體育項目有:武術、籃球、象棋、潛水、游泳、盪千秋、賽龍舟等。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惠來依山傍海,名勝古跡眾多。「惠來八景」聞名遐邇,有峻峭挺拔的「百花領袖」,取之不竭的「海角甘泉」等,神泉的「海市蜃樓」與山東蓬萊齊名。人文景觀豐富,有22處文化古跡列為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教活動歷史悠久,有唐代高僧大顛潛修的虎頭岩寺、清初宋禪祖師坐禪的永福寺以及西天佛寺等。沿海景點有海蝕崖、海蝕柱、海灘等,其中靖海灣東部的「客鳥尾石筍區」更以突兀新奇著稱。濱海旅遊業初具規模。有佔地面積380公頃,集植物觀賞、高爾夫球場、海濱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於一體的粵東金海灣植物園。此外,南海、靖海等地的海濱度假村己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澳角炮台
澳角炮台位於惠來縣城南二十里的澳角鄉西北。東至溪東炮台5里,西至神泉炮台5里。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為防倭寇而建。設置炮6尊,營房7間,專防外委一員,台兵18名。炮台朝東,面臨溟渤。炮台四周貝灰夯築,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通道。牆高5.8米、厚2米,人行道1.3米,總面積312平方米。現四周仍完好。
葵潭世鏗院
世鏗院
世鏗院位於惠來縣葵潭鎮玄武社區,由揭陽市政協名譽主席、香港慈雲閣董事局永遠主席林世鏗先生投資興建。該院於1995年動工興建,2004底年竣工,佔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總投資1.6億元。該院設計新穎,結構嚴謹,布局合理,景點錯落有致,是傳統建築藝術與現代文化藝術的結晶,是旅遊觀光的一大勝地 世鏗院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有石雕九龍吐珠,八駿騰空,雕刻工藝堪稱鬼斧神工,栩栩如生,活龍活現;四周規模壯觀的280幅大理石碑林,雕刻著葉選平、馬萬琪、啟功、沈鵬、孫軼青、關山月等全國各地以及港、澳、台地區領導、名人名家無償贈送的278幅丹青墨寶,該院收藏名書名畫共500多幅。後部分主建築九院合一,廳堂畫棟雕梁,金鑲玉琢,石雕石柱,別具氣派,極盡天工,廳堂及四廂刻有數百幀詩、詞、聯、匾額,東西長廊懸掛有匾額、楹聯,琳琅滿目,皆是珍品;屋頂分別雕塑有各類具有江南潮汕一帶民居民俗的屏景,十八支豎立的大理石柱刻有十二肖像動物,各種動物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幽靜的花圃,花樹掩映,草木繁茂,富有生機;世鏗先生及其慈母石雕像後面圍牆壁之間的7幅石雕,刻錄著林世鏗先生從童年到成為傑出企業家的艱難創業歷程。
葵潭大庚園
大庚園
大庚園位於葵潭鎮324國道北側,由81歲高齡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會員、中國古建築專家薛福鑫主持設計。大庚園佔地面積16800平方米。園林萃聚了江南古典園林設計的精華,建築結構主要採用蘇州傳統的木結構形式,建築色彩採用大片的白粉牆為基調,配合黑灰色的瓦頂,栗殼式的樑柱和裝修,褐灰色鋪地,組成了素凈的色調,具有古樸淡雅、簡潔明快的格調。走進大庚園,猶如游覽濃縮的蘇杭景緻。
赤松觀龍藏洞
在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惠城鎮西北8公里處, 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古昔一仙廟,世稱「龍藏洞」。這里 赤松觀龍藏洞
山清水秀,清幽雅靜,自然風光綺麗,民間傳說:當地乾旱缺水時,唯有此處終日泉水潺潺!歷代地理先生朝思暮想擇此地作風水,誰知羅庚盤一擺放,指針即不動彈,不可思議。置身此地,真有神秘玄妙之感。 據傳,清朝乾隆年間,惠來縣靖海鄉人宋超月乙鏡真人,與道友暢游潮州九邑,惠來都十八景地,識昆侖山落脈,西系葵峰望天嶺、雙乳峰,居普陀岩虎頭山,悟蓮峰山油瓶石坑有玉盒獻寶,仙師南行追龍趕鳳,但見龍藏鳳棲,到了「龍藏洞」,遂推卜立願而戲言曰:「藏世道宣仙地,389年後,自有吾後傳明月善人,在此為師創觀建宮,存真容於龍藏洞。」至公元1994年11月,當地道友自籌資金300餘萬元,修復古廟,圓成「龍藏洞赤松觀黃大仙廟」,並經揭陽市宗教事務局核准,惠來縣宗教事務局批准登記開放。於1996年陰歷8月23日,舉行黃大仙誕辰暨龍藏洞管理委員會成立掛牌揭彩雙慶活動,盛況空前。還先後接待了海內外來賓3萬多人,舉行「羅天大醮」法會3 次。參加信眾約15萬人次。現在在赤松觀後殿興建了「乙鏡真人宮」,於1997年4月20日舉行奠基典禮,請汕頭大學及汕頭園林建築高級工程師設計,參偈先賢魯班圖模,定為天地人三才乾坤宮閣,分三層設計:上層呈天壇形沖雲宮;中層為城郭形八卦迷宮;底層為富麗堂皇地宮。三層疊宮,有24 屋頂、36飛檐、72角椽、99洞孔,8柱6門玄洞沖天,造型獨特,史無前例。還規劃在山腰修復「觀音圓通宮」、「報孝堂」﹙功德堂﹚,在山頂復建「沖天觀」,以恭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呂純陽祖師等八仙。 亞洲最大航標塔
亞洲最大的航標塔
海上航標燈塔。位於惠來靖海鎮坂美村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於1882年,數建數毀。現在的燈塔 為1989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68米,塔頂燈光視24.5海里,主光燈每10秒閃動一次,並配有雷達應答器和無線電導航系統等設備,是中國16個導航台中最高者,有「亞洲第一航標塔」之稱。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位於神泉鎮區東南角,宋時是海灘上一個淡水泉眼,明時砌成泉井,其時潮汕神童蘇福為它題寫獨腳聯「抉(快)取攜而不竭任鹵浸咸蒸獨標平淡」,一時成為絕對,擴大了此泉影響,並被人們編造出許多神奇傳說,使此泉演變為「神泉」。清乾隆間知縣王瑋在井旁建亭,將蘇福獨聯刻在亭柱上,並樹碑撰文。清代歌詠神泉詩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產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稱。
黃光山佛光寺
黃光山佛光寺佛像
惠來縣黃光山佛光寺。位於惠來縣城西北方向,距縣城17.3公里,地處溪西鎮魯陽村與曲溪村之間的群山中。原名「黃藤崗」,曾稱「黃亭崗」,後改名「黃光山」。清宣統三年(1 9 1 1)桂月(農歷八月) 碑刻為「黃光山」,1997年改名為「黃光山佛光寺」故名。 相傳唐代高僧大顛曾雲游至此,瀏覽南山風光,鑒別靈脈。山前左右有兩條大坑,溪水繞其下綿十里,狀如兩條巨龍成雙成對。龜山與蛇山墊伏於西澗之側,大、小獅山與象山列布於東澗之東畔。山崗間有「卧虎石」。相傳古時澆水「虎形」即現。山下有「打鼓潭」,潭水碧澄深邃,光靈如礁,終年不竭。在青山綠水的清幽里,有碧水池,相傳七仙女曾下凡至此沐 浴,故有「仙女瑤池」之稱,留有「仙浴盆」之古跡。又相傳八仙的呂洞賓也曾經駕馭五彩祥雲至此,欣賞風光美景,遺留有呂仙翁的足跡,稱「仙腳跡」。登黃光山巔峰眺望,可睽見惠(來)、陸(豐)、潮(陽)、普(寧)、揭(陽)五縣田疇連綿;遠眺南海波瀾壯闊,海水連天,海天一色。寺內有明代銅錢,有皇封聖旨牌,有摩崖石刻等珍貴文物。在寺院前面有一片寬闊的場地,為清代惠邑武舉人練武之場所。土地革命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玄德古寺還曾作為中共地下活動根據地。 1997年建成的佛光大佛,蓮花座高2.08米,大佛身高21.34米,總重量為3200噸,造價300多萬元。佛像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為廣東佛像之最,譽稱為「粵東第一佛」。 2004年佛光寺被省民族宗教委員會評為「廣東省委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05年10月,應惠來縣佛教協會和寺內僧眾的誠邀,南華寺方丈傳正大和尚正式擔任佛光寺主持。

Ⅱ 我想請問揭陽市惠來縣的歷史記錄,還有它的經濟情況.

惠來縣境內古為百越之地。秦 漢時,為南海郡博羅、揭陽轄地。晉以後至明代中期均為 惠來地圖
潮陽、海豐轄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設海寧縣(原休陽縣)於新安郡(北宋始稱徽州),但它不在今惠來境內。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劃潮陽縣、海豐縣各一部,設海寧縣,歸屬義安郡(潮州府前身);這是在今惠來縣境內最早的建置。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廢海寧縣,原潮陽縣地歸還潮陽縣、原海豐縣地歸還海豐縣(今陸豐市僅限石帆都片區,當時曾屬義安郡海寧縣)。 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陽縣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來、酉頭3都及海豐縣的龍溪都合置惠來縣,因縣治在惠來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處葵嶺東南,故又稱葵陽。 今惠來縣地,大部分出自潮陽縣,只有葵潭、岐石、鰲江、東港等四鎮出自海豐縣龍溪都。出自潮陽縣的地域包括:隆江、溪西、東隴、惠城(含河林)等四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惠來都;華湖鎮、神泉鎮、前詹鎮等三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酉頭都;周田鎮、靖海鎮、仙庵鎮等三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大坭都。所謂隆井都一半,指原田心鄉,今屬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1975年已正式劃回潮陽縣,故現在的惠來境內已無地出自隆井都。 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戶所。置縣後隸屬潮州府管轄至清末。清代惠來縣成為潮州府各邑船商之中重要的一員,常與潮陽縣船商聯合組成(二縣)潮南幫(或曰潮惠幫)。民國時期,先後屬廣東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東區綏靖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五、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來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來縣人民政府。惠來縣先後隸屬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臨時專員公署、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專員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銷惠來縣建制,與普寧縣合並。1961年3月恢復惠來縣建制,隸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惠來縣屬汕頭市。1987年全縣共置14個鎮、3個鄉、4個農林場,下轄288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553個自然村,總人口105萬。民族為漢族。方言以潮汕話為主和少數客家話。總耕地面積35.71萬畝,人均0.48畝惠來有悠久的文化淵源。
編輯本段4 經濟概括
惠來經濟歷史上以農業為主,有「草縣」之稱。地理條件雖然優越,但歷史上旱、澇、風、潮災害頻繁,有「三日無雨火燒埔,一日下雨變洪湖。十年九災多荒月,十家家戶九家愁」和「一年鹹水淹,三年斷炊煙」等民謠俗語。過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全縣水稻平均畝產101公斤,總產量3.85萬噸,農業總產值僅3777萬元。新中國建立後,實行土地改革,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1978年以後,農村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又推廣科學種田,糧食產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畝產378公斤,總產12.29萬噸,比1978年分別增長50%和5.3%。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生產布局,組織農業深度開發,發展以荔枝、菠蘿、香蕉為大宗的水果生產,荔枝產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經濟作物種植以花生、茶葉、黃麻、蘿卜、蔬菜、甘蔗為主,蘿卜干質量居全國首位。蔬菜從自給發展為外銷。至1987年,全縣水果種植達22.63萬畝,是年總產2.12萬噸,比1978年擴大1.79倍,總產提高5倍,其中荔枝種植面積達8.4萬畝,總產量1293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2..65倍和16.7%,菠蘿、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全縣農業總產值為2.05億元,比1978增長91.6%。 縣境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為多雨期,佔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發生洪澇。農業生產量遭受嚴重破壞,農民生活困苦。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下,大規模築造堤圍,興修水利,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至1987年,全縣共修築山塘水庫22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7.59萬畝;修築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4萬畝。加固江海堤圍、閘壩251.2公里,其中龍江干堤25公里,捍衛耕地面積22..2萬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基本實現農田灌溉水利化。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職權,建造水電站。新中國建立38年來,全縣共建成五福田、船橋等大小水電站48處,裝機62台,容量1.23萬千瓦。解決農村、城鎮用電照明和供給部分工業用電、農業機電排灌。惠來有山地面積101.55萬畝。新中國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禿嶺,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國建立後重視造林綠化,既營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灘又營造防護林,林業生產發展很快。至1977年,全縣山林實有面積5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現過1958年「砍林煉鋼」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砍林造田」的失誤,林業發展過程有挫折。到80年代,實行縣、鎮、村三級領導幹部掛鉤林種果責任制,同時貫徹「以迅速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林果結合和營造豐產林為重點」的林業發展方針,造林綠化有新的發展。據林業部門統計,至1987年全縣有林面積77.9萬畝,佔山地叫面積76.7%,比1977年增長44%,森森覆蓋率已達41.5%。林木主要品種有松柏、相思、桉樹、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種有荔枝、龍眼、芒果、生(烏)欖、菠蘿、梅、楊桃、梨、桃、李等。全縣已基本消滅荒山,林果並茂。 惠來農民歷來重視養豬、養牛羊和雞、鵝、鴨(下稱三鳥),把發展畜牧業作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新中國建立後,飼養業發展較快,1985年全縣生豬飼養量32.6萬頭,年終存欄量20.2萬頭,比1949年分別增長2.3倍和3.3倍。為加快飼養業的迅速發展,1987年引進澳大利亞牧草,全縣種植面積8088畝,居汕頭市各縣之首。年總產乾草2.5萬噸,佔全市產量一半。並建成畜牧飼料粉試驗加工廠和牧草綜合示範中心,給發展畜牧業創造有利條件。1987年全縣耕牛年末儲欄量3.09萬頭,比1978年增長59.3%,生豬飼養量34.98萬頭,年終存欄量20.68萬萬頭,分別比1978年增長40.8%和19.1%,三鳥飼養量173萬只,比1978年增長1.42倍。 全縣可養殖的海水面積1.05萬畝,淡水面積5.27萬畝,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漁船配置現代化捕魚設備、通訊設備,促進水產總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產品總量2.88萬噸,比1949年增長7.2倍。其中:海水捕撈2.54萬噸,海水養殖1333噸,比1949年分別增長6.5倍和24倍。名貴海鮮產品如魷魚、龍蝦、對蝦、鮑魚、海膽、石斑魚、鰻魚、烏賊、紫菜、赤蟹等遠銷海內外。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1986年全縣投資人民幣2964.4萬元,美金550萬元,建成養蝦池7100畝,在靖海、資深建蝦苗室2個,育苗水體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養鰻池311.4畝。在神泉、靖海建鮑魚養殖基地,規模效益日趨擴大。大量蝦、鰻、鮑魚等水產品和水產加工品進入國際市場。1987年全縣淡水捕撈總量150噸,淡水養殖1931噸,比1980年分別增長85.4%和215.5%,海、淡水資源得到初步開發。

Ⅲ 惠城鎮的經濟發展

惠城鎮的經濟,歷史上以農業為主,工業、商業均不發達,新中國建立後,於1954年開始建立了國營犁鼎廠和印刷廠。1966年聯合靖海、葵潭、隆江等主要鎮的酒業、醬油、煙絲,聯合成了三個公私合營廠。全鎮的手工業,組織了十二個手工業社。1980年,惠城鎮的工業,是以國營、集體為主,全縣國營工業17戶,建於鎮區的12戶,工業年產值1105萬元,佔全縣國營工業產值總數的30%。職工總數1664人,佔全縣國營工業職工總數40%。是地方國營工業與二輕工業一統天下。惠城鎮政府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另覓蹊徑,引進來料加工工業,並在1985年在東安村建立一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佔地面積67畝,建成樓式通用廠房20幢,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從此惠城鎮鄉鎮工業崛起,僅工業區就接納了各種工業企業20戶。
二十世紀90年代以後,惠城鎮的鄉鎮工業,不斷深入發展,與此同時,鎮區原國營工業和二輕業,由於產品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衰退,到90年代末,基本退出市場。 2000年開始,惠城鎮的鄉鎮工業,代替了80年代的國營、集體工業。到2006年,全鎮工業企業共715個,從業人員9600人,完成工業產值15.85億元。其中規模上企業18個,完成工業產值8.62億元,上繳稅金1850萬元。其中個人獨資經營625個,港商投資經營19個;按經營產品分,有112個為服裝業,196個為五金機械,20個為化工塑料,60個為食品制葯,其中規模較大企業為春南電器製造廠,於2003年3月新建廠正式交付生產,共投資8000萬元,佔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包括廠房、倉庫、辦公室、宿舍等。各種生產設備200多台(套),總值3000萬元;全部職工900人。2006年該廠進出口總值10328萬港元。(該廠是香港春南電器製造有限公司投資創辦,原料由香港供給,產品由香港銷售,屬兩頭在外企業)。
惠城鎮的農業經濟,在改革開放20多年中,總的形勢是:「耕地減少,單產提高,總產增加。」1985年全鎮耕地面積19225畝,到2006年存有13914畝,減少了5311畝耕地;畝產從1986年324.5公斤,提高到371公斤,單產提高了46.5公斤,總產1986年是6928.8噸,2006年增加到8700噸,增加了1771.2噸(包括原河林鄉的數字)。1983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的經濟體制改革,惠城鎮委、鎮政府按照惠城的實際情況,確立了「立足當地資源,以興辦果蔬基地為突破口,帶動以水果、蔬菜、禽畜、水產等農副產品生產為主的城郊型特色農業發展,加快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步伐」的指導思想。在20多年的改革實踐中,調整了種植結構,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開發山地荒坡,形成了以荔枝、菠蘿、青橄欖、油甘、雜果為主的6萬多畝的水果生產。2006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 24000畝,總產量8700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7500畝,總產6480噸;蔬菜種植面積23000畝,總產42790噸;水果種植面積 108541畝,總產23710噸。
1997年引進惠來縣金馬集團公司投資,在鎮區北郊「第一山」下,創建了龍泉果林山莊,開發總面積 8000畝,集果樹種植、禽畜養殖和休閑旅遊為一體的綜合開發。1998年開始投建,完成區內道路,供電線路,建設了佔地11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的房屋,種植了優稀水果6萬多株,養殖禽畜1萬頭(只),2001年又投資1200萬元,建廠房、辦公樓倉庫10000平方米,創辦了「聖龍泉」天然山泉水廠,引進美國反滲透濾膜凈化技術和生產線一條,於2002年6月正式投產上市。
惠城鎮的商業經營,在20世紀80年代是以國營商業和供銷社為主,私營商業很少,90年代開始,出現了多元化商業經營,有個體商業、私營商業。城鄉相繼建立固定的市場,商業出現繁榮景象。2006年全鎮有大小市場11個,總面積45000平方米。
惠城鎮的服務業,主要是住宿業和餐飲業,在改革開放後的20多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鎮區住宿業在2006年有旅館酒店10家,其中四星級賓館1家,三星級酒店3家,年開房率在70%左右,屬於一般性酒店,主要是提供住宿與餐飲;餐飲業,主要是酒店提供餐飲,服務於住宿客人,都有廚師,具有惠來特色的海鮮菜。有服務於一些會議需要,但不夠經常。經常性的餐飲業,是主要街道晚上的大排擋。在南門大街與葵和大道十字路口附近。大排擋長盛不衰,一年四季有各種海鮮供應,食客不斷,是鎮區夜宵的主要地方, 2006年統計惠城鎮的住宿、餐飲業共63戶,從業人員480人,總產值970萬元,其中餐飲業54戶,從業人員306人,產值840萬元。

Ⅳ 想在元旦到惠來二天游

直接從揭東坐車到葵潭參觀「世鏘院」,中飯在葵潭就餐,然後從葵潭「打的」到「黃光山」參觀,參觀完就上惠來(要記得叫的士在那裡等你們上惠來,可省車費),在惠來晚餐後可以到「慈雲廣埸」散步參觀,晚上住宿「富林酒店」(標准房140元),沿路可觀賞惠來夜景,第二天在「富林酒店」門口坐靖海班車到靖海海邊「客鳥尾」參觀天然石筍區,中飯在靖海「海鮮酒樓」吃海鮮,全程八人大概要消費1600--1800左右

Ⅳ 揭陽是個鳥地方嗎

不能說是鳥地方哦,只是在廣東是個二線城市。比內陸的要好

資料:
一、市區新城區
惠來縣大庚園市區新城區位於市區蓮花大道以東的漁湖半島,粵東「黃金水道」之稱的榕江南北河交匯盤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陸交通便捷,區域內道路、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特別是引資30億元建設市區城市設防綜合工程及配套市政設施正在加緊推廣,揭陽文化中心、環島堤圍29公里「金腰帶」五千年中華歷史文化景觀長廊、市區污水處理廠等重大項目計劃2008年9月底前完成,新城區的投資環境將進一步優化。目前,新城區規劃佔地面積50平方公里,計劃引資200億美元,按照「打造精品城區、建設山水城市」的思路開發建設,力爭成為潮揭汕都市圈的重要戰略地區,成為極具活力和廣闊前景的現代新興城市。
二、空港經濟區
地處潮汕三市「金三角」的揭東縣登崗鎮、炮台鎮、地都鎮三鎮交界,東鄰汕頭市,北接潮州市,西靠揭陽市區,延伸區包括曲溪、玉窖、雲路等鎮(街),佔地面積190平方公里,可開發土地60平方公里。初步計劃設置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產業工業、保稅區、物流倉儲和商業服務5個功能區。
三、大南海(國際)石化綜合工業園
位於惠來縣東南端近海區域,規劃佔地面積72平方公里,是汕潮揭石化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列入廣東省「十一五」重點發展的石化基地。該區具備水陸交通便利、港口條件優越、水電供應充足等三大投資優勢,規劃港口倉儲區、核心石化發展區、中心公園、服務中心、精細化工區和遠景工業發展區等功能區。
四、揭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位於揭東縣與揭西縣交界處,以卅領國營農場為中心,距揭陽市區約18公里,距揭普高速公路出入口約14公里,距國道206線約19公里,總面積約66。7平方公里。整個開發區域均為未開發利用的丘陵山地,土地資源豐富;周邊有龍頸水庫電廠、大北山水庫電廠以及供水能力10萬噸/日的自來水廠,水電資源十分豐富。該區將重點發展機械製造、IT硬體、生物制葯、不銹鋼、新材料及節能與環保產業。
五、普寧英歌山工業園
位於普寧市北部英歌山,東接省道S236線,西鄰揭普高速公路,南距汕普高速公路約5公里,北側約2.5公里處為省道占棉公路和揭普高速出入口。園區佔地約133平方公里,大部分是起伏不大的丘地,投資成本低。
目前,該園區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以「健康、綠色、環保」為主題,劃分為東、西、南、中4個組團和主體園區、專業園區、強勢企業基地區、綜合商業功能服務區4個區;產業定位是以醫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主導,結合研發創新、生產性服務、現代物流等產業,打造成國內知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外向型醫葯製造業基地和醫葯商業大物流區域平台。
六、揭陽大南山工業區
位於大南山華僑管理區,佔地面積6.2平方公里。具有四方面投資優勢;
1、水陸交通便捷。距國道324線3公里,深汕高速公路隆江出入口6公里、揭普惠高速公路葵潭出入口10公里,距甲子港15公里。
2、生態環境良好。地處丘陵地帶,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宜人。
3、土地資源充足。工業區土地全部屬國有土地,絕大部分為山坡地(非耕地);工業區內的林業用地已變更為非林用地,全部可供開發利用。
4、基礎設施完善。建有小型火力發電廠1座,供水能力1000噸/日的自來水廠1座,固定電話、寬頻上網、移動通信覆蓋全區。

Ⅵ 揭陽市惠來縣葵潭鎮哪個地方有玩具批發

想太多了,咱們大葵潭只是個小鎮哈哈,貌似汕頭挺多的,去汕頭吧。

Ⅶ 廣東省揭陽市的詳細資料是(越細越好)

地理位置 揭陽市地圖揭陽市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陸地面積5240平方公里,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水系。是古代史中比較早有記載的南遷漢人聚居地之一,兩千多年前為一收百越而以史氏族人為主奉命修渠達揭陽領的秦人或許是比較早遷入潮汕的。2008年全市戶籍總人口641.24萬人,常住人口573.73萬人。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積(包括水田旱地)9.7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8.8%。 [編輯本段]氣候特徵 揭西縣京明美景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4℃,年太陽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間,是全國光、熱、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乾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境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全市河流總長1097.5公里,年均徑流量62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4.8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16.22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的36.2%。礦產資源主要有錫、鎢、銅、鐵、金和甲長石、花崗石、稀土、瓷土等,珍稀動物有巨晰、穿山甲、果子狸等。名貴水產品有龍蝦、青嶼蟹、石斑魚、鮑魚等。 [編輯本段]能源資源 全市建成220千伏變電站5座、110千伏變電站31座、風能電廠2座,基本形成以220千伏輸變電線路為骨幹、110千伏線路為配套的供電網路。計劃總投資400多億元的惠來電廠1號機組順利投產,2號機組即將投產,3、4號機組正在抓緊開展前期工作;計劃投資100多億美元的烏嶼大型核電廠已完成關鍵性地震地質調查,進入項目初可研階段;計劃投資600多億元的LNG接收站已成立合資公司,著手建設5個衛星站;500千伏榕江和220千伏紫峰、鐵山等變電站工程正在抓緊建設。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揭陽進賢門揭陽是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皇平定南越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陽拆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十年(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1991]84號文)批准撤銷揭陽縣建立揭陽市(地級)。 揭陽市郵政編碼:522000 電話區號:0663 車牌代號:粵V 市樹:榕樹 市花:蓮花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榕江西湖公園揭陽市現轄榕城區和揭東、惠來、揭西3縣。並設立東山區管理委員會、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華僑管理區和大南山華僑管理區,賦予部分縣級管理職能。全市基層設置69個鎮、10個鄉、21個街道辦事處,15個農場。 全市行政區劃簡表: 榕城區 榕華辦事處、新興辦事處、中山辦事處、西馬辦事處、榕東辦事處、仙橋辦事處、梅雲辦事處 7辦事處 東山區(非建制) 東升辦事處、東陽辦事處、東興辦事處、磐東鎮 3辦事處1鎮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非建制) 溪南辦事處、風美辦事處、京崗辦事處、漁湖鎮 3辦事處1鎮 揭東縣 曲溪街道辦事處、雲路鎮、玉窖鎮、登崗鎮、炮台鎮、地都鎮、霖磐鎮、白塔鎮、龍尾鎮、月城鎮、桂嶺鎮、新亨鎮、玉湖鎮、錫場鎮、埔田鎮 15鎮 揭西縣 河婆鎮、龍潭鎮、南山鎮、五經富鎮、京溪園鎮、花寨鎮、塔頭鎮、東園鎮、鳳江鎮、棉湖鎮、金和鎮、大溪鎮、錢坑鎮、坪上鎮、五雲鎮、上砂鎮、良田鄉、西田鄉、大洋鄉、下砂鄉 16鎮4鄉 惠來縣 惠城鎮、華湖鎮、仙庵鎮、靖海鎮、周田鎮、前詹鎮、神泉鎮、東隴鎮、岐石鎮、隆江鎮、溪西鎮、鰲江鎮、東港鎮、葵潭鎮、南海鄉、青山鄉、河林鄉 14鎮3鄉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非建制) 華僑管理區(非建制) 另1992年-2010年初揭陽市代管的普寧市可參考普寧市條目。 [編輯本段]交通指南 揭陽母親河——榕江揭陽是粵東、閩南和贛南的交通樞紐,水陸運輸便捷。建市十多年來,交通設施建設發展迅猛。目前境內有國道206(煙汕線)、324(福昆線),省道1923(內隆線)、1929(葵和線)、1930(汕樟線)、1932(揭陸線)、1940(華五線)、1941(安前線)等公路干線,全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439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2.3公里),公路密度83.9公里/百平方公里,各縣(市)通往各鄉(鎮)道路基本上實現水泥化。廣梅汕鐵路和深汕高速、揭普高速、梅揭高速、汕揭高速、潮揭高速等高速公路先後建成通車,揭惠高速正在加緊籌建,位於市境內揭東縣炮台鎮、總投資40多億元的潮汕民用機場項目已正式啟動,惠來電廠的建設和即將啟用,將大大地促進揭陽投資環境的優化。內河通航里程長369公里,環繞市區流經汕頭出海的榕江被譽為粵東「黃金水道」全長175公里,是廣東省第二深水河,可通航5000噸海輪,直航香港和廣州、湛江等地,擁有神泉、靖海、資深等優良港口。 [編輯本段]經濟概貌 揭陽市區風光揭陽市練江和榕江流域歷史上是粵東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通商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與東南亞各國通航,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明清時代,手工業、商貿業較發達。民國初期,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出現了簡單機械加工的小五金製品行業、服裝加工行業和棉紡業,抗日戰爭後期至解放前夕,揭陽經濟處於癱瘓狀態。1949年10月19日,縣城榕城獲得解放,從此揭陽各地開始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 而特別是建市以來,揭陽市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均取得長足的進步,這在榕城區和揭東縣表現得特別突出! 揭陽市被授予「中國玉都」的榮譽稱號。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GDP(生產總值)725.03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6.0%;人均GDP12679元,增長14.9%.第一產業增加值93.31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406.06億元,增長20.9%;第三產業增加值225.66億元,增長12.0%.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為12.9:56.0:31.1。 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78.94億元,增長2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4.73億元,增長36.7%。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5.79億元,增長32.0%。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29億元,增長27.0%。 全年進出口總額24.62億美元,增長18.0%.其中,出口20.98億美元,增長18.6%;進口3.65億美元,增長14.8%。 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37億元,增長19.1%。 全年旅遊接待總人數578.75萬人次,增長18.1%,其中,入揭游248.5萬人次,增長25.5%.旅遊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160.95萬人次,增長12.5%,其中,接待境外遊客4.08萬人次,增長9.3%.全年旅遊總收入21.43億元,增長19.2%.國際旅遊(外匯)收入862.37萬美元,增長15.9%. 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641.24萬人,比年初增加6.46萬人。年末常住人口573.7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0.24萬人,占總人口的45.36%;農村人口313.49萬人,占總人口的54.64%.全年出生人口9.17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33‰;死亡人口3.19萬人,人口死亡率為5.06‰;自然增長率為6.2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 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926元,增長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7元,增長9.4%。 [編輯本段]投資環境 一、市區新城區 惠來縣大庚園市區新城區位於市區蓮花大道以東的漁湖半島,粵東「黃金水道」之稱的榕江南北河交匯盤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陸交通便捷,區域內道路、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特別是引資30億元建設市區城市設防綜合工程及配套市政設施正在加緊推廣,揭陽文化中心、環島堤圍29公里「金腰帶」五千年中華歷史文化景觀長廊、市區污水處理廠等重大項目計劃2008年9月底前完成,新城區的投資環境將進一步優化。目前,新城區規劃佔地面積50平方公里,計劃引資200億美元,按照「打造精品城區、建設山水城市」的思路開發建設,力爭成為潮汕北部都市圈的重要戰略地區,成為極具活力和廣闊前景的現代新興城市。 二、空港經濟區 地處潮汕三市「金三角」的揭東縣登崗鎮、炮台鎮、地都鎮三鎮交界,東鄰汕頭市,北接潮州市,西靠揭陽市區,延伸區包括曲溪、玉窖、雲路等鎮(街),佔地面積190平方公里,可開發土地60平方公里。初步計劃設置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產業工業、保稅區、物流倉儲和商業服務5個功能區。 三、大南海(國際)石化綜合工業園 位於惠來縣東南端近海區域,規劃佔地面積72平方公里,是汕潮揭石化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列入廣東省「十一五」重點發展的石化基地。該區具備水陸交通便利、港口條件優越、水電供應充足等三大投資優勢,規劃港口倉儲區、核心石化發展區、中心公園、服務中心、精細化工區和遠景工業發展區等功能區。 四、揭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位於揭東縣與揭西縣交界處,以卅領國營農場為中心,距揭陽市區約18公里,距揭普高速公路出入口約14公里,距國道206線約19公里,總面積約66。7平方公里。整個開發區域均為未開發利用的丘陵山地,土地資源豐富;周邊有龍頸水庫電廠、大北山水庫電廠以及供水能力10萬噸/日的自來水廠,水電資源十分豐富。該區將重點發展機械製造、IT硬體、生物制葯、不銹鋼、新材料及節能與環保產業。 五、揭陽大南山工業區 位於大南山華僑管理區,佔地面積6.2平方公里。具有四方面投資優勢; 1、水陸交通便捷。距國道324線3公里,深汕高速公路隆江出入口6公里、揭普惠高速公路葵潭出入口10公里,距甲子港15公里。 2、生態環境良好。地處丘陵地帶,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宜人。 3、土地資源充足。工業區土地全部屬國有土地,絕大部分為山坡地(非耕地);工業區內的林業用地已變更為非林用地,全部可供開發利用。 4、基礎設施完善。建有小型火力發電廠1座,供水能力1000噸/日的自來水廠1座,固定電話、寬頻上網、移動通信覆蓋全區。 [編輯本段]重要項目 一、惠來電廠 惠來電廠惠來電廠項目是由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省粵電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新建電源項目,總體規劃建設2×60+6×100萬千瓦機組,總計劃投資400億元。2007年2月,該廠1號機組正式投產,年發電量將達30億千瓦時,年產值近10億元,年稅收將達2億元。惠來電廠2號機組也將於2007年6月底投入商業運行。3、4號機組目前正抓緊推進前期各項工作。 二、潮汕民用機場 潮汕民用機場位於揭陽市揭東縣炮台鎮,是潮汕三市的中心,距離潮汕三市市區各為20公里左右。整個機場建設預計投資額超過40億元。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劃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廣東省「十一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預計2010年底投入使用。 三、揭陽市區城市設防綜合工程 揭陽市委、市政府於2004年作出引資30億元建設城市設防綜合工程及配套市政設施的決定。工程項目共106個,涵蓋防洪、交通、綠化、環保、文化等項目,主要內容是榕城及漁湖堤圍(44.92公里),沿堤圍道路及綠化帶(39.8公里),市區主幹道整修改造等項目。整個綜合工程將依據「兩河四岸」景觀規劃和城市發展的需要,把堤圍建設和市政建設、生態建設、環保建設、旅遊建設、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開發揭陽水文化,打造揭陽的山水城市。 四、惠來烏嶼核電廠 計劃投資100多億美元,已經與中廣核電集團簽訂了框架協議,規劃於2008年完成立項、報批、可研性報告等前期工作,2009年進入實質性開工。 五、液化天然石油氣LNG項目 計劃總投資600多億元,已經和中海油簽訂了框架協議,力爭今年底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各項專項評估。成立中海油石油揭陽城市燃氣和能源合營公司,計劃於2007年底前在揭陽先行建設兩至三座LNG衛星站以啟動揭陽工作。 六、揭陽(惠來)石化綜合工業項目 位於惠來縣東南端近海區域,佔地面積30平方公里,是汕潮揭石化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列為廣東省「十一五」重點發展的石化基地。該區規劃有港口倉儲區、核心石化發展區、中心公園、服務中心、精細化工區和遠景工業發展區等功能區。總計劃投資300多億美元,已與新加坡和邦集團簽訂了協議,前期工作正在抓緊開展。 [編輯本段]市政建設 先後建成榕江、榕東、梅東、環市北河大橋等橋梁4座,市政道路從建市初的11條16.2公里增加至103條124公里,市區綠化覆蓋率32.24%,人均佔有綠地面積5.05平方米。50平方公里新城區總體規劃基本完成,正在抓緊招商開發建設。引資30億元建設市區城市設防綜合工程及配套市政設施加快推進,黃岐山森林公園、榕江大型音樂噴泉等建成投入使用,市垃圾處理場首期工程建設和臨江北路、黃岐山大道改造基本完成。舊城改造穩步實施,市區建成區面積從建市前7.8平方公里擴展至36平方公里,市區規劃區181平方公里正在掀起建設熱潮,揭陽作為新興中等城市已初具規模。 [編輯本段]環境保護 黃岐山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力度加大,質量逐步改善,市區、各縣城區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榕江、龍江、楓江等重點流域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重要水庫水質良好,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城市環境雜訊功能區達標。揭陽市東徑外草地垃圾處理場。市區污水處理廠也已投入使用。各縣城、中心鎮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正加緊規劃建設。 [編輯本段]人文歷史 全國規模第二的揭陽孔廟揭陽地靈人傑,歷代賢達志士輩出。宋代高士吳復古、明朝尚書翁萬達、郭之奇、黃奇遇,清代楊世達、武狀元林德庸、直隸總督鄭大進,太平天國名將林鳳祥、羅大綱,抗日名將翁照垣等均系揭陽籍名臣重將。另外有明代大儒薛侃,清末嶺南大詩人曾習經,現代大學者洪子誠。 [編輯本段]文化習俗 境內居民主要是潮、客兩眾,民俗獨特,民情奇趣成了濃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 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其烹飪極具嶺南飲食文化特點: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刀工精巧,燜、燉、煎、炊、炒、清、淋、焗齊備,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色、香、味、美俱全。揭陽菜以烹飪海鮮見長,湯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海鮮類如:生炊龍蝦、鴛鴦膏蟹、紅燜魚翅,皆以新鮮海族為原料,清鮮甜美;清鄴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湯菜,清純鮮美、原汁原味。甜菜類如:縐紗蓮蓉、金瓜芋泥等,甜膩相宜甘香可口,還有素菜名品如後菇芥菜、護國菜等,素菜葷做、香爛軟滑、素而不齋,是廣東素菜類的代表。揭陽菜除了注重刀工、拼砌精巧、造型賞心悅目外,還很講究調味,每菜必配相應醬料佐食。此外,民間點心、小食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鄉土風味濃厚,屬全國點心八大派系的潮州流派。 民間藝術方面,則有石雕、潮州木雕、剪紙、嵌瓷、潮劇、潮樂和舞獅最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滿目。 [編輯本段]美食特產 侶雲寺連理秋楓、奎地烏葉荔枝、鄒堂青皮梨、華清竹筍、惠來菠蘿、永華茗茶。 潮州工夫茶、揭陽乒乓粿、揭陽醬油、新享菜脯、鹹菜、炮台南糖、棉湖瓜丁、河婆菜糕、五經富薑糖、揭西擂茶、榕江牌味精、蚝烙、紅心胳皮蕉、珍珠糯米團、紅燜豬腳、靖海鮑魚, 還有揭東的埔田果條和埔田竹筍以及筍果. [編輯本段]觀光旅遊 揭陽是粵東右邑,見諸史載已有2200多年。市域內旅遊資源豐富,史、嶺、江、海各揚其勝,擁有聞名遺跡的山海勝景,情韻獨持的園田風光,風格迥異的寺廟古跡,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四季名花佳果飄香,人傑地靈,名人輩出,軼事廣傳,素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水果之鄉」、「著名僑鄉」之美譽。市區榕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慣來被譽為「水上蓮花」。揭陽倚山瀕海,山川毓秀,名勝古跡甚多,主要旅遊景點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陽學宮、雙峰寺、城隍廟、黃歧山風景區、桂竹園風景區;惠來金海灣植物園、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樓、百花峰、銘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遊。 近年來,揭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旅遊業發展,經幾年的奮斗開拓,全市現已形成「一線九區」旅遊總體格局。「一線」就是榕江水上游覽線。「九區」即黃歧山名勝風景區、榕城仙橋桂竹園岩游覽區、揭東金獅旅遊區、揭西大洋旅遊度假區、惠來南海海濱浴場度假區、惠來粵東金海灣植物園俱樂部、普僑區永華果林旅遊村、揭東埔田生態農業旅遊區。「一線九區」加上原具有一定規模的70多處景點,將形成揭陽的旅遊系列產品,並逐步形成以市區為軸心,向全市各地輻射,連接汕頭、潮州、梅州、汕尾的大旅遊網路。全市旅遊初具規模。已發展成為可供廣大市民遊玩、觀光、休閑、登高、避暑、度假的好去處。 揭陽八景是原揭陽縣最為歷史悠久的景色風貌。 黃岐夕翠 黃岐山在榕城東北八里,以山土色黃,故名。黃岐山成東西走向,綿亘十餘里,主峰高近300米。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於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此處山上林木蔥蘢,磴徑盤曲,風景秀麗,有明代的古塔和月容墓,半山亭、侶雲庵竺岡岩、卧雲洞。還有宋代文彩卓著的學者陳希伋讀書處等古跡,以及歷代名人遊客留下的石刻墨跡。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村落,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牛羊下山;聽牧笛橫吹,山僧木魚,縈繞叢林。黃岐夕翠美,遊人意忘返。故前人有《岐嶺鍾聲》詩雲:「寺隱深林鎖暮煙,寒鍾初動月娟娟,乍疑潮岸敲金石,欲譜梵音入管弦。青嶂望中聞鳥噪,白雲堆里有僧傳,焚香坐久渾無寐,一百八聲霜蒲天。」每逢正月既望,重陽佳節,遊人踏青覽勝,紅男綠女,登高懷古,絡繹不絕,乃郊遊之佳境。 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徵。近年,由於政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修建亭台廟宇,鋪設石路,改造山貌,美化環境,以使其成為一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樵樓曉角 譙樓原在縣衙前院,用以擊鼓報更及吹角司晨,明代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建進賢門之後,改移於進賢門城樓。進賢門樓分三層,下層為瓮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亭閣,四面配以花窗活牖,朱漆畫欄,壯麗堂皇,為榕城五門之冠。該城樓職司報曉,每當晨曦初現,報曉號聲隨風悠盪,驅散晨霧,迎來朝暉,故稱「譙樓曉角」。1937年修建環城馬路,城牆拆除,獨留此門,作為東面進城門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進賢門已失去「門」的意義,而成為街心花園的一部分。譙樓猶存,但成為歷史古跡。建國後,由於周邊建築地坪不斷增高,原城牆近三分之一被埋於地下,加上年久失修,整座城樓內外形貌受損嚴重,已難覓古八景風韻。近數十年來,曾多次進行修葺,恢復原貌,栽花植樹,荷池噴水,使古樓重煥新姿。並常於樓上開展書畫藝術展覽和文娛活動,成為民眾逸游小憩之處。進學考試者和旅遊者多以走過此門為吉利。旅遊者多在此候車。 雙溪明月 雙溪明月一景,在炮台鎮東面,榕江南、北河合流出 海處。據清人《韓江聞見錄》載:「揭陽雙溪之合流也,中秋夕,潮汛漲,月出桑浦石黽之尖,可於合流處得雙月影,亦一奇也。」該處江面開闊,每逢月明之夜,泛舟游此,夜景陶人,故清代庠生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銀蟾縞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的詩句。郭之奇在《兩溪明月》中也有「長憶元暉如練語,更添月意作江情」之句。明代天啟年間,為防倭寇侵犯,於此處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為七星石

熱點內容
沈陽哪裡批發黃裱紙 發布:2021-08-17 15:55:12 瀏覽:886
鹽城水產品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5:07 瀏覽:709
西柳服裝批發褲子的 發布:2021-08-17 15:55:07 瀏覽:496
服裝批發北京還是廣州好 發布:2021-08-17 15:54:14 瀏覽:533
臨沂服裝內衣批發 發布:2021-08-17 15:54:00 瀏覽:112
海門冷凍肉類食品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3:58 瀏覽:215
商丘冷凍雞腿批發位置 發布:2021-08-17 15:53:57 瀏覽:190
上海市冷凍食品批發市場在哪裡 發布:2021-08-17 15:53:04 瀏覽:832
西安粽子批發廠家 發布:2021-08-17 15:53:01 瀏覽:306
徐州服裝貨架批發市場 發布:2021-08-17 15:51:31 瀏覽:999